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88

第88章 闻鸡起舞(28)

从神宗即位到神宗去世前一年,司马光出任西京御史台,在洛阳继续编写《资治通鉴》,这个时期正好也是王安石搞变法维新的时期。和拥护变法的“新党”相反,司马光是“旧党”,他极力反对变法,认为祖宗的法规不可以改革,攻击王安石搞改革是为了夺取富人们的利益。他曾经对皇帝说:“我和王安石两个,就像冰块和火炭不能放在一起,冬天和夏天不可能同时出现一样。”就说明他和王安石的关系是极端对立的。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司马光把他的看法用历史资料表达出来,所以《资治通鉴》是为大地主大官僚说话的。这本书花费了司马光几乎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他每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写,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他害怕自己睡得过了头,动手设计了一个圆木枕头,只要脑袋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到一边,把他惊醒。他把这个枕头叫做“警枕”,意思是防止自己睡得过久。司马光这种刻苦做学问的态度一直被后人所称赞,“警枕”的故事也就成了一个历史佳话。

《资治通鉴》的编写经历了英宗、神宗两代皇帝,前后共用了19年的时间。它根据丰富的历史资料,论述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史实,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编写了一部294卷的编年史(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历史的一种体裁)。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各个朝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状况,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言语也作了记录。它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人们因此把司马光和写《史记》的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合在一起叫做“两司马”。

司马光很耿直,在写书时也是这样。他在《资治通鉴》里面,不仅赞扬了每个皇帝做了好事的一面,也指出了他们残酷镇压老百姓、迷信荒唐的一面。这部书参考了300多种参考书,并且作了认真的考证,具有很高的历史资料价值。因此,后来的历史学家研究宋代以前的历史,都喜欢把《资治通鉴》拿来作参考。总之,这部300多万字的书是继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之后的一部杰出的通史,不愧为我国文化遗产宝库里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海陵王迁都燕京

完颜亮是金国的第四个皇帝。他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一心想干出一番事业来,在堂兄弟完颜禀当皇帝的时候,他被封为海陵王。

完颜禀是金国的第三个皇帝。他是金太祖阿骨打的孙子,16岁的时候就做了皇帝,历史上称他为金熙宗。完颜直虽然做了皇帝,可是他一直不像个皇帝的样子。由于他很年轻,兀术等老女真族的贵族就把国家的大权都控制在他们手里,金熙宗要干什么事都要得到他们的同意。到公元1184年,金熙宗已经31岁了,已经能管理自己的国家了。可是,那些女真贵族还是不把权力还给他。这一年,兀术死了。金熙宗想:“兀术是那些功臣中最老、功劳最大的人。现在,兀术一死,他们该把权力还给我了吧。”但是,那些老贵族依然不把权力还给他,不让他来管理国家,这可把金熙宗气坏了。他想:“我是个堂堂的大金皇帝,我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这帮老家伙居然敢在我头上作威作福。”金熙宗决定给这帮老女真贵族一点颜色瞧瞧,就联合那些和他要好的人,把一些对他不好的大臣和他们的全家都杀了,还把他们的金银财宝全都没收起来。很多大臣以为金熙宗下一个将杀他们,心里非常害怕,也就更加怨恨金熙宗。海陵王完颜亮一看有机可乘,非常高兴。公元1149年12月的一天夜里,海陵王就联合一些怨恨金熙宗的大臣,带领着几个士兵冲进皇宫。这时候,金熙宗正睡觉呢,当他听到声音醒来,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杀死了。海陵王就自己做了皇帝。

海陵王想:我杀了我的堂兄弟,自己做了皇帝。可是,那些老贵族还在,他们功劳很大,要是他们不让我随便做事情,那不是很糟糕吗?于是,海陵王就决定杀掉那些想和他争做皇帝的人及那些跟他一起杀害熙宗的人。这时候,很多大臣还蒙在鼓里。他们认为他们帮海陵王做皇帝,海陵王一定会对他们很好。

海陵王杀掉那些老贵族之后,权力就全部掌握在他手里了。海陵王认为汉族的文化比女真族的文化先进多了,就开始进行改革。以前,皇帝要和大臣坐下来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这叫议事制度。海陵王认为这样很麻烦,会妨碍他做事情,就把这制度废除了。皇帝自己一个人作决定,不再和大臣们一起商量了。他规定,在中央政府里只设尚书省和枢密使,这两个机构都要听皇帝的指挥;海陵王还让一些有才干的汉族人和契丹人到朝廷上当官。海陵王自己很努力地学习汉族的文化,要想把自己变成和汉族人一样的人。

金国的都城在上京会宁府(现在的黑龙江省阿城县南部)。海陵王认为这地方太偏僻,离南宋太远了,会妨碍他向南宋发动进攻。所以,海陵王决定把都城迁到燕京(现在的北京市)。

海陵王让人把营建新都城的规划图献上来给他看。古代的人有一种习惯,做什么事都要符合阴阳五行。阴阳就是事物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像天和地、男和女等。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阴阳五行就是一种很深奥的东西,也是一种迷信做法。有人就按照阴阳五行绘制了一张营建燕京宫殿的规划图,献给海陵王。这个人说只有按照阴阳五行去建造宫殿,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海陵王一听就不高兴了,他对大臣们说:“国家的前途是好是坏,要看皇帝是不是英明,而不在于是否符合阴阳五行,即使修建宫殿的地方很好;让夏桀和商纣这样的暴君住进去,国家也要灭亡的,像尧和舜这样好的领袖,不管他的宫殿在哪,国家都会兴旺发达的。”海陵王不要那张按照迷信绘出来的规划图。不久,海陵王派了贤明的张浩去燕京主持营建新都城,限定他要在3年之内把新都城修建好。

张浩在朝廷里做尚书右丞的官,老家是渤海郡。张浩也和海陵王一样,对汉族文化很感兴趣而且很有研究,特别擅长建筑。这回,他听见海陵王要把都城迁到燕京,心里非常高兴。海陵王知道张浩能干,所以就派他去负责这项艰巨的工程。

张浩修建的燕京城在今天的北京宣武区和它偏西的地方。公元1153年,燕京城就修好了。

燕京城是正方形的,四周总长为9里30步,大概等于4550米,有内城和外城。内城就是皇宫,它的正门叫通天门。宫殿共有9重36殿,最前面的叫大安殿,是皇帝接见外国客人的地方。大安殿的后面有座太庙,是祭祀皇帝祖先的地方,西面是大臣们工作的地方,叫尚书省。外城是官吏贵族居住的地方和做买卖的地方。这外城共有12个城门,还建造了一些宾馆,让来金国的南宋使者和西夏使者居住。城外还修建了供皇帝和他的亲人们游玩的花园,园里有些东西还保留到现在。现在北京北海的琼华岛、瑶玄楼就是那时候开始修建的。

燕京城的南面有一条叫芦沟河的河流,老是发大水,淹没旁边的农田和村庄。海陵王想要把它治理好,不让它再给人民造成灾难,而且还要在上面修建一座桥梁。海陵王没来得及修,金章宗时芦沟桥建好。这是一座石桥,很美丽,桥的栏杆上有很多石狮子,千姿百态。桥头还有两头石头大象,顶住了栏杆。站在芦沟桥上看月亮,是一个很美的景色。现在芦沟桥还横在芦沟河上,已经好几百年了。

公元1153年,燕京城刚修建完,海陵王就马上把都城从上京迁了过去,把燕京命名为中都,把开封定为南京。中都设有大兴府,意思是说他的国家要在这里兴旺发达。

海陵王不仅把皇宫迁到燕京,他还命令女真族人也往南迁到河北河南这些地方去居住。很多女真贵族就想呆在他们老家,不想迁走,海陵王就派人把他们的房屋拆掉,这些女真贵族只好迁走。为了帮那些迁走的人安家,海陵王就分给他们土地,还给他们钱。这样,女真族人就和汉族人居住在一起了,女真族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把金国建成了一个封建国家,汉族人也学习女真人的一些先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