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存博弈术:获得绝对生存优势
6185900000050

第50章 放弃,其实是另一种获得

真正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这是人生最大的智慧之一。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都喜出望外。棉花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以让家人一个月衣食无虑。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看到山路上扔着一大捆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欣喜之余,他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此时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所以坚持不愿换麻布。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进。

又走了一段路,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挑黄金。

他的同伴仍不愿丢下棉花,还是枉费辛苦的论调,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空欢喜一场。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两人走到山下时,不巧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已无法背动。所以,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子的同伴回家了。

面对机会,人们常有不同的选择方式。有的人会审时度势,果断放弃之前的选择,做出目前情况下更有利的选择;而有的人却像骡子一样,固执地不肯接受任何改变。

有时不切实际地一味执著,是一种愚昧与无知,而放弃则是博弈的一种智慧。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应审慎地运用智慧,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同时别忘了及时审视选择的角度,适时调整。要学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全面研究问题,放弃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做事。

有一只猩猩,手里抓了一把豆子,高高兴兴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着。一不留神,手中的豆子滚落了一颗,掉在地上。为了那颗掉落的豆子,猩猩马上将手中其余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趴在地上,转来转去,东寻西找,却始终不见那颗豆子的踪影。

最后,猩猩只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回头准备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怎知不但那颗掉落的豆子没找到,就连放在路旁的那一把豆子也全部被路旁的鸡、鸭吃得一颗也不剩了。

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捡芝麻丢西瓜”。有时候,人们为了得到更多,反而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东西。想想现在,我们是否也放弃了本来拥有的一切,而偏偏去追求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所以,我们应当学会合理地放弃。

生活中,有时不好的境遇会不期而至,令我们猝不及防,这时我们更要学会运用博弈思维,勇于放弃。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在雪山中遇险筋疲力尽的时候,你是选择舍弃那些“必需品”,轻装前进,还是背负着它们继续负重求生?在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这里的成本。显然,在此时,生命才是唯一的“必需品”。

放弃与获取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放弃就没有获取,得到的同时也会必然失去。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是利益博弈的权衡之道。放弃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只有懂得放弃的人才会事事如鱼得水。

中国人讲究“舍得”,有舍才会有得。这里面的哲理就是,人要适时地放弃一些东西,才会得到你想要的,或者更多的东西。人生如同演戏,对于每个人来说自己都是生活中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懂得放弃才能创作出精彩的电影,拥有美好的人生。

人生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为短暂的一瞬。得意与失意,在人生中也只是短短的一瞬。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放弃是一种睿智,它可以放飞心灵,可以还原本性,使你真实地享受人生;放弃是一种选择,没有明智的放弃就不可能拥有辉煌的人生。放弃绝不是毫无主见,随波逐流,而是一种寻求主动、积极进取的博弈态度。

有的时候,放弃一棵树,你会得到整个森林;放弃一滴水,你就会拥有整个大海;放弃一片洼地,你就会占领一座高山。有些事情放弃了并不等于失去,当你回归到现实,找出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你会得到更多的启发,从而更好地选择通往理想的道路。

从“等死”到“穿越”:现在开始做就对了

迷茫地等待不如果敢地开始,在当下就行动起来。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在一件事情上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成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取舍,或者做出怎样的策略,才可以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并且能够尽可能多地获取利益呢?在这里就涉及等待成本的问题,也就是自己在做这件事情时所要付出的等待时间和所要支出的精力、财力等。

在一场博弈当中,决定利益分享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各方的等待成本。也就是说,谁付出的等待成本少,谁获得的利益相对就多。即使双方可能失去同样多的利益,但一方却可能有其他替代做法,比如转嫁其中的风险,把自己承受的损失让他人一起分担,从而有助于抵消部分损失。

唐代有个叫夏彪之的人到新昌做了县令。他问当地一个村官:“一文钱可以买几个鸡蛋?”村官答道:“3个。”这位县令即刻掏出1万文钱来,叫村官替他买3万个鸡蛋,继而说:“今天我不便带走,你让各家母鸡代为孵一下吧。”村官不敢怠慢,于是就孵成了3万只小鸡。过了几个月,县令找到村官,命他把寄养的小鸡都卖掉。虽然小鸡死了不少,但是村官不敢少给钱,只能按一只30文的价钱把钱给了县令,一共90万文。

不久,县令又来到另一个村问当地的村官:“竹笋一文钱可以买几根?”村官回答道:“5根。”县令于是又拿出1万文钱来,让村官帮他买5万根竹笋,然后对村官说:“我也不需要那么多笋,就先养在竹林里吧。”到了秋天,竹子都长大了,一棵可卖10文钱。县令命令村官帮他把竹子卖掉,又获得了50万文。

这140万文钱中,县令先期投资2万文,也下了本钱。而县令的狡猾和无赖之处在于,他没有追加任何投资,但在过程中转嫁了风险,坐享其利。用博弈论的语言,就是减少了自己的等待成本。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都会遇到与等待成本相关的事情。比如一个人想要考博士学位,因为有工作在身,就一直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怎么舍弃。考怕又考不上,但是不考又不甘心。每天要用5个小时的时间来思考、忧虑这件事,一直忧虑了半年。假使他每天学习3个小时,半年之后能够考上,那么这里的成本就是:忧虑的时间(也就是等待成本)5小时×180天=900小时,而考博学习的时间(我们称为穿越成本)3小时×180天=540小时。

由此看来,用来尝试所付出的穿越成本是大大低于用来考虑的等待成本的。在这个故事里,这个人陷入到这样的心智模式中: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考博。这个人会在考博前最终放弃,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他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他终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这个模式也可称为“等死模式”。而对自己所想的事情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为之努力,这样的模式称为“穿越模式”。相对于“等死”来说,“穿越”是一种更为有利的方式,是用以对抗那些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对抗时间损失更为有用的模式。

一旦陷入了“等死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进入“穿越模式”。“穿越”也许会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永久损失。我们常常会为自己的一些想法而犹豫不决,为看电影或者看一场演唱会而两难。结果是电影过了放映时间,演唱会的票也已售完。有很多自己想做的事,却因为一直犹豫不决而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那些愿望也因为这种折磨和犹疑慢慢被消磨殆尽。这往往会给自己造成得不偿失的结果。

《战胜拖拉》的作者尼尔·菲奥里在书中写道:“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的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的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在生存博弈中,与其等待着、犹豫着,不如现在就着手开始。这样就可以尽量减少我们的等待成本,也可以让我们在新一次的博弈之中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