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09

第9章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9)

在齐桓公的大力支持下,管仲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首先把国家分成21个乡,其中6个乡主要从事工商业,免去徭役、兵役。其余15个乡兵农合一,平时耕种,闲时练兵,如有战事,则集合成军队。

在经济上,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实行按土地优劣分等征税的实物税制。这样,既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又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消除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向外地逃亡的人数大大减少,促进了齐国的农业发展。

管仲曾做过生意,有一定经商经验。他利用齐国近海的地理条件,积极提倡发展渔盐业,鼓励当地人民从事贸易活动;还设置盐铁官管理盐铁业事务,促进了盐铁业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另外,实行国家铸造货币的政策,并对货币实施管控;还加强对货物的调控,从而控制住物价总体平衡。

在军事上,实行“作内政以寄军令”的方针。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创设了“三选”制:规定各乡要把有才德和武功的人推荐到国家中去,这是第一选;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些初步选中的人进行考核,选出优异者举荐给国君,这是第二选;国君再对优异者亲自考核,合格者任命为上卿的助手,这是第三选。这样,经过三次选拔,使有才能的人得以发挥自己的能力,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为了加强国君的权力,管仲建议国君要掌握生、杀、富、贵、贫、贱六大权力,实行有功者赏、有罪者罚的政策。通过这些改革,齐国的政治得到巩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军事实力有所加强,渐渐成为诸侯国中经济最发达、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为齐桓公争霸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在当时,黄河下游的各诸侯国中,能与齐国一比高下的只有鲁、郑、宋三国。这三个国家如不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他的霸业就难以确立和稳定。于是,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与这三国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齐桓公还抓住有利时机,先后制服了郑、鲁、宋三国。

当时,宋国国君宋闵公被杀。管仲向齐桓公出了可以称霸中;原的主意,于是齐桓公当即让管仲通知其他诸侯国,说宋国内乱不止,影响很坏,至今国君还没有定下来,希望各诸侯国召集在一起,商定宋国国君。

原定的十几个国家只有郑、宋、陈、蔡四国到场,后来决定宋闵公的弟弟公子御说为宋国国君。齐桓公接着建议各诸侯国结盟,推选一位盟主。按理说,宋国的资格比较老,但由于长期内乱,国力衰退,已没有能力当选了。齐国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陈国国君陈宣公卖了个顺水人情,说:“既然本次聚会是齐侯召集的,那就选他为盟主吧。”众人随声附和,这也正合齐桓公心意,他便半推半就地接受了推选。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登上中原霸主之位。

当时,郑国对齐国是不服的,郑厉公虽然答应结盟,可是在聚会时却不参加。直到郑厉公突然生病死去,齐桓公才算少了一位强硬的对手。

鲁国也是未到会的国家。齐鲁两国本来结怨就很深,曾多次刀兵相见。这次鲁国没把齐国放在眼里,齐桓公尤为恼怒。由于两国相邻,齐桓公决定亲率大军攻打鲁国。鲁庄公很害怕,虽说长勺之战鲁国获胜,但那只是胜在曹刿的计谋上,论实力,齐鲁两国相差悬殊。没办法,鲁庄公紧急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众臣各抒已见,有的主张出兵抗敌,有的则主张议和。他们心里非常清楚,出兵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为了保存实力,只好委曲求全。鲁庄公给齐桓公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如果齐国退兵,鲁国愿意同齐国签约。就这样,鲁国也妥协了。齐桓公没用一兵一卒,就达到了目的。

地处南方的楚国是个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大国。楚成王时开始向北方扩展,先后灭掉了一些小国,甚至要北上伐郑。

对此,齐桓公怎能坐视不理呢?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宋、陈、卫等八国军队向南挺进,到达楚国边境,最后迫使楚国在召陵结盟修好,止住了北上的势头。

从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间,齐桓公逐渐把黄河中游的诸侯国联合起来,不断援助弱小国家,抵制还处在游牧阶段的戎狄的侵扰,这对保护中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齐桓公这个春秋霸主的出现,各国结盟修好,相互间的纷争减少了许多,对于促进社会不断发展、安定人民生活有着不可湮没的功绩。

至此,齐桓公的雄图霸业已达到了顶峰。公元前645年,管仲死去,齐桓公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助手,在处理政务上不断失误,从此齐国的霸业开始衰退。桓公死后,他的5个儿子群起争夺王位,齐国陷入一片混乱,导致由管仲辛苦缔造的霸业付诸东流。

城濮之战

春秋中叶,晋献公沉溺酒色,宠爱妃子骊姬。骊姬阴谋杀害了原来的太子申生。接着,又把魔爪伸向晋献公的另两个儿子——公子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闻风而逃。重耳颠沛流离到过许多国家。逃到楚国时,楚成王却大开城门以贵宾的礼节来接待他,令重耳感激不尽。在一次宴会上,酒酣耳热,楚成王半醉的双眼盯着重耳,很随便地问:“当初,公子一路被追杀,又受他国的屈辱,在我这里你才会感到最安全。”顿了一下,他又说:“要是有一天公子回到晋国,做了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想:如果我说用金钱、美女来报答,成王一定会说辜负了他的恩情。重耳沉吟了一下也故作轻松地回答:“如果我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将来万一晋楚两国交兵,我一定叫晋军退避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楚成王听了哈哈大笑,权当戏言。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重耳结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晋国当了国君,称为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为争夺中原霸权亲自率领本国精锐部队和郑、陈、蔡、许等国联军攻打宋国,把宋国的国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团团围住,强弓硬弩,兵临城下,誓要踏平商丘城,活捉宋成公。宋国本是一个小国,慑于楚国的淫威曾被迫屈服于楚,后又投靠晋国。此次宋成公见国都被围,便让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去求救兵。

面对宋国的求援,晋文公确实很为难,首先,楚国势力强大,况且还有盟国的帮助。其次,宋国不靠近晋国,远道援手,诸多不便。但又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宋国被楚吞没。晋文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大夫狐偃说:“卫国和曹国处于我国和宋国之间,它们是楚国的盟国,如果我们攻打卫、曹,那么楚国能坐视不管吗?”大夫先轸也说:“这样做,不仅避免同楚国正面交锋,保存实力,而且,地理环境也利于我军作战。”“好,我也赞同这个建议。”晋文公高兴地说。随后他又对公孙固说:“请先生回国,转告宋成公,守住都城,我国援军随后就到。”公孙固走后,晋文公立即集结军队兵分两路,磨刀霍霍,整装待发。

公元前632年正月,晋国军队集结于晋卫边境上,借口晋文公当年流亡到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对他不礼貌,现在要带兵雪耻,向卫国借条道。卫国当然不能答应,双方唇枪舌剑,争执不下,火药味越来越浓。晋文公看火候已到,一声令下,晋军如猛虎下山向卫国展开猛烈进攻。小小卫国,弹丸之地,不堪一击,晋国军队很快攻占了五鹿城(今河南省濮阳县)。卫成公急忙向晋文公求和。但攻打卫国不是晋文公的目的,晋文公断然拒绝了卫成公的请求,挥师南下,直逼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三个月后攻下陶丘,俘虏了曹国国君曹共公。晋国军队攻下曹国和卫国,晋文公松了一口气,以为楚国一定会放弃宋国而来救曹、卫两国,但楚国却无动于衷,依然围住宋国国都商丘。宋国眼看坚守不住,又向晋国来求援。

晋文公见自己“攻曹、卫救宋”的计划没有实现,便又召集谋臣策士商议对策。中军主将先轸献计说:“齐国、秦国这两个大国一直在坐壁上观,我们能不能利用齐、秦这两个国家来打败楚国呢?我们可以叫宋国送些好处给齐秦两国,让他们出面劝楚国撤兵,把曹、卫两国的土地分给宋国,这样,楚国一定不会接受齐、秦两国的建议,而且还会产生矛盾,这样,形势就会对我们有利。晋文公对先轸的计策大加赞赏,依计而行。果然,调动齐、秦两国出兵参战后,双方力量对比有利于晋国。统帅楚国盟军的是楚国大将军子玉,子玉虽然傲慢轻敌,但同晋军作战,他还是耍了个花招;派使者向晋文公提出‘和解’条件:如果晋文公允许曹、卫复国,楚国可以从宋国撤兵,以此为难晋国。但晋文公没有被难住,还是采用先轸的建议,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但要求曹、卫两国同楚国断交,扣留楚国使臣,这样,激怒了子玉,他立即率三军向曹国都城陶丘扑来,攻打晋军。”晋文公见楚军逼近立即命令部队撤三十里,晋国将士对此大惑不解,大臣狐偃向大家解释说:“晋文公流亡时,曾答应过楚成王一旦两国发生战争,晋国会‘退避三舍’。我军后撤是对楚王的报答。如果我们说话不算数,理亏,那么楚王军队就会理直气壮,士气大振。如果我军退避三舍,楚军仍得寸进尺,那就是楚军的不对了,我们也就有充足的理由来消灭他们了。”

晋军果然按计划又后撤了六十里,撤到卫国境内的城濮,双方安营扎寨,两军对垒。这时,齐、秦两国也各派军队前来会师,整个军队军容整齐,士气高涨。

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晋、楚两军在城濮以南的莘地摆开阵势,展开决战,晋军出其不意首先向楚军右翼发起闪电攻击。陈国、蔡国等杂牌军组成的楚军右翼突受打击,惊慌失措,将士都争先恐后弃阵逃跑,楚军右翼崩溃。子玉一见大怒,指挥中军杀向晋军,晋军大将狐毛故意在战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退,车后拖着树枝扬起灰尘,佯装战败。子玉不知是计,紧紧追赶。晋军主将先轸,副将郤溱指挥军队拦腰杀来,狐毛率军反击,楚军腹背受敌,退路被切断,将士死的死,伤的伤,大部分官兵被歼灭,几员战将拼死保护子玉杀出重围。子玉清兵点将,身边只剩少数将士幸免一死,自忖无颜回见楚成王,自刎身亡。

这一仗,晋军俘获了楚军战车一百辆,步兵一千人,给楚成王以沉重一击,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召集诸侯会盟。晋文公向周襄王献上楚国的俘虏和兵车,周襄王推举晋文公为盟主。晋文公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一鸣惊人

秦国称霸西戎之后,各诸侯之间一连十几年没有发生重大战事。地处南方的楚国在楚成王的治理下日渐强大,也有意跟中原霸主晋国争夺地位和势力范围。

楚成王死后,他的儿子商臣继位,史称穆王。几年后,穆王也死了,他儿子继承王位(公元前613年),就是楚庄王。当时庄王还不到20岁,辅佐他执掌朝政大权的是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公子燮。

年轻的楚庄王什么事都做不了决断,即位后的3年里整日饮酒作乐,对国政不闻不问。晋国趁此机会又把一向归附楚国的几个小国拉了过去,并订立盟约,楚国上下群情激愤,好多大臣要求出兵与晋国争夺霸权。无奈楚庄王不听信劝谏,依旧寻欢作乐。他知道臣民们对他的行为很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劝谏者格杀勿论。

大臣苏从实在忍受不住,决定以死相谏。他在庄王面前长跪不起,放声大哭,庄王不知缘由,令他说个明白。苏从直言谏道:“我是为楚国的江山社稷痛心啊!您不理朝政,沉湎酒色,长此下去,必然导致内忧外患,到那时民不聊生、国将不国,大王您也悔之晚矣!您只顾一时的欢愉,不考虑长远利益,岂不是太愚笨了吗?我直言犯上,大王如判我死罪,我死而无憾!”

苏从一番肺腑之言打动了庄王,他走下座位,双手扶起苏从,发自内心地说:“你们都是忠心耿耿的大臣,为我和楚国着想,我怎么会杀你呢!”

果然,庄王从此改头换面,勤于政事:他首先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官吏,严惩了3年中为非作歹贪赃枉法的昏官,制定法律,严肃朝纲,操练兵马,扩大战备。楚国原来混乱的社会局面很快就稳定下来。

由于庄王痛改前非,知人善任,又胸襟宽广,很多有才学的人士纷纷前来投奔,楚国日渐强盛。

在斗克、公子燮掌管朝政时期,楚国内部矛盾重重,再加上频繁的水灾,百姓生活困苦,国家岌岌可危。邻近的几个小部落也乘机闹事,侵犯楚国。先是戎族起来闹独立,占据了阜山,庸族人、麋族人也准备发动战乱。

楚庄王面对内忧外患,从容不迫,首先整顿内政,接着便出兵征讨异己,收复失地。有大臣向庄王建议说:“在众多叛敌中,庸族人是最首要、最凶恶的敌人。我们如果出兵打败庸人,其他敌人必然会因惧怕而退却。”庄王于是在公元前611年(鲁文公十六年)秋天出兵征伐庸人。把庸人的叛乱平定后,那些弱小的部族果然都撤兵回去,向楚国称臣纳贡。

楚国灭庸后,不仅解除了西部的祸患,还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今天湖北西北一带,与秦国接壤。

当时,晋国国君晋灵公昏聩腐朽、残暴无比,国内矛盾激化、怨声载道。原与晋国修好的各诸侯小国也背叛其主,转而投奔楚国,与之结盟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