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重复博弈中,报复并不是一种良好的策略,但是拥有报复的能力可以有效地防止对方背叛。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这是《水浒传》中宋江写的一首《满江红》,表达了他希望自己早日被朝廷招安的心情。在朝廷几次剿灭失败以后,宋江终于得偿所愿,被朝廷招安并且率领自己的部下奉旨讨伐其他几处的“反贼”,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因此死了很多。高俅又采用“分而制之”的手段,把剩下的梁山好汉分到各处当官,最终用毒计害死了宋江。
在梁山泊时,宋江曾屡次打败高俅率领的部队,但是最后仍逃不过被高俅害死的结局。这除了与高俅自身的奸诈狡猾有关以外,也不得不说是因为宋江处置失当,才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宋江与高俅、梁山与朝廷之间进行的是重复博弈,双方在一个又一个博弈中斗智斗勇。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好汉一直占据着上风,但是当宋江等人被招安以后就忘记了双方这种“匪”与“官”的对抗。朝廷迟迟不采取背叛策略是因为当时的梁山实力强大,如果这时和梁山“撕破脸皮”的话,那么受伤的只能是朝廷自己,所以高俅采取了削弱梁山实力的做法,等到梁山没有实力与自己对抗时,才对宋江等人痛下杀手。
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在博弈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以利于今后的发展,然而这种关系并不仅仅是出于人性中的友好,也是出于对背叛策略所带来的后果的防范。如果一方采取背叛策略,另一方极有可能报复对方的这种背叛行为,那么最后就会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但是,如果对方像宋江这样没有报复能力的话,那么选择背叛策略就会变得有利可图。
在重复博弈中,保留报复的能力是维护双方博弈的重要条件,只有对方考虑到你有可能报复并且具有能力报复时,他才会慎重考虑放弃背叛策略。如果自己这一方丝毫没有报复能力,只会在博弈中任人宰割。
在当前世界格局下,是否拥有核武器已经成为评判一个国家战斗能力强弱的标准,可是拥有核武器并不能让对方望而却步。而真正会让对方慎重考虑的是拥有“二次核打击”的能力,也就是在遭受第一次核武器袭击以后拥有反击别人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可以真正震慑住对手。就像拳击场上的两个拳击手,拳法好的人不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能够抵抗住对方的击打并且迅速反击的一方才可以笑到最后。
这并不是说一旦对方有背叛的可能就采取报复行动,对对方的报复能力在重复博弈中更多的是以对对方的威胁形式出现的,让对方在理性支配下遵守双方之间的规则或者协议,以达到不伤害彼此的目的。比如说恋爱中的两个人,一个以为对方有外遇就采取强硬的抵抗态度,这样反而会使两个人的关系走向破裂。
打败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手里掌握着江南数省的军权,同时又有自己的团练武装“湘军”,因此受到清政府猜疑。在清政府眼中,曾国藩属于“拥兵自重”、“功高震主”的危险角色,但是清政府又不敢直接裁撤曾国藩。因为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湘军以及其他汉族地主武装实力大增,所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表现出的战斗力已经远非实力衰弱的八旗军队可以战胜。如果贸然处置曾国藩,必然会引起汉族官员的不满,这样极有可能再次引起新的叛乱。曾国藩了解到自己这种如履薄冰的处境,便主动要求裁撤自己属下的湘军。他的这一做法不但可以解散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湘军,还可以保存其他汉族团练武装,同时也消除了清政府的一部分戒心。虽然曾国藩手下的湘军被裁撤了,但是李鸿章的淮军的实力得到了提升,汉族官员手里依旧掌握着重兵,所以清政府对这批军事将领依旧只能采用安抚手段。
曾国藩实际上并没有削弱自己的实力,他依然具有报复清政府的实力,他主动要求裁撤湘军也是在向清政府暗示自己会继续和清政府合作下去,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对于博弈双方来说,报复能力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减少背叛策略的产生,从而维持博弈的稳定。在多重博弈中,我们不一定要采取背叛的策略,但是应该拥有足够的报复能力,这样才可以让对方在与自己进行重复博弈时有所顾忌。
在生存博弈中,我们并不是总能够取得绝对的优势地位。所以,在我们取得优势地位时,一定要为自己以后处于劣势地位时做好准备,以防对方试图通过优势地位打压我们,或者跳出博弈时,我们丧失了和对方抗衡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避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