书城文学温暖·爱
6188500000033

第33章 迟来的感动 (2)

又过了一个月,老张结婚了。婚礼上,那个曾经陷害过老张的女孩也参加了,因为,老张娶的是她的母亲。女孩的母亲说,我的不肖女把一切都告诉我了,就凭这两件事,本打算单身过完下半辈子的我改变主意了,我想找个伴儿……

那一年,当地电视台举行了一个感动全城的评选活动,老张因见义勇为名列榜首,他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老张的夏天像一场长跑,他在路上绊了个跟头,他爬了起来,坚持跑到了终点,而且还拿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奖杯!老张不仅是在修鞋,他还在修补良心!

满世界荡漾的琴声。那天去学校接女儿放学,她给了我一个莫大的惊喜。

她老远就开始奔跑,边跑边向我大声地炫耀着:爸爸,我获奖了!

原来是女儿参加了学校的才艺大赛,她吹的口琴得了个一等奖。女儿扬着脸,骄傲地问我如何奖励她。我说,走,去吃肯德基。她一下子蹦得老高,直呼老爸万岁。

从肯德基出来,女儿又嚷嚷着要去夜市遛达。难得她这么有心情,况且明天是周末,我便说,好吧,正好一会去看你妈妈的演出。她欢呼雀跃,手舞足蹈。孩子总是那么容易满足,你给她打开了一扇窗子,她便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

让女儿安静下来的,是街边那个跪着乞讨的小女孩。作为一个望女成凤的家长,我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教育她的好机会:“你看,这是个比你不幸的孩子,你刚刚吃了肯德基,可她却要在这里跪着向人们乞讨。”

“她为什么要跪着呢?”女儿问我。“因为她要博得别人的同情和怜悯。”我不知道这样的教育能否起到效果,只是看到女儿忽然安静下来,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我看到她在自己的书包里翻腾了起来,然后拿出那个令她获得一等奖的口琴,向我征询道:“我可以把这个送给她吗?”

为什么是这个呢?我有些不解。为什么不是给她零钱或者冰淇淋之类的呢?尽管有些疑问,我还是点头答应了。女儿拿着口琴,放到胸口,思忖了一会,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然后向那个乞儿走去。

毕竟那个口琴是新买不久的,她有些爱不释手。

我听女儿对那个乞儿说,有了这个口琴,你就能演奏了,你就可以不做乞丐了。我妈妈就是给人家弹琴挣钱的,可以给我买好衣服穿,领我吃肯德基。

我看到女儿像模像样地手把手当起了“师傅”,教那个小乞儿吹了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别说,那忧伤的曲调还真能赚人眼泪。

我“配合”着女儿的善举,买了一个小折叠凳给小乞儿,告诉她以后不要再跪着,要坐着吹口琴。

女儿叽里咕噜地和她说了很多,然后伸出她的小拇指,和她拉钩。原来是女儿答应她,每天放学之后都会到这来,教她半小时的口琴,直到她学会为止。

尽管那天她吹的曲子五音不全,但我还是从兜里掏出一张10元面额的纸币,轻轻放到她前面的小纸箱里。她站起来,欲向我道谢,我说:“这是你自己劳动得来的,是你应得的。”我只是想让她明白,从那一刻起,她已经不是乞丐了,而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这个时候,我发现女孩的身边慢慢聚了很多人。那些匆匆忙忙的人都放慢了脚步,因为听到了这琴声。我看到有些人把手里的零钱放到女孩的纸盒里,然后摸摸她的头,一副爱怜的样子。那是个很温情的场景。我想那些听了这琴声的心灵,哪怕是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也是一种收获啊。有爱才有了琴声,我发现那断断续续、稚嫩而又美丽的琴声如同汩汩而出的泉水,正在慢慢注入一些人的灵魂。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我的女儿。此刻,我们要去看妻子的演出,我们正在通往音乐的路上。

妻子一直在一个大酒店拉小提琴。我已经很久没去看她演奏了。我在角落里找了一个座位坐下,有些偏僻,但妻子还是看到了我们。她开始演奏,我清清楚楚地感觉到妻子眼中闪现的温柔。

善良的琴声像早春的雨,丝丝缕缕,滋润着万物,滋润着心灵。

一起回家的路上,我和妻子说起女儿今天的“成就”,妻子对女儿赞不绝口。女儿早已在旁边飘飘欲仙了。我点着她的头说,现在可好,我这耳朵里被你们弄得全是琴声,满世界都是琴声了。

美丽的一跪。那年,品学兼优的她大学一毕业,就主动申请来到西部一所山村中学援教。

那个山村虽然相对闭塞一些,但自然条件不错,物产也较丰富,村民的生活不富裕也不算穷,只是村民们对教育普遍不大重视,学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看到许多孩子早早地辍学去打工挣钱,她感到非常惋惜,就一家一户登门拜访,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们支持孩子读书,但效果并不理想。许多村民很知足地认为:现在挣钱的门路挺多的,得抓紧时间挣钱,山里的人花那么多钱读书不划算。

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她有些不解地问上了年纪的老校长。老校长叹息道:“山里人眼睛看得近,只注意眼前的实惠。”

“现在不读书,将来想弥补都来不及啊!”一想到班级辍学孩子在增多,剩下的也大多没心思上课了,她便心急如焚。

“唉,没办法啊,好多老师都努力过,但无济于事啊。”老校长满脸的无奈。

望着远处起伏的大山,一向不肯低头认输的她暗暗告诉自己——不管有多难,也要尽全力劝孩子们返回课堂安心读书。

她知道,要打破村民们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必须要先抓典型。于是,她将目光先瞄准了陈启。陈启的父亲是村里公认的能人,他家开了一个山野菜加工厂,村里很多大人、孩子都在他的厂子里打工,陈启是孩子们的头。

可当她一谈起陈启读书的问题,他父亲便不以为然道:“老师,你看我也没读过多少书,日子过得不是也很好吗?”

“你的日子确实过得不错,可是你不能让你的儿子一眼就看到了将来啊。”她说陈启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应该有更好的发展。

“山里讲究实际,我给儿子打一个好底儿,他将来生活也没什么担忧的,就知足了。”陈启的父亲很固执。

她又努力了几次,仍没有说动陈启的父亲。思忖了半天,她决定采取迂回战术,她先找机会跟陈启闲聊天,转弯抹角地讲一些关于读书有益的事情。得知陈启喜欢看人物传记,她便找来一些名人传记主动借给陈启,并与他一起探讨书中人物的人生选择等问题。她还不失时机地直夸陈启悟性好,若好好读书,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的。渐渐地,陈启对她描绘的美好未来动心了,想回到学校继续读书的愿望一天天强烈起来。

然而,陈启的父母说什么也不肯让儿子回学校读书。那天,陈启流着泪告诉她:“谢谢老师,虽然我非常想读书,可是我没那个命。”

“想读书就一定要去读,命运是握在你自己手里的!”她大声地冲陈启喊道。

“可是……”平素很听父母话的陈启低垂着头。

“没有什么可是的,我再去找你的父亲,一定让他答应你读书。”她拉着陈启来到了加工厂。

任凭她说破了嘴,陈启的父亲仍不同意陈启回学校读书。急切之中,她双腿向前一屈,当着众多村民的面,在陈启父亲面前郑重地跪了下来,声音哽咽着:“为了孩子,我求求你!”

一时间,众村民们惊呆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与他们素昧平生的支教老师,竟会用这样尊贵的方式,表达她那执著的信念。陈启的父亲慌乱地扶起她:“老师,你快起来,我答应你就是了。”

她的双眸晶莹闪烁,目睹此情此景的村民们纷纷地欷歔不已,他们终于明白了眼前这位年轻女老师的良苦用心。不久,许多孩子纷纷重返校园。她和老师们欣慰地笑了。

数年后,那所山村中学陆陆续续地考出许多大学生,他们中最优秀的陈启,在告别北大的一次讲演比赛中,满怀深情地讲述了她的故事。他由衷地感慨道:“是老师那美丽的一跪,震撼了村民们蒙昧的心灵,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是老师的那真诚的一跪,让他读懂了知识的尊贵,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热爱……”

虽然她支教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但她却给那个山村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话题,尤其是她那美丽的一跪,已烙印般地铭刻在了许多人心中,成为一道感动岁月的风景。

那些为爱蒙的羞。已经40年过去了,她一直不愿和任何人提及这件事,尽管外面飘满了许多不堪入耳的流言,都说她是拿自己的身体做交换,贿赂杜主任,才有她今天的地位!对于这些,她总是含着泪,一句话也不说。

前不久,年届九旬的杜主任去世了。在杜主任的葬礼上,她哭得泪雨滂沱。前来吊唁的人都在一旁数落她的失态,并有人窃窃私语说,之所以她哭得如此伤心,是因为她从此倒了靠山,再也没有人能替她撑腰了。

她终生未嫁,并不是她绝情,而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娶她。在众人的眼里,她就是个肮脏的女人,凭借着自己那点稍微可以撑门面的姿色,得宠于杜主任,才使自己在仕途上走得如此顺风顺水。

对于这些,杜主任的家人一直也耿耿于怀,所以,在杜主任的追悼会上,她的出现,无疑成为大杀风景的一件事情。杜主任的儿女们瞅见她,就像是望见了敌人一样,因为,正是她毁了父亲一生的清誉,还让母亲与父亲闹不和。

她似乎没去之前就做好了最坏的准备,追悼会刚开始,她就走上台去,用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要求给她10分钟时间,她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沉积在她心中40年的故事。

那时候的她还是一个下放知青,从繁华的大都市下放到了一个遥远的小山村里。那里的条件非常简陋,吃的是糠菜,住的是牛棚,许多知青都要亲自插秧除草,唯有她,凭借着中文系大学生的身份被安排在了山村的一所小学代课。她的笑容很甜美,发音吐字也都十分标准,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她,她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山民的爱戴。山民们把她看做是孩子们未来的希望,所以从农田下工回来的时候,争相送她一些山里的野果吃。

这件事,看似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这样一来,难免招致其他一些知青的嫉妒。同样是下放知青,她能捞到一个人人拥戴的差事,而他们只配去插秧,这太不公平了,他们打算伺机整她一下。恰巧这时候,在知青堆里,有一个非常爱慕她的男青年,追求她多年,总是得不到她的芳心,一肚子苦水在肚里,苦恼至极。众知青们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以后,暗地里怂恿男青年,与其这样一个人咽苦水,倒不如来点硬的……一不做二不休,事情出来了,就由不得她了!排山倒海的蛊惑化作一粒罪恶的种子,在男青年心里发了芽。

那天下午,男青年喝了将近半瓶白酒,天黑以后,潜伏在她必经的路上。她出现的时候,男青年瞅瞅四下无人,就借着酒劲扑了上去,意图不轨。她拼命喊了几声,后来还是被一团碎布塞住了嘴,她的衣服都快被禽兽般的男青年撕光的时候,一个声音大声喝止了这一切。那人不是别人,正是恰巧来调查工作的乡党委杜书记。

事情败露的男青年被吓得浑身发抖,要知道,这种罪行在那个年代是要命的,即使不死也要名声扫地。于是,男青年发疯似的撞向了一块石头,当场就毙命了。杜书记脱下了自己的外套给她披上,并把她送回了住处。一个月以后,她就被安排返城了。

令她想都没有想到的是,她险遭非礼的事情,杜书记处理得非常圆满,没有走漏半点消息,她恢复了清白,而且还提前返了城。这就更让那些知青红透了眼睛,于是,又编造出了另一个谣言,说她和杜书记有染,靠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回城的机会。

这个杜书记也就是后来的市委宣传部杜主任。恰巧的是,杜主任被提拔到市里以后,正好分管她所在的单位,这事情就传得更加沸沸扬扬了!为此,杜主任错过了许多升迁的机会,对别人,却只字未提那段往事。

追悼会的发言台上,讲完这段故事的时候,她再一次泣不成声。台下,有几个人不约而同地齐刷刷跪了下来,一个劲地冲她磕头,地板都被撞得啪啪响,这些跪倒在地的人正是当年那些参与了信口开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