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那些时光教我的事
6188300000016

第16章 春天不会躲猫猫 (2)

多年前,我还是一名船员,有一次因江面雾大,船泊南通狼山,远远望去,山上风景奇妙多姿,尤其山头林立的雾中石景,令人浮想翩翩。问过船长,得知船要明天才可起航,遂决定登岸去游狼山,船上的许多老师傅常走此航线,看熟了各处风景,漠然地对我说:“没啥看头!”可我不信,执意前去。

山路崎岖,加上大雾降下的水珠,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沿着石级向上登攀,辛辛苦苦地攀到峰顶,发现远处看到的那些景致竟消失无踪了。原来那些在远处看到的景致,走到近前也就是普通无奇的石头而已。而山顶也无更多可供欣赏的景观,不由失望而归。

两年后,船又泊此处。刚刚分到船上的实习生见到此景,又跃跃欲试前去,我淡然地对他们说:“没啥可看的。远观还不错,近处看了只有失望罢了。”他们不信,弃船登岸,不久,他们就失落地归来。

再后来,又有新船员在此看到风景,欲上岸览胜,船上的老师傅多淡然阻止,可是刚来的船员依然决定要去。我见他们意兴颇高,想到他们很快就会失望归来,就不再阻止。只是对他们说:“你们会失望地归来的。”而他们回答我说:“没有看过,怎么知道呢?”

就在船上的大伙儿谈论他们时,见到他们兴高彩烈地归来的身影。完全没有我们以前失望的神态,向我们这些曾经失望地归来的看客们讲述他们的见闻。令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我们所需要的是把远处看到的风景装在心里,奔向近处寻觅更美的景致。而他们却是前去寻访古迹,看到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已经兴奋之至,并无意于远方诱惑迷人的风景,怪不得我们是失望归来,他们却是满意而归。

在不同人的眼中,即使同一个地方所见到的风景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左右别人眼中的风景呢?“没有看过,怎么能够知道呢?”每每想到他们的话语,我就会明白:我们熟视无睹的地方,在别人眼中也许是一处胜地,或者风景独到啊!美妙的风景活在每一个人自己的心中!

到一个新单位上班,任何事都要从头再来,却又常常错漏百出,弄得我一时心浮气躁,手忙脚乱,再也找不到以前工作时的自信了。

又一天,早早上班。天天经过的路旁,那丛高高的荒草里竟开出几朵淡蓝色的牵牛花,在这初春嘈杂的路边,它们不事张扬,颜色淡淡,花冠普通,花香似有似无,在那有些放肆有点泼辣的荒草里,却又显得那么风姿绰约,如果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它们迷人的倩影。

看到这里,我不由放慢了脚步,任身边的过客行色匆匆。我要仔仔细细地看看它们。

一朵,两朵,三朵……我一路数过去,一共六朵。那朝向天空的圆形花冠上,还雾蒙蒙地带着一层水汽,似一层薄薄的轻纱。它们开得有些惊世骇俗,顾不上周边的荒芜和喧哗。因为它们是花,不是草啊,才开得那么自信。

想通了这一层,我到班上,也敢参与大伙的热烈讨论,也敢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既然我来了,我也是一朵花呀,有着自己的色彩和味道。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自然没有两朵相同的花朵。

接下来的几天,我每天都欣赏着那丛牵牛花,带着一份美好的心情上班。

渐渐地,它们由几朵开成十几朵,又由十几朵开成几十朵。它们由路边向远处的建筑工地围墙爬去,先是上了一棵较矮的玉兰树,接着攀上那红色的砖墙,然后再由那砖墙向两边延伸……

路上行人依旧匆匆,只有我,一个人,看着它们开成一条长长的花的河流。它们开得那么从容淡定。我寻找着那花的河流的源头,甚至可以沿着它们的方向,看到明年甚至后年的情景……因为每一朵花都在孕育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包括我。

是啊,我何必在撕日历的时候哀叹逝去的日子。每一天花都在开,都带着花开的心情,都怀着孕育生命的情致,我也将走向生命的源头,一路欢歌。

日子还是日子,有花陪伴的路上,那些嘈杂的声音似乎减弱许多。我更加专注于自己走过的每一步,以至于发现了更多不为人知的花的秘密。

今天,下班时天竟已上了黑影。走在回家的路上,再次路过那丛牵牛花时,却已不见了那圆硕的花冠。我先是一惊,是谁把花全给拔了?借着路边的灯光,我努力回忆着早上花开的轨迹,我发现那些圆形的花朵都合拢起来,形成一个个小小的圆柱,像握着拳头举起的手臂,也像一只只等待点燃的小小的火炬。

原来是这样!谁会成为火炬手呢?我笑着,无聊地自言自语:不用说,肯定是明天早上的太阳。

法国一家网站上,做了如下一则调查,调查的题目很诗意:当你走出了静谧的乡村竹舍,当你在暖融融的夕阳下展开一张晚报,在阅读中垂垂老去;当你为了艺术馆里的那架钢琴而发疯似的挣钱;当你为了对面写字楼里那个高挑的女人而殚精竭虑;当你为了一个可以蛰居的“巢穴”而绞尽脑汁……这时候,你还能听得见春天的园子里那只蝴蝶的歌唱吗?

蝴蝶会歌唱?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也许当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许多人会投来煞有介事的质疑。似乎没有哪一个生物界的权威人士说过蝴蝶会唱歌。然而,你听过,我也听过。

一位名叫爱黎西嘉贺的女士在网站上这样跟帖:童年的油菜花丛里,我曾在那里捉住过一只蝴蝶,它正躲在挂着晨露的叶片下,沉静得没有一丝声响,我小心翼翼地用双手蜷成一座“房子”,透过手的缝隙,我打算像我所预料的那样,倾听它急促的呼吸,抑或是它惊恐的求救声,但是,我失望了,清晨的蝴蝶是那样的安静,我伸开手掌,把它托在掌心,太阳升起来了,它扑棱一下,从我的掌心起飞,蝶翅与金色的阳光交锋的那一瞬,我的耳边听出了金属似的响声……那时候,我很庆幸那时候我的鼓膜是那样地敏感,那声音,应该是我一生中听到的最曼妙的声音了。

迈克尔·弗尼耶是一位年近八十岁的老人,他不会使用电脑,但是听说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调查,他拜托他的孙女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至今我仍忘不了在我十二岁那年我所犯过的一个错误,我一直以为蝴蝶身上的粉状物质是它身上的灰尘,有一天,我用网兜擒住了十几只漂亮的蝴蝶,然后飞速跑到树林旁边的小溪里,一一给它们洗了澡。那天的日记里,我写了这样一段话——那几只蝴蝶真高兴,它们畅快的“叫声”被流水声挟裹着,竟然像绸缎一般,最后,洗过澡后的蝴蝶都“酣睡”在溪边的草丛里,我想,它们一定是醉了……

一位名叫阿尔萨斯的小伙子这样写道:三年前,我爱上了艺术系的一个女孩,她的名字叫玛莲,她是个非常喜欢蝴蝶的女孩。她说,每一只蝴蝶都是她的朋友,生时,她会用花蜜喂养它们,死了,她会把它们制成最漂亮的标本,买最完美的相夹收藏它们。她还说,每当她在有风的夜晚,打开那些标本,都能听到一只只蝴蝶的歌唱……她曾赠送我一本藏着蝴蝶的相册,我至今保存着。因为,那里安放的不光有无数蝴蝶的声音,还躺着玛莲的灵魂,一个午后,她因白血病离我而去……

一段话,如一条巷子,都藏着一段幽深的故事,但是,当我们走出巷口的时候,便只有回忆了。童年是一座王国,每一只蝴蝶的翅膀上都停栖着一个浮云一样的灵魂,那些灵魂会唱歌,那段旋律的主题就是天真。

这个调查还有个总结,总结很简单:长大后,你再也听不到蝴蝶的歌唱了……

是啊,很多人的成长过程是躯体的膨胀,而心灵的感官却不断失明或失聪的过程。著名的导演吕克·贝松曾经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迷你的王国,只是成年人的王国可能会更小些。大人们每天考虑的事情太多,他们真正关心的只有自己的生活,他们失去了想象力。如果我说,昨晚我去月亮睡觉了,成年人听了只会嘲笑你,但小孩子就会说:‘哇!你真走运!’”

你还听得见蝴蝶的歌唱吗?当喧嚣的市声磨钝了我们的感官,当我们的鼓膜在迪吧的刺耳舞曲声中日渐麻木,让城市的灯红酒绿灌醉了我们的感官,每一个人都应该这样向自己的心门叩问。

光阴荏苒,漫游在岁月的羁旅里,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枚栉风沐雨的种子,千万别膨胀了体力,缩水了想象力;更不要在岁月的沙尘里,风干了清纯的心之嫩芽

一群猴子从山脚的树林出发,排队到山上去摘桃子。山路很陡峭,稍不小心,就有摔跤的危险,于是,所有的猴子都弯腰低头瞅着脚下的路向前走,这样的“弯腰低头”动作逐渐成了猴群共同的姿势,寒来暑往,猴子们运回了许多香甜可口的桃子。

但是有一天,一只猴子的“提醒”引起了猴群的骚动。那是一只不安分守己的猴子,走起路来上蹿下跳。先开始,它还能像其他猴子一样弯腰低头好好走路,但是,坚持一个动作久了,难免会不耐烦。这只猴子一抬头,发现前面那只猴子通红的猴屁股正对着自己。“简直是奇耻大辱,竟然用自己的屁股对准我的头!”这只猴子大为不悦,为了“报复”,它用自己的指头狠狠戳了一下前面猴子的屁股。

前面的猴子“嗷”地一声跳了起来:“为什么戳我的屁股?”“活该!你为什么用屁股对准我的脸?”挨打的猴子觉得滋事猴子的话多少也有点道理,但又无处发泄,于是,就“以后猴之道还至前猴之身”,紧接着,“嗷——”“嗷嗷——”整个猴群骚动起来。

闻讯赶来的猴王急忙问个明白。众猴大喊冤枉,都无法容忍被别人的屁股对准自己的头。猴王大怒,迫于舆论压力,它不得不下令斩杀了第一个滋事的猴子,并颁布了一条法令:凡用屁股对准别人的头者,杀无赦!一时间,猴群欢呼,大呼猴王英明。

但是,新的麻烦接踵而至,由于法令规定“不准用屁股对准别人的头”,猴子们都不敢上山了,因为,要上山就避免不了“屁股对头”的现象发生。渐渐地,猴子们因吃不到桃子,体质越来越弱,眼看着猴群就要面临着绝种灭门的危险,猴王又想出了一条妙计。那就是让猴子们两个结成一对,手拉手、面对面横着上山,然后把桃子运下山来。这样一来,虽说是运输的速度慢了点,但是,总算吃到了桃子,解决了温饱问题。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有一年,一群动物学家来到这里,当他们看到这里的猴子时,大为惊奇,因为这里的猴子都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开始,他们还欣喜若狂,都以为自己发现了一个新的猴种。后来,一个看山护林的老人为他们解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这里的猴子之所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正是因为它们横着上下山所致。猴子横着上下山的时候,一条腿用力大,一条腿用力小,用力大的那条腿越来越强壮,用力小的那条腿逐渐退化,一天天这样下去,所有的猴子都成了“残疾”猴子!

一个动物学家听到这个消息后感慨良深地说:“猴王的暴力真是太可怕了!竟然没有一只猴子敢违背……”另一个动物学家听了立即反对,他说:“最可怕的不是猴王的暴力,而是第一个不守规矩的猴子,正是因为它的不守规矩才破坏了整个猴群秩序,给整个猴群带来了灾难性的畸形!”

这天,所有的动物学家都在自己的笔记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规则的打破比严酷的暴力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