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68

第68章 闻鸡起舞(8)

瓦岗军起义

在隋末的农民起义中,拥有数十万人的瓦岗军占有河南大部分郡县,威震中原。瓦岗军的首领翟(zhái)让,本来是东郡的一个小官吏,因得罪上司,被叛死罪,关入监牢。有个狱吏很同情他,一天夜里,狱吏偷偷地把翟让放跑了,公元611年,翟让到瓦岗寨,招集一些贫苦人,聚众起义。听到这个消息,当地一些年轻人纷纷前来投奔,徐世责(jì)、单雄信、程咬金也在其中。

不久以后,曾经帮助杨玄感起兵的李密也投奔到瓦岗军中来了。

最初,起义军人数虽然不多,但军中大多数是用长枪的渔猎手,所以战斗力很强,他们不打扰瓦岗寨附近的贫苦老乡,而到荥(xíng)阳一带专门夺取运河里官府和富商船上的财物。一些小股义军如王伯当、周文举等部先后归附瓦岗军,听从翟让指挥。瓦岗军越来越壮大,到公元616年,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一万人的武装。

翟让虽然有了很多人马,但是他并没想到要推翻隋炀帝。有一天,李密对翟让说:“刘邦、项羽本来是普通百姓,后来却推翻了秦朝。现在皇上昏庸暴虐,百姓怨声载道,大部分官军又远在辽东。您手下兵强马壮,要攻下东都和长安,打倒暴君,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翟让听了很高兴,他和李密商量了一番,决定先攻打荥阳。

瓦岗军直入金堤关要塞,攻破荥阳周围各县,进逼城下,隋炀帝忙派大将张须陀对付瓦岗军。张须陀是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老手,他根本不把瓦岗军放在眼里,带领两万多人,气势汹汹地向起义军扑来。翟让在他手下吃过败仗,这次一听说张须陀来了,感到有点儿害怕。李密为他出谋划策:“张须陀有勇无谋,骄傲自负,我们利用他的弱点,一定能够打败他。您率领主力在正面迎战,我领几千人埋伏在荥阳大海寺北面的林子里,张须陀来了,您就把他引进树林。”果真,张须陀骄傲轻敌,他指挥人马掩杀过来,无所顾忌地横冲直撞。翟让稍微抵挡一阵,便假装战败,往大海寺北的林子退去。张须陀紧追不舍,路越来越窄,林子越来越密,他一直追进李密布置的埋伏圈。猛然间只听一片喊杀声传来,瓦岗军伏兵一冲而出,把张须陀的人马团团围住。隋军全军覆没,张须陀被起义军杀死。

第二年,瓦岗军去攻打洛阳城附近的兴洛仓。兴洛仓是个储粮库城,城周围有二十里长,城内有密密麻麻大小不等的粮仓,堆满了粮食。瓦岗军兵分两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兴洛仓。瓦岗军攻克兴洛仓后,立刻开仓分粮。饥民们奔走相告,忍饥挨饿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拥向粮仓,大家手捧黄灿灿的粟谷,感动得热泪盈眶,许多农民因此纷纷参加了瓦岗军,瓦岗军的势力更加壮大了。兴洛仓被攻破,切断了洛阳隋军的重要粮源,隋朝廷受到极大的震动,又派出数万人马分两路夹击瓦岗军。瓦岗军事先侦察到隋军的企图,然后经过周密布置,打败了隋军。

李密在历次战斗中表现出杰出的领导与组织才能,翟让觉得自己的才能不如李密,就主动让位,推举李密为瓦岗军的统帅,以“魏公”为号,兼任行军元帅。李密率领瓦岗军乘胜攻下许多郡县,隋朝官兵纷纷投降,起义军势如破竹。瓦岗军在围攻东都时,发布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列举了他的十大罪状,号召百姓起来推翻隋王朝的统治,这一举动把整个中原都震动了。

正当瓦岗军顺利发展之时,李密为了保住自己在军中的统治地位,竟杀死了翟让,从那时起,瓦岗军开始走下坡路。此时,北方由李渊父子率领的反隋军队却日益强大起来。

李渊父子起兵

李渊生于一个官僚贵族家庭,祖上三代都是西魏、北周、隋的豪门世家。李渊七岁时,袭封唐国公。公元616年,隋炀帝派他到太原去做留守,镇压山西一带的农民起义军。他看到隋朝政权摇摇欲坠,便起了造反的念头。他让长子李建成在河东一带广交有才能的朋友,让次子李世民在太原招揽义士豪杰,还笼络了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副监裴寂等一大批地上官僚。

恰巧在这个时候,李渊的军队在马色与突厥打仗战败,李渊非常害怕受到暴君隋炀帝的惩罚,左思右想之后,李渊父子决定立刻起兵,并且制定了一个长期的行动计划:巩固关中,出兵西北,然后进占关东,收复江南,统一全国。

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是隋炀帝派来监视李渊的亲信,李渊招兵买马的举动引起了王威和高君雅的注意,他们计划杀死李渊。李渊闻讯后决定先发制人。公元617年5月的一天,李渊与王威、高君雅一起处理公务,刘文静按计划带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前来告状,说有人想造反,李渊让王威先看状纸,刘政会不给,说:“只有唐公(李渊)可以看。”李渊接过一看,状纸上白纸黑字写着王威、高君雅私通突厥,引突厥兵南侵。直到这时,王、高二人才知道自己落入了李渊没下的圈套。他们大叫:“这是造反的人想杀我!”事先埋伏好的兵士们全冲出来,把他们杀死,除掉了李渊起兵遇到的第一块绊脚石。

李渊起兵后的第三天,几万突厥骑兵就来围攻太原。面对强大的敌人,李渊急中生智,唱了一出空城计。他命令大开城门,把城上插的旗全都撤下来,守城的人一律躲藏起来不许往外探看。突厥兵一看太原城门大开,城内寂静无声,高深莫测,他们怕进城会中李渊的埋伏,犹豫一阵,撤了兵。经过这次惊险,李渊感觉到突厥对他们的后方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李渊派刘文静带了一份厚礼去见突厥始毕可汗,约他一起反隋,并且表示,将来占领京都以后,长安的土地和百姓归李渊,而金玉绢帛归突厥。始中可汗觉得有利可图,当即表示支持李渊起兵反隋。

李渊稳住突厥后,于公元617年7月率三万人马从太原出发,向长安进军。他们沿汾水南下,到霍邑时遇到隋朝将军宋老生的阻拦。那几天阴雨连绵,缺少军粮,不知从哪里又传来流言,说突厥要乘虚攻打太原。李渊十分担忧,便想撤兵。李世民却持不同意见,他说:“我们用义兵的名义号召天下,如果一仗都不敢打就往后撤,那太让人失望了,一旦兵士离散,我们就只有死路一条。”李渊权衡利弊(bì),最终决定打败宋老生,然后继续进军。宋老生紧闭城门,拒不出战。李渊怕拖垮自己,便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带几十个人冲到霍邑城下破口大骂,意欲激怒守城将士。宋老生有勇无谋,果然中计上当,出城迎战,把三万士兵全带到离城一里多的地方布阵。李世民带兵居高临下从南面山头冲杀下来,把宋老生的人马冲得七零八落。宋老生想逃回城去,李渊的兵士已经占领了城池,把城门紧闭。宋老生走投无路,被唐军杀了。霍邑于是被攻克。李渊乘胜继续向西进军,路过渭北时,李渊的女儿率领她招募的一万多人马前来会合。关中各地农民和小股义军以及隋朝一些地方官吏也纷纷加入李渊的队伍。李渊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数月之间,就由起兵时的三万人增加到二十万人。10月,李渊率二十万大军包围长安,李世民、李建成率领军队从东南与西北夹击,终于攻陷了长安。

李渊攻下长安以后,暂时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yòu)做挂名皇帝。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以后,李渊就将十四岁的傀儡(kuǐ lěi)皇帝一脚踢开,自己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唐。就这样,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王朝——唐朝建立起来了,李渊就是唐高祖。

京杭大运河

每当翻开祖国地图便可看到,我国内地河流多是从西向东流淌的,然而在其间只有一条是南北向的河流,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贯通河北、山东、江苏、浙江4省,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连接起来,这条河就是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全长1794公里,它开通于隋朝,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人工河。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河道、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这就是后来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一段。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一些渠道,这些渠道虽然断断续续,却使大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了。

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早在两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很多。据司马迁说,直到汉武帝时,长江以南的农业生产仍然是“火耕水耨”。三国以后,特别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争,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富饶的处女地。江南的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而两浙,特别是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是“亩值一金”,士族门阀盘踞之处,其肥沃程度可与陕西关中相媲美,隋朝建立后,建都长安,其政治统治中心在北方,而北方的城市和边防军的粮食,大多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要依靠马车和人力车,不仅运量小,速度慢,而且费用很大,却仍无法满足北方各地的需求。利用水路运输,是较为经济实惠、切实可行的办法,所以,开凿大运河,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政治上,隋王朝刚统一中国不久,为了巩固政权和统一的局面,需进一步控制新统一的东南地区。当时江南阶级矛盾和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始终比较尖锐。公元590年,江南士族沈玄桧、汪华等聚众反隋,或称天子,或称都督。隋文帝调集大军,历时2年才平定江南叛乱。公元600年,李英林起兵于熙州(今安徽安庆市),第二年,潮州僚民起义。由于南方人民的不断起义,于是隋文帝下诏没收天下兵器,严禁私造。同时更禁止江南人私造大船,凡是3丈以上的船只,一律由国家没收。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目的在于使南北运输畅通无阻,加强对南方的统治。

除上述原因外,隋炀帝游玩享乐之心也是开凿大运河的动机之一。隋炀帝过去曾长期担任江都总督,驻扎扬州,醉心于江南的豪华生活。所以由于怀念江都繁华美景,也迫使他想开凿大运河。

隋朝统一中国后,人民得到安定的社会条件从事生产,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十几年后国家也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也为修造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可能性。

早在隋文帝时期,就开了广通渠和山阳到江都的邗沟。公元584年,隋文帝为了漕运(即河运)的便利,令当时著名的建筑大师宇文恺率水工开广通渠,引渭水从大兴城(今西安市)到潼关,与黄河相接,长300里。广通渠开通后,便利了关内漕运。公元587年,隋文帝又沿着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邗沟的旧道,南起江都,北至山阳(今江苏淮安),沟通江淮。隋文帝利用这条渠道运兵运粮,为用兵江南作准备,第二年,隋即出兵灭掉陈国,统一了中国。但是,大规模开凿修建大运河,还是在隋炀帝上台以后。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大批士兵和民役开始修建,到610年底,大运河工程基本完成,前后费时6年。

隋朝大运河共分为4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征发河南、淮北100多万士兵、民夫,开始开凿通济渠。通济渠北起东都洛阳的西苑,南到安徽的盱眙。它引谷水、洛水入黄河,进入黄河后,利用黄河的一段河道,到达板渚(今河南汜水东)。从板渚再引黄河水南流,使河水进入睢水。睢水经中牟、开封、陈留、高邮、泗县,人泗水,而进淮河。这段运河是利用古代运河渠道,加以拓宽,所以从当年3月开工,8月完成,2000里的渠道只用了100多天。

淮河与长江之间,隋朝以前有邗沟相通,邗沟北起山阳南到江都(今扬州)。邗沟在隋以前,多次改道,河道狭窄,根本无法通行大船。隋文帝开邗沟,只是整治了邗沟人淮水的水口,并没有彻底清理河道。隋炀帝征发10余万士兵和民夫,把旧有的邗沟拓宽取直,从山阳直达扬子(今仪征),从而直通长江。

公元608年,开凿永济渠,这段主要是利用自然的河道,沟通沁水和淇水,引沁水入淇水,在涉县北部会合,一直北流到天津入海。永济渠就是利用这条天然的水道向北伸展,然后入永定河,北达涿郡(今北京通县)。

公元610年,隋炀帝下令开江南河。江南河北起京口(今江苏镇江)南到余杭(今杭州)。隋朝以前,长江以南已有不少小运河,这次开河就是利用旧日的小运河,加以拓宽。然后引长江水,穿小运河,绕过太湖,直达杭州。至此,大运河全部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