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82

第82章 闻鸡起舞(22)

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离开幽州南归。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人民更加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李白用诗歌控诉“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在国家****的岁月里,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并以“誓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郎》),表示以身许国的壮志。安禄山攻破长安以后,他出于爱国热情,参加了镇守南方的李幕府,后来由于争夺帝位的斗争,李磷被他的哥哥唐肃宗李亨打败,李白也被捕判罪,流放夜郎(今贵州省遵义附近),在流放途中遇赦,回到长江下游。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李白听说李光弼带兵东征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于是又北上参军,不幸路途病倒,62岁的李白于次年死在长江边上的当涂。

李白的诗流传很广,是一位“妇孺皆知”的诗人。他的诗歌流传后世的约近1千首,按李阳冰《草堂集序》中所说,在他死后不久,其诗歌就已“十丧其九”。就在这“十丧其九”的诗歌中,充分地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和同黑暗的社会现实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李白诗中,不少是揭露和抨击唐朝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自开元末年以后,一小撮得势的权奸,盘据朝廷,为所欲为,他们“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古风》其四十六)。李白从自己被排挤的切身感受中,更是认识到贤才受辱,开明进步的政治势力受到压抑。李白揭露这种不正常的局面是“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风》其三十七)。辛辣地讥讽唐玄宗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十五)在李白的不少诗歌中,对于那些腐朽的封建权贵,反映出一种嫉恶如仇、鄙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对那些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权贵们,李白把他们比作是“鸡聚族以争食”,痛斥他们是“螟蜓嘲龙”、“嫫母衣锦”。(《鸡皋歌送岑征居》)更痛骂这些权奸是“沐猴而冠不足言”的小人。

韩干画马

唐代的绘画艺术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不但名家辈出,而且流派齐全。在众多的绘画流派中,畜兽画的成就比较突出,著名画家韩混、戴蒿以画牛著称,而韩干、曹霸、韦偃、陈闳则以画马闻名。在这些人中间,成就最大的是韩干画马,以至后世谈到唐代画马,首先提到的就是韩干。

韩干陕西蓝田人,出身于贫苦之家,青少年时代以替酒店主人送酒为生,没有钱上学。但他从小就喜欢绘画,空闲时间便用木棍在地上学画。有一次,店主派他给大画家王维家去送酒,韩干等在门外,时间一长,便蹲在地上用手指画人马,以便消遣时间。韩干做画恰巧被王维看到,便走近来看。王维觉得他画得非常象那么回事。很有绘画天赋,顿生怜才之心。于是王维每年资助他两万贯钱,让他离开酒店,专门学画。这样一直供了他十多年。韩干于是拜盛唐时画马名家曹霸为师,专门从事绘画,经过多年的刻苦用功,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画家。

韩干因画马出名,被唐玄宗李隆基召到宫内做了一名供奉官,专门为皇帝嫔妃们画马,供他们玩乐。韩干虽曾跟曹霸学画,但创作技法并不完全相同。曹霸画马是沿用中国古代传统的画法,着重刻画马的筋骨,以画瘦马而见长。韩干做了供奉官以后,有机会看到李隆基御厩的真马。唐玄宗喜欢高头骏马,御厩中养马多至40万匹。韩干画马并不墨守师法,而是具有改革精神,于是以御厩的真马为模型,不再单纯仿照别人的绘画画马,韩干几乎把所有的良马全都画到了,而且画出来的全都是翘首挺立的大马,具有盛唐的时代风格。现在保存下来的《照夜白图》中,韩干画一匹名为“照夜白”的马图,画中的“照夜白”浑身圆滚,四蹄健壮,昂首嘶鸣,正是这种高雄大马形象。由于韩干画马突破了传统的画法,以至仍用画瘦马旧眼光欣赏绘画的杜甫颇有微辞,他认为韩干的缺陷在于“于惟画肉不画骨”,予以批评。对杜甫的落后观点,晚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九《韩干》条中已指出他批评失当。

韩干画马之所以能取得很大成就,首先在于他具有创新精神。有一次,唐玄宗拿出另一位供奉官陈闳的作品,要韩干照着画。陈闳也是曹霸的学生,善于画马,但在创作手法上和曹霸相同,画出来的是瘦马。韩干觉得比照真马绘画要比临摹别人的作品更容易画出优秀作品,便没有照陈闳的马图画。唐玄宗看到韩干画出的马和陈闳作品中的马不一样,便问他为什么没有按照作品画。韩干回答说:“我自有老师学习,何必照陈闳的作品画!”唐玄宗问他的老师是谁,韩干说:“马厩里的马,就是我的老师,我是照它们画出的。”唐玄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并且看到韩干画的马的确比陈闳画的马好,便没有怪罪他。韩干画马技术不但在陈闳之上,而且超过了曹霸,还与他画马刻苦实践有关。据《历代名画记·韩干》和《唐朝名画录·神品下·韩干》等书记载,韩干画马时首先要按天干地支考虑时间和方位,然后才决定所要画的马的骨架、姿态和毛色,非常细致,可以想象到他在画马时对马形象是如何细心观察和研究的,无怪乎后代画家赞誉他的作品能够夺马精魄,评价相当高。

由于韩干画出了马的神韵,人们非常喜爱他的作品,于是编出一系列神话故事加以渲染,以无限崇敬的心情赞美他的成就。

据唐宋人的画史记载,有一次,有个戴黑帽、穿红衣的鬼使受阎王驱使,不胜步行跋涉之苦,便找到韩干,请求给他一匹马。韩干在鬼使走后,便画了一匹马焚烧了,送给鬼使。过了几天,鬼使来向韩干致谢,说因为得到韩干送他的马,免去了路途中许多跋山涉水之苦。

唐德宗建中年间,有人牵了一匹马找一位兽医给马看病,兽医觉得这匹马不同寻常,从来没见过这样好骨相和毛色的马,于是便开玩笑说:“您的这匹马非常象韩干画上的马,世间哪会有这样好的真马!”恰好当时韩干也在场,他自己也非常惊讶,心中暗想,怎么这匹马和我画的一匹马一模一样?他上前抚摸了一会儿,发现马前腿有点跛,越想越觉得奇怪。于是,他急忙回到家中,找出自己画那张马图一看,画上的马前腿果然有一块残缺,他才明白刚才看到的那匹病马是自己画的马显灵了。

韩干画马不仅在唐朝有种种传说,后代也还有许多类似的神话。据宋代画家记载,宋仁宗嘉柘年间,有位官员带着广幅韩干的马图去江南办公务,当他回到今天安徽当途县长江渡口时,准备渡船过江。突然,江面上波涛汹涌,浊浪滔天,无法过江。这位官员只得住下,可一连等了3天,风浪并不退,仍然无法渡江。于是他便去江边的中元水府庙烧香祭典,祈求神灵保佑。当天夜里,官员梦到水府庙神仙来告诉他,说如果能把韩干所画的马图留下,便能平安渡江。这位官员无奈,只好忍痛割爱,把图献给小府君庙,果然不一会儿风平浪静,他顺利地过了长江。可见韩干画马不但世间的人们喜爱,阴曹的鬼怪也喜欢,甚至天上的神仙也看重!

从这些传说中,我们如果撇开其迷信成分,仍然可以认识韩干高超的绘画技术,看到他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国历代画史著录的韩干画马作品,总计有50多幅,然而因时代久远,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幅《照夜白图》。后来,就连这件绝无而仅有的唯一作品也在解放前被人携往国外,下落不明,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损失。

刘晏善理财

刘晏,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时期著名理财家桑弘羊之后,又一著名的大理财家。

刘晏(公元716-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省东明县境)人。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为仿效秦皇汉武,夸耀他的“文治武功”,前往泰山封禅。当时不到10岁的刘晏,写了一篇《东封颂》,颂扬皇帝治国的功业,并赶到行宫献给唐玄宗,玄宗奇其幼,命宰相张说试之。刘晏出口成章,答对如流,张赞口不绝地说:“国瑞也”。随即送往京城长安,并授秘书正字,号神童,名震一时。天宝年间,刘晏凋任夏县(山西省夏县)县令。到任后,廉洁奉公,扶持地方生产。并为地方财政增加了收入,“未尝督赋,而输无逋期”。举贤良方正,刘晏调补温县(河南省渴县)县令。亦办了不少惠及百姓的事,因而“民皆刻石以传”。

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它是唐代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封建割据战争,成为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对社会生产破坏极为严重,当时号称北方政治经济中心之一的洛阳,则是“百户无存一”的局面。(《新唐书·刘晏传》)许多地方也是“萧条凄惨”、“农耕尽废”,黎民白姓十分困窘。因而造成人口不断流徒,大量逃亡,社会****不安,到了代宗李豫时代的户口已是“十不存一”。(《唐会要》卷85《逃亡》)至德宗李适时代,各地节镇更是拥兵自守,纷乱的割据形势,更加深了唐朝的政治经济危机,并造成唐王朝财源的枯竭。就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唐朝政府还要支付巨额的军费、战费,而且宫室贵族官僚们的生活和行政开支亦十分庞大。同时,官场的挥霍贪纵更为严重,“自天宝以后,风俗奢靡,宴席以谊毕沉缅为乐;而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倨肆于公吏之间,曾无愧耻,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由是物务多废。”(《旧唐书·穆宗记》)

唐肃宗李亨即位以后,刘晏被任命为户部度支郎中兼侍御史,负责江淮一带的租赋。刘晏到达吴郡(江苏省苏州市)后,吴郡太守李希言请刘晏分兵镇守余杭,以抗击永王李磷的叛乱。在此次平乱中,刘晏对保障江浙有功。因而又召拜彭原(今甘肃省宁县)太守,陇(今陕西省陇县),华(今陕西省华县)二州刺史,又迁河南尹。上元元年(760年),调任京兆尹,同时进户部侍郎,兼御吏中丞,度支、铸钱、盐铁使,开始接手了唐朝中央政府的部分财政经济领导工作。在任京兆尹之际,司农卿严庄,曾诬劾刘晏泄漏皇帝在宫中的禁语,而一度被贬为通州(今四川省达县)刺史。李豫继位后,立即于宝应元年(762年)召回刘晏,复为京兆尹及户部侍郎、兼任度支、盐铁转运使,负责将各地征收的物资转运京城长安。还兼任铸钱、租庸使。

安吏乱后,京师长安供粮不足,粮价飞涨,斗米千钱。禁军有时缺粮。京城附近的农民,不得不将尚未成熟的青穗捋下以充军粮。当时宰相元载,将京兆漕运之事,委之刘晏办理,刘晏得尽其才。当大量的物资运到长安,皇帝李豫大悦,遣禁卫军以鼓乐迎于东渭桥,并称赞刘晏说:“卿,朕酂侯也”。“岁致四十万斛,自是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新唐书·刘晏传》)。

大规模的粮食及物资的调运,需要大量的运费,久经战乱的大唐帝国,国家财政已是十分困难。广德二年(764年),任命刘晏为东都、河南、江淮转运使和租甫、盐铁常平使。由于他在改革漕运方面的成功,而晋升为吏部尚书,又兼益、湖南、荆南、山南东道转运、常平、铸钱使。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他积极改革盐政。在唐代前期,国家允许自由开采经营盐业,不予干涉限制,因而一些商人发了大财。还在宝应元年,刘晏兼任盐铁转运使时,就积极进行盐政方面的改革,这是他在理财方面首先抓的一项工作。他把盐业的自由经营改为专卖,由国家直接控制与掌握盐业的产运销工作,以解决国家迫切的财政危机。即所谓的“正盐官法,以裨国用。”(同上书)永春二年(766年),唐朝实行财赋分区管理的办法,刘晏以户部尚书的身份,分管都畿、河南、淮南、江南、湖南、荆南、山南东道。他认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此时自许(今河南许昌)、汝(今河南临汝)、郑(今河南郑州)、邓(今河南邓州)各州之西,皆食河东池盐;汴(今河南省开封市)、滑(今河南省滑县)、唐(今河南省唐河县)、蔡(今河南省汝南县)之东皆食海盐。这些地区的盐业,均由刘晏亲自掌握。他认为,兴办盐务的好坏,不在于官多,而在于得人。盐官多,开支增大,会骚扰百姓。为此,他在兴办盐务时,首先整顿组织领导,精简元载时期所设的盐政机构,裁汰冗员。在产盐区只设置10个盐监和4个盐场,具体负责盐政。同时还在各主要城市设置巡院13处。巡院除管理“亭户”生产、监禁私贩外,又招募“驶足”,置驿相望,调查四方盐价行情及其利弊,以便及时采取对策。另外,整顿“亭户”制度,强调生产技术,使民制官收,盐尽归政府掌握。在运销方面,则鼓励商人经营,就场粜盐,收价后,商人便可自由运销。这就形成了民制、官收、商运、商销一个完整的产销体系。刘晏这一盐政的改革,既保障了食盐的民需,国家又能从中获取税利。这一盐业专卖政策,收到一定的成效。在他开办盐务初,江淮盐利不过40万缗,至大历末年,盐利增至600万缗,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对解决唐朝政府的财政危机,起了相当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