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25

第25章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25)

智伯瑶率领三家军队把晋阳城团团围住,水泄不通。赵襄子指挥赵家兵坚守城池,不许交战。智伯瑶组织力量多次攻打,都被赵家不是用弓箭射退,就是用滚木擂石打退,任凭怎样拼命攻打,就是攻不下来。

双方坚持了两年之久,依然如故。

智伯瑶见强攻不下,心里十分焦急,苦思瞑想也没琢磨出来个好办法。一天,他带着亲兵围着晋阳城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水势很急,忽然想出一个主意:若是把流经晋阳城外的晋水引到西南,让河水一直流向晋阳,再在上游修筑一座大坝,把河水拦住,等雨季来到之时。水坝里蓄满水,再挖开大坝,这样,大水就会直冲晋阳,把晋阳淹没了。

智伯瑶回来后把所想出的主意对韩、魏两家一讲,两家都说是个好主意。于是,智伯瑶、韩康子、魏桓子三人分头组织自家兵丁修筑水坝。

这时正赶雨季,很快,水坝里的水贮满了。智伯瑶命令士兵在水坝上开挖出一个大豁口。这样,大水直奔晋阳城,一下子灌进城里去了。城里的房子被淹没了,老百姓不得不爬上房子顶上去避难。人们无法升火做饭,只得把锅挂到树上做饭。就是这样,赵家人恨透了智伯瑶的所作所为,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一天,智伯瑶邀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远远望见晋阳城一片汪洋,得意洋洋地对两人说:“照此下去,用不了几天晋阳城就要被淹没了。我早先还以为晋水象城墙一样能拦敌人,现在我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听他这样一说,禁不住暗自惊慌,可表面还是随声附和,夸奖智伯瑶的聪明能干。魏家和韩家都有河水流过,他们想:智伯瑶能利用晋水淹晋阳,说不定将来有一天他转过脸来象对付赵家那样对付自己。

晋阳被大水淹了以后,赵襄子十分焦急,他对手下谋士张孟谈说:“现在老百姓情绪虽说比较稳定,可是要是水势再往上涨,恐怕全城要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事情危急,必须尽快想个办法解决。依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家,也不是心甘情愿的,我们何不派人去游说韩、魏两家,让他们帮我们去对付智家。”赵襄子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决定让张孟谈前去做工作。这天深夜里用绳子把张孟谈送出城。

韩、魏两家本来就不是心甘情愿听命于智伯瑶,经张孟谈一说,都同意联合起来对付智伯瑶。

第二天夜晚,智伯瑶在自己的营帐里睡得正香,猛然听见外面传来一片喊杀声。他连忙披衣下去察看,才发觉床下到处都是水,还以为大堤决口漫过来的水呢。出外一看,兵营里一片汪洋,士兵们正惊慌地往外跑。水势越来越大,不大会工夫,大水就涨到齐腰深。智伯瑶正惊魂未定,突然从四面传来震耳欲聋的战鼓声。赵、韩、魏三家兵丁分由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带领着,驾着小船、木筏,冲杀过来。智家的兵丁被砍的砍,淹的淹,全军覆没。智伯瑶自己跳上一条小船要逃,也被三家兵丁抓住乱刀砍死了。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借此机会,三家一不做,二不休,乘势把晋国的土地全部给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派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天子,要求把他们三家晋封为诸侯。周天子见木已成舟,也就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就把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人正式封为诸侯。从此,晋国这一中原泱泱大国就从地图上消失了。

豫让刺赵襄子

豫让是晋国的人,从前曾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但没人知道他的名字。豫让离开这两家就去事奉智伯。智伯(智伯瑶)非常尊重和喜爱他。

智伯要攻杀赵襄子。赵襄子得知,跟魏氏、韩氏合谋灭了智伯。在把智伯消灭以后,三家平分了智伯的地盘。赵襄子最恨智伯,于是把智伯的头骨用漆涂了作为饮酒的器具,豫让逃到山里隐遁后,说:“咳!士人为了解自己的人效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美化容貌。当今只有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替他报仇,来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于是他改变名姓扮做服刑者。豫让进了赵襄于的宫廷打扫厕所,怀中藏有匕首,想用它来刺杀赵襄子。

赵襄子到厕所时,发现异常情况,就抓住打扫厕所的行刺者审问,后来知是豫让。豫让从怀中拿出匕首说:“我要替智伯报仇!”

赵襄子身边的卫士打算杀死豫让。襄子说:“他是个讲义气的人,我小心地躲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了没有后人,他的臣下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最后他把豫让放走了。

过了些时候,豫让又把自己的身上涂了漆,象是长满了癞疮一样,又吞食了木炭,使嗓音改变,象哑巴一样,好让别人认不出来。他到大街上做乞丐。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他了,但在路上遇到一个朋友,朋友却认出了他,问道:“你不是豫让吗?”豫让只得回答:“是的。”

他的朋友说:“凭您的才能,表示用死节去事奉赵襄子,襄子必然宠幸您而接近您,他宠幸您而且接近您,您就可以做您要做的事情了,岂不容易多了!为什么残害自己的形体受苦呢?想用这种办法报仇,太困难了!”

豫让说:“屈膝做人家的臣下去侍奉人家,却又寻求杀他的机会,是怀有二心而侍奉自己的君主。况且我变成又癞又哑的人是别人极难做到的!然而,我要作为这样的人的原因,就是要使那些怀有二心事奉君主的人感到惭愧。”

朋友离去不久,襄子出行,豫让埋伏在他应当经过的桥下,襄子到桥边,马惊恐而叫,襄子说:“这肯定又是豫让来行刺我。”派人到桥下查询,果然又是豫让。因此,赵襄子就数落豫让道:“您不是曾经事奉范氏、中行氏了吗?智伯把这两家都消灭了,但您却不替他们报仇,相反要用死节来侍奉智伯。你为什么单单这么情深地替他报仇呢?”

豫让说:“臣下事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对待,所以我也用一般人的态度来报答他们。至于智伯,拿我当俊杰来对待,我当然要以俊杰的风范来报答他。”

赵襄子说:“唉!豫让,您报效智伯之名已经成功了,但我赦免了您,也可说是够了的。您如果还继续如此,我就不再释放您!”言罢,命令兵士包围了豫让。

豫让说:“臣下听说明君不掩盖人的美德,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次君主已宽大赦免了臣下,天下人无不称颂您的贤明。今天事情的发生,臣下固然要伏地受斩。然而,我还有一个请求,请把您的衣服拿来,让我刺它几下,用以表示报仇之意。如能这样,我即使死去,也没有恨怨了。”

赵襄子很尊重他的大义精神,就脱下自己的衣服,送给豫让。豫让连刺数剑,然后说:“我可以报智伯知遇之恩了!”然后伏在剑上自杀了。

他死那天,赵国志士听说,都为豫让流泪不止。

后人常常引用豫让的话以明志:“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秦始皇统一中国

秦王嬴政灭了六国,统一中原以后,发布了一道命令说:“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的国王都不守信用,他们今天跟秦国订盟约,明天就背叛盟约,因此我才去讨伐他们。依靠祖宗保佑,我现在已经讨平了他们,天下安定了。我的名号如果不改变,依旧称王,显得和六国的国王没有多大区别,所以请大臣们议论一下,我现在应当用什么样的称号才好。”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提议说:“古时候的五帝只掌握一千里左右的地方,现在陛下已经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这是五帝不能与陛下相比的。我们听说古时候有天皇、地皇、泰皇,数泰皇最尊贵,所以我们认为陛下称泰皇最恰当。”嬴政听了以后,略一思考说:“你们说得很好!我看泰皇的‘泰’字可以不要,取他的‘皇’字和五帝的‘帝’字,两个字合起来,称做皇帝,这样才能显示我的丰功伟绩。我是第一代皇帝,就叫始皇帝,以后我的子子孙孙以世来计数,二世、三世、四世,一直传至千世万世。”从此,中国历史上就有了皇帝这个名称。

统一以后,天下应当如何治理?丞相王绾对秦始皇说:“六国诸侯刚刚被灭不久,原先的燕国、齐国、楚国离咱们的京城都很远,如果不在那里分封王侯,恐怕那些地方很难控制得住,您不如把几个皇子分封到那些地方去做王,协助陛下统治天下。”

廷尉李斯反对王绾分封的建议,他说:“当年周武王得到天下以后,曾经大封子弟功臣为诸侯,后来诸侯之间关系越来越疏远,互相混战,像仇敌一样,周天子也无力加以禁止。如今陛下统一了天下,可以在全国设置郡县。子弟功臣多多赏赐些赋税钱财,不要分封诸侯,这样您就容易控制他们啦!”

秦始皇决定采纳李斯的意见,他说:“以往天下苦战不休,都是因为分封诸侯王的缘故。现在天下安定了,再分封诸侯王,又将会种下战争的祸根。我认为廷尉的建议是对的。”

于是秦始皇把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县。每个郡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三个官长去治理,即郡守、郡尉和郡监。郡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统管一郡的重大事务。郡尉是管理治安的,全郡的军队由他统领。郡监执行监察方面的事情。

地方上的治理办法确定了,中央政府的组织机构也逐渐定型。秦始皇规定中央朝廷里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内史等几个重要的官职,协助皇帝治理国家。丞相设两个:左丞相和右丞相,都是皇帝的助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御史大夫负责掌管重要的文书和监察;太尉主要掌管军队;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租税收入和国家的财政开支。所有这些官员都归皇帝任免和调动,从国库里领取薪俸,一概不得世袭。

秦始皇建立的这一套封建****的政治体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后来各个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政治体制,大体上是在秦制的基础上逐步演变的。

秦始皇下令,把原来六国的兵器全都收缴到京城咸阳来。当时的兵器大多数是用铜制成的,他叫人把这许多兵器都回炉熔化,铸成了十二个大铜人和许多铜钟。大铜人的名称叫翁仲,按当时的尺寸、斤两,铜人高五丈,脚有六尺长,每个重二十四万斤,把它们树立在咸阳宫殿前面的两侧,象征着秦始皇灭亡六国统一中原的伟大功绩。

战国时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货币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但是各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都不相同,齐国的货币样子像刀,赵国的货币样子像铲;货币计算的单位也不一致。秦始皇规定:以后一律使用圆形方孔、每个重半两的铜钱,各国的旧货币全都作废,不许再在市面上流通。

原先六国的度量衡也是不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等,长的长,短的短;大的大,小的小;轻的轻,重的重。在一个国家买一尺布,到另一个国家也许只能算八寸。在这个国家买一斗米,到那个国家就成了九升。这个国家里一斤重的东西,在那个国家里就成了十四两。度量衡这样乱,和一个统一国家的政权当然不相适应,对人们的生活也太不方便了。秦始皇下令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全国的尺寸、升斗、斤两都得一律,不许乱来。

原先六国的车辆和道路也各不相同,车辆有大有小,道路有宽有窄。在统一的局面下,这样也显得太不方便了。于是秦始皇又下令,一要“车同轨”,二要修驰道。“车同轨”就是规定车轴上两个轮子间的距离,一律都定为六尺。修驰道就是修筑从京城咸阳到全国各个重要地方的大路。大路路面一律宽五十步(每步六尺),路的两旁每隔三丈种上一棵青松。修了这样的驰道,全国的交通就方便得多了。

战国时期的文字也是不统一的。同一个字的写法不尽相同,形状各异,笔画有多有少。统一以后,这种情况对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传播,都是一大障碍。所以秦始皇又下了“书同文”的命令。“书同文”就是统一文字的意思,政府规定了一种叫做小篆的字体,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文字。后来又根据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成一种比小篆更便于书字的字体,叫做隶书。隶书跟现在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所实行的废分封设郡县,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等,都是有利于加强全国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这是秦始皇的巨大功绩。

叔孙通制订朝仪

刘邦做了皇帝,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是个大老粗,也没多少文化,他手下的文官武将们也都出自比较贫寒的家庭。刘邦这人有一个怪脾气,他一向不大喜欢读书人,也讨厌那些斯文的礼节规矩。他当了皇帝以后,总觉得秦朝的那一套礼仪制度这也不顺眼,那也不合适,就把它一律废除了。这样一来,朝廷中乱了套,因为没有礼仪的约束,那些出身低贱而又立了大功的大臣们在朝廷上随随便便地大吵大闹,上朝的时候简直如开锅的沸水一样没有秩序,很不成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