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存博弈术:获得绝对生存优势
6185900000002

第2章 博弈论的基本假定:我们都是理性人

只有在理性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掌控事物发展的方向,才能把握大局,从而给出自己的最佳策略。因此,虽然人不可能永远保持理性,但博弈论仍以“我们都是理性人”为前提。

一个人跟着一个魔法师来到一座二层楼里,在进入一层的时候,他发现里面有一张长长的大桌子,桌子旁围坐一圈人,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虽然他们不停地尝试着去吃食物,但每次都失败了,没有一个人能把美食放进口中,因为大家的手臂受到魔法师诅咒,手肘都难以弯曲,只好空对着满桌美食感叹可望而不可即。这时,他听到楼上传来了欢笑声,他好奇地上楼去看个究竟。楼上的场景让他大吃一惊。二楼同样也有一群人,他们的手肘也不能弯曲,但是,大家都吃得兴高采烈。原来他们每个人都与对面的人彼此协助,互相用刀叉喂食,所以每个人都吃得十分尽兴。

魔法师设定的是同样的博弈环境,然而两层楼的人们博弈的结果截然不同。这种差别主要源于博弈论的基本假设,就是所有的博弈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只要参与博弈,就是为了实现自己收益的最大化。在博弈中,“所有的人都是理性的”有一个经济学术语叫做“理性经济人”。所谓“理性经济人”原本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临两种以上选择时,总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通俗来说就是大家都是明白人,谁也不比谁更傻,你能想到的别人也想得到,别人能想到的你也能想到。

第一,理性的人一定是自利的。经济学和博弈论中的自利和社会学中的自私不是一回事。在博弈论中,自利是一个中性词。博弈论假设参与者都是纯粹理性的,他们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上述故事中的人都有明显的自利性,面对满桌佳肴,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尽可能地享用,选择自顾自的人如此,选择互相合作的人亦是如此。

第二,理性和道德不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只是最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一定最合乎道德,理性和道德有时会发生冲突。当然,理性的人也不一定就是不道德的。

第三,理性和自由不一定一致。这一点,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小孩子对学习感到厌倦,但父母认为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出息,于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展开博弈:父母会根据孩子的行动采取各种各样的激励方案,孩子也会根据父母的行动寻找对策。故事中被下了诅咒的人们,显然是不自由的,但他们心里享用美食的欲望仍然是理性的,这一点毫无疑问,这就是理性与自由的悖论。当然,现实并非全是如此,有些理性的选择和自由的选择也会达成一致,那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了。

理性人,即明白人的主要特征就是“目标明确”四个字,博弈的参与者十分清晰、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目的,并为此进行各种理性的选择。

博弈的结局:零和博弈、正和博弈与负和博弈

一场合作或竞争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其实不外乎双方都是赢家或一方赢一方不赢不输、一方赢一方输、两方都输这几种结果。

博弈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其中非零和博弈又有正和博弈与负和博弈之分。而其划分的标准就是参与博弈各方的收益。

零和博弈,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零和博弈的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也可以说,零和博弈中,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零和博弈现在广泛用于有赢家必有输家的竞争,“零和游戏规则”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人类社会中有许多与“零和游戏”相似的局面。

如果用一种最简单的现象来帮助人们理解零和博弈,那就是赌博,为什么在赌场赌博总是输的多呢?这就是因为赌博是一场零和博弈。而开赌场的老板是要赚钱的,他赚的钱从哪里来呢?显然只能靠赌徒输钱了。

非零和博弈中的正和博弈就是指博弈最终使得各方都获益,或者使得一方获益,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这是最好的一种结局。而负和博弈,其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各方都未获益,这自然是博弈中最差的结局。

小溪边有三处灌木丛,每处灌木丛中都居住着一群蜜蜂。附近的一个农夫总觉得这些灌木丛没有多大用处,便决定铲除它们。

当农夫动手除第一处灌木丛的时候,住在里面的蜜蜂苦苦地哀求:“善良的主人,看在我们每天为您的农田传播花粉的情分上,求您放过我们的家吧。”

农夫看看这些无用的灌木丛,摇了摇头说:“没有你们,别的蜜蜂也会传播花粉的。”很快,农夫就毁掉了第一群蜜蜂的家。

没过几天,农夫又来砍第二处灌木丛,从中冲出来一大群蜜蜂,对农夫嗡嗡大叫:“残暴的地主,你要敢毁坏我们的家园,我们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农夫的脸上被蜜蜂蜇了好几下,他一怒之下,一把火将整个灌木丛烧得干干净净。

当农夫把目标锁定在第三处灌木丛的时候,蜂王飞了出来,它对农夫柔声说道:“睿智的投资者啊,请您看看这处灌木丛给您带来的利益吧!您看看我们的蜂窝,每年我们都能生产出很多的蜂蜜,还有最有营养价值的蜂王浆,这可都能给您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啊。如果您把这些灌木丛给除去了,您将什么也得不到,您想想吧!”农夫听了蜂王的介绍,忍不住吞了一下口水,于是,他放下了斧头,与蜂王合作,做起了经营蜂蜜的生意。

在这场人与蜂的博弈中,面对农夫,三群蜜蜂运用了三种策略:恳求、对抗、合作,而最终只有第三群蜜蜂保住了自己的家园,农夫也从中获益匪浅,双方实现了双赢。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如果博弈的结果是“零和”或“负和”,那么,一方得益就意味着另一方受损或双方都受损,零和或是两败俱伤显然都不是最优结果。人与人之间如果都能争取合作,把一味利己的竞争博弈变成双赢的正和博弈,才能使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生活中,博弈无处不在

虽然学者将博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它并没有高居庙堂,而是存在于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把博弈论推而广之,就不仅限于经济或政治领域,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甚至生命的演化,都可以看做是永不停息的博弈决策过程。

人们每天从一早醒来就必须不断地做决定,我们日复一日地决定早餐要吃什么,直到养成固定的饮食习惯;要不要到超市疯狂采购一番;要不要看场电影、散散步,甚至读一本书……这些都是小事情,更重大的则是:报考北大还是清华、选择什么专业、如何选择伴侣、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如何开展一项研究、如何打理生意、该与谁合作、做不做兼职、要不要竞争总裁的职位、要不要竞选总统……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人生场景,都会有博弈的参与。

在这些决策中,有些是完全由你一人做决定的(比如去不去散步)。但决定的空间是不可能完全封闭的,你不可能在一个毫无干扰的真空世界里做决定。相反,你的身边全是和你一样的决策者,他们的选择与你的选择相互作用。这种互动关系自然会对你的思维和行动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别人的选择和决策直接影响着你的决策结果,这种相互影响有时甚至是觉察不到的。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摆脱这种相互影响了,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联系紧密的社会中,是一张大网上的一个个结。

为了解释和理解博弈决策的相互影响,我们不妨看看一个石匠的决策和一个拳击手的决策会有什么区别。

当石匠考虑怎样开凿石头的时候,如果地质情况清楚,他不必担心石头会主动跳起来跟他过不去——他的“对象”原则上是被动的和中立的,不会对他表现出策略对抗。然而,当一名拳击手打算攻击对方的时候,不仅他的每一招进攻都会招致抵抗,而且他还面临对方主动的出击。

在人与人的博弈中,你必须意识到,你的商业对手、未来伴侣乃至你的孩子都是聪明而有主见的人,是关心自己利益的活生生的“明白人”,而不是被动的和中立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的目标常常与你的目标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他们当中包含潜在的合作因素。在你做决定的时候,必须将这些冲突考虑在内,同时注意充分发挥合作因素的作用。

博弈论是一种决策的艺术。因为博弈无处不在,为了自己,也为了与他人更好地合作,掌握一些博弈的策略思维对你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正是因此,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博士保罗·萨缪尔森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生存的博弈中,如果能够获得比对方更多的信息,你就可以在博弈中占据先机,赢得博弈的胜利。然而,信息有真有假。在人性丛林中,你需要依靠自己的慧眼去甄别有用的信息,才能稳操胜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