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说钱
6184700000063

第63章 橡皮股票风潮 (1)

在大清倒台的前一年,上海又发生了橡皮股票风潮。

所谓“橡皮”,是那时候上海人对橡胶的叫法。

当时有一个英国人麦边,在上海开了一家“橡皮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这家橡皮公司的牌子已经挂了五六年,但业务总没有什么起色。后来恰逢1909年世界橡胶价格大涨,伦敦市场生橡胶价格疯狂飙升,消息传到上海,麦边先生灵机一动——他要借此良机搂钱了!

他找来了几位笔杆子,在报纸上鼓吹“今日橡皮之作用”,展开舆论轰炸,花说柳说,总之,都是说“橡皮”这玩意儿跟国家现代化密切相关。

把大道理谈完,又谈具体的,自夸本公司在南洋大种橡胶,进展顺利,不日就会财源滚滚。

媒体的忽悠,比啥忽悠都强。上海的官商平民,无不受到他的蛊惑,竞相购买他那个皮包公司的股票。

许多官员和商人想玩大的,就向钱庄借款来买橡皮股,许多钱庄也投下巨资,把麦先生的橡皮股票炒高了十六七倍。

这麦先生空手套白狼,启发了在华的广大外商,群起而效仿,各种橡胶种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而且,他们在自己的招股章程上都特别说明:本公司以外资银行作为自己的往来银行。这就更增加了“可信度”。

到宣统二年(1910年)三月,麦氏橡皮公司股票上涨了28倍,其他跟风的公司股票也都上涨了五六倍。麦边等一伙洋诈骗分子琢磨了半天,看样子股票市价已经涨到顶了,就抛出手中全部股票,先后卷款潜逃。

六月,外商银行突然宣布:停做一切橡皮股票押款!

橡皮股票随之一落千丈,成为废纸一堆。

这次地震的力量太大了,大批钱庄应声而倒,总共被骗子卷走了几千万两银子。100多家钱庄,倒得只剩下30多家。

眼看整个市场都要大崩盘,上海道和两江总督慌得不行,连忙向外商银行借款,以维持市面。

度支部又下令大清银行、交通银行紧急调运银子到上海,上海商会也向汇丰银行高息借了款,这才把局面稳定住。

这次风潮,足可见出外商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能量——说让你死,你就肯定活不了。

什么叫做半殖民地,这就是半殖民地,金融的命脉全都被人把持了。

这样的王朝,还能活上几天?

外商银行把大清玩得团团转

现在,我们要讲到金融业的巨无霸了,也就是近代中国的银行。

银行,是经营借贷资本的特种行业。商业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银行是一定要出现的。

银行其实就是中介机构,从事的是规模化的借贷,它可以吸收社会上一切可用的资金,提供给产业和商业资本集团使用。

“银行”这个词,在我国南唐就已经出现过,但那和近代意义上的银行完全是两码事。古代的“银行”,不过就是银铺而已。

鸦片战争之后,外国资本涌入中国抢占市场,争夺资源。他们向清政府投资,企图控制大清国的财政经济命脉。外商银行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来到中国的。

外商银行在中国设立的机构,一开始就叫做“银行”。

最早在中国设立的是英商的丽如银行,它最先进入香港、广州和上海,以后扩展到各地。1850年丽如银行在香港发行了纸币,这就是在中国流通的第一批外国钞票。

此后,又有一批外商银行涌入,除一家是法兰西银行外,其他的都是英商银行。

后来又有德、日、俄、法、比、荷等国银行跟进。

外商银行多数是完全的外资银行。中外合资的只有3家,即华俄道胜银行、正隆银行和北洋保商银行。

其中的华俄道胜银行,是俄国迫使清政府从俄法借款中拨银500万入股的,使其成为有中资参加的外商合资银行,但是权力完全掌握在俄商手中。

正隆银行是由日商控制的一般性商业银行。

北洋保商银行则要特殊一些,是因天津商业萧条,导致天津的一些商人还不起洋款,于是经过协商成立了这个合资银行,逐年偿还借款。等借款一还完,这个银行就转成了中资银行。

在所有的外商银行中,汇丰银行是金融界的老大。它的股东,多是在中国开洋行的老板。大清国的总税务司赫德(英国人),也是它的一个大股东。

有了这个背景,汇丰银行就成了英国在华资本的总代理人。

那么,这些外商银行在中国究竟干了些什么呢?

总之是无利不起早。

他们干的勾当,大致有三:

一、垄断国际汇兑

外商银行在中国一开张,首先弄的就是国际汇兑。以前大清的外汇业务是洋行的专利,洋行一贯是排挤外商银行的。后来,强龙渐渐压住了地头蛇,外商银行拿到了几乎所有的外汇业务,一切进出口生意都要在外商银行那儿结算。

清政府对外的借款和赔款,也都是外商银行经手。后来,外商银行还包揽了侨汇业务。

当时的汇价,完全由汇丰银行说了算。上海汇丰银行每天都要挂牌公布汇价,各地的汇丰银行再参照这个价格,公布本地汇价。

汇价这个东西,就很有一定技巧了。我们来看汇丰的“宝典”:

清政府在进行赔款时,汇丰在挂牌时就故意压低汇价,这样,列强就可以多拿到银两。

反之,外商银行在把外国借款支付给清政府的时候,汇丰又故意抬高汇价,这样就可以少付银两,等到清政府还债时,再玩一次压低汇价的把戏。

这外商银行,把堂堂大清给当猴耍了!

人不能太老实,国不能太弱。看来这还真是硬道理。

二、控制中国金融

外商银行来中国,不是来做善事的,他们看中的是大清国庞大的社会闲散资金。

他们在中国地面上发行纸币,开展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就是要吸引游资,然后用于放款,给外商企业输血,并且控制中国的钱庄。

其实外商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很低,有的时候存款还要支付手续费。

如此苛刻的条件,为什么还有众多大清国民愿意去那儿存款呢?是因为有隐私保障,清政府无权过问。

这样的避风良港到哪儿去找?大清的官僚、商人、地主都乐不得地把钱存进去。

光绪三十年(1904年),有一位御史揭露:庆亲王奕劻在汇丰银行有巨额存款,来路不明。慈禧太后就派人去汇丰银行查询,汇丰方面一口拒绝,坚决否认跟庆亲王有什么瓜葛。结果,揭发人反而遭到慈禧太后的申斥。

当然,外商银行对中国金融的控制,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一开始只是解决在华外商的资金融通,后来逐步通过票据贴现,对中国的钱庄直接进行拆放。

这样,就把钱庄置于他们控制之下了,接着又通过钱庄这个跳板,把势力深入到了广大的农村。

外商银行的放款,在某些地方成了维持市面正常周转的主要来源。他们跺一跺脚,市场就要乱颤。上海的橡皮股票金融风潮,实际上就是他们故意弄出来的。

他们也对中国的企业放款,但条件比较苛刻,属于重利盘剥。他们并不想让大清国的本土资本主义成长壮大。

列强资本主义自有它的逻辑——有老师就够了,还要学生干什么?

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外商银行也与此同步,各霸一方,在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活动。通过建工矿、修铁路、搞贸易,对中国的经济进行强有力的渗透。

三、控制中国财政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财政吃紧,只能向外商银行借外债。外商银行就看准这个机会下手,要控制中国的财政。

外商银行答应向清政府提供长期大额借款,但是要以大清的关税做抵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