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会累,爱会冷,这是感情必经的过程。只是有人放弃,有人愿意再等。等一个发现,等一个感动让爱再沸腾。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爱情是一种男女间相爱的最美好感情,因为数不清的文艺作品都是这样描述爱情的。我们也愿意这样定义爱情,因为我们需要这种给身心带来美妙感受的情感。那么,在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这两种模式里,你会更相信哪一个是真正的爱情呢?
在古今众多的爱情故事中,很多都是关乎一见钟情的,如西子湖畔的白素贞和许仙,《西厢记》里在普救寺撞见崔莺莺的张生,秋香的“三笑”让才子唐伯虎为之倾倒……这些爱情故事大多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就好像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一样自然圆满。
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一见钟情的时间究竟要多久?一项由赫特福德大学魏斯曼教授主持的实验,说明了一见钟情的时间只需要30秒。
魏斯曼教授要求100名寻找终身伴侣的单身族每人与10名异性快速约会,同时对约会对象进行形象和魅力的评分,并决定是否再与对方接触。结果发现,多数人在30秒内就做了决定。
在是否对一个异性产生好感,并且产生与之交往的欲望时,外貌、谈吐、穿着打扮、表现出的气质等外在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陷入一见钟情的双方,一般对彼此都会有亲近、愉悦等情感或者心理的体验和感受。这就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异性相吸。
然而当从一见钟情慢慢发展为恋人关系时,两个人的相处也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最开始对彼此的美好印象开始慢慢变淡甚至消失。就像鲁迅笔下的美人“豆腐西施”变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一样,一见钟情的激情和青春也逐渐地退去颜色,变得平淡与无味。因为在开始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想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掩盖自己的缺陷。长期相处下去,双方的信息开始频繁地传达给对方,这时每个人获得的对方的真实信息就越来越多,所以往往就会破坏自己一开始的想象。就像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递减一样,初次消费带来的满足,会随着消费量、消费次数的增加慢慢降低,直到最后满足感变得很少,这时候,一见钟情建立起来的感情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而这时候,有的人开始寻找新的一见钟情,有的人希望用新的面孔来面对旧的一见钟情者。于是双方如何应对因为新鲜感和神秘感消失带来的幻灭感,就成为决定这份感情走向的关键。
那么,日久生情是不是就更加保险了呢?
所谓的日久生情,就是两个人相处久了,互相了解后,慢慢地走到一起。从理论上讲,相对于一见钟情的偶然性和短暂性,日久生情似乎有着更坚实的基础。但是也有人提出,日久生情可能就不是纯粹的爱情,是有着依赖和亲情在里面的。
每个人对于爱情都有自己的定义。关于真正爱情的说法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种普遍的观点就是,爱情到最后终究会发展成亲情,也就是相濡以沫、共度余生的感情,这是两性结合组成一个家庭的自然结果。
当然,最好的结果是,两个人一见钟情,然后日久再生情,这看来似乎是完美的感情模式,但需要两个人一起努力经营。
爱情之所以美好,是因为那是人们心灵的一种体验。或许你不能跟他朝朝暮暮,或许你们之间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恨交织,甚至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但是享受过爱情的甜美,并且在这之中收获了爱情的意义和成长的经验,不让自己留下遗憾,就不会辜负自己的付出。
每一对相爱的恋人,当走进现实生活,卸下爱情头上浪漫的光环,走出虚幻的精神圣殿后,就会发现柴米油盐的平淡和关于利益的无休止的纷争。这时,如果两个人懂得调整自己,适应爱情这种正常的变化,保持感情的温度和纯真,便会让爱情的边际效应递增;相反,如果一味地纠结下去,不懂得妥协和宽容,那么感情很容易就被世俗的洪流冲走,一见钟情的心动最终也将演变成一场从陌生人到恋人,又从恋人变成陌生人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