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113

第113章 以少胜多采石战(25)

秋瑾十分喜爱刀剑,把刀和剑当作革命的利器。在《宝剑歌》中,她写道:“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在为革命奔走的过程中,秋瑾几乎刀不离身。

成年后,秋瑾嫁与湖南湘潭王廷钧。1903年,她随夫移居北京,目击被八国联军劫后的惨象,更加激起了她对清政府及其洋主子的痛恨。同时,秋瑾阅读了《革命军》、《浙江潮》等书刊,她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翌年春,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离别子女,自筹盘缠,只身赴日本留学。秋瑾抵东京后,先补习日文,后入青山实践女学校读书,并积极投身到民主革命洪流中去,组建旨在“反抗清廷,恢复中华”的实行共爱会、十人会。秋瑾结识孙中山、陶成章等志士仁人,共商革命大计。她创办《白话报》,鼓吹革命,提倡男女平等。

回国后,秋瑾经徐锡麟的介绍,加入光复会。1905年7月,秋瑾复赴日本,又加入中国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会浙江主盟人。从此,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秋瑾以更加高昂的革命热情投入反清斗争。她先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和《中国女报》,又在绍兴明道女学堂、吴兴浔溪女校执教,启迪民智,鼓励人们参加争取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的斗争。她积极联络革命志士和各地会党,从事武装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

1905年11月,日本政府与清朝政府勾结,由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所谓《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禁止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活动,强迫留学生遵守清朝政府的法令。中国留学生八千余人,利用停课等方式来抗议日本这一反动法令。同盟会领导人之一陈天华,为表示抗议投海自尽。在留学生举行的追悼会上,秋瑾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主张全体留学生返回祖国,当她讲到激动之处,随手便从靴筒里抽出“倭刀”,插于讲台之上,并且大声疾呼:“如有人回到祖国,投奔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1907年初,秋瑾接替徐锡麟主持绍兴大通学堂的工作后,以此为基地,加紧培训反清革命的武装骨干。她多次亲赴金华等地筹组和发展革命武装,组织光复军,亲拟革命文告,与徐锡麟计划皖浙起义,同举义旗。由于情势紧急,徐锡麟于7月6日在安庆提前起事,不幸失败被杀,波及绍兴。7月13日,大通学堂被清军包围,秋瑾挺身迎敌,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捕。

秋瑾早已抱定为革命献身的决心,在残酷的刑审中,她始终坚贞不屈,保持革命气节,只留下“秋雨秋风愁煞人”这一壮烈的绝命词。在铁骨铮铮的革命党人面前,清政府无计可施,生怕久押生变,于15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口向她举起了罪恶的屠刀。秋瑾的遗体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孙中山亲笔题写了“巾帼英雄”的匾额。

中国共产党人陈独秀

陈独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陈独秀的父亲陈衍中生性淳厚,乐善好施,以教书为业。父亲死时,陈独秀还不到2周岁。5岁时,他被过继给叔父。陈独秀的祖父陈章旭对子孙非常严厉,外号叫“白胡爹爹”。当孩子们哭时,一说到白胡爹爹,就马上停住不敢哭了。陈独秀从6岁开始就被祖父逼着读书,如果背书背不出来,祖父就要狠狠地打他,但是无论陈独秀挨了怎样的毒打,也从来不哭一声。陈独秀的母亲看见儿子挨打,非常心疼,就哭着劝他好好读书。陈独秀一看到母亲落泪,马上就听话了。陈独秀就是这样一个不怕打不怕杀的人,他的倔强性格在以后的生活和革命道路上也从没有改变过。

陈独秀一旦认准了目标,就决不会放弃,会一直奋不顾身地去追求。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为宣传民主和科学,反对愚昧和****,不怕政府的压迫,不怕社会的攻击和家庭的反对,不怕断头和流血。他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为革命事业忠于职守。在漫长的革命牛涯中,他共坐过四次牢,从来没有低过头。

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由于反动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被迫秘密离京。在北大任职的陈独秀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好友劝他离开,他气愤地回答:“我脑筋惨痛已极,极盼政府早日捉我下监处死,不欲生存于此恶浊之社会也。”

6月3日,北京学生团上街演说,军警疯狂地逮捕了学生170多人,关押在北大法科的讲堂里,其中大部分是北大的学生。第二天,又有700多名学生被捕,被关押在北大理科校舍。得知这一消息后,陈独秀发表了《研究室与监狱》一文,文中他写道:“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这篇文章还不满1000字,但是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战斗的激情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陈独秀敢说敢做,他领导了五四运动,爱国学生和群众都为他勇往直前的精神所鼓舞。

陈独秀不仅做领导工作,还亲自散发传单。他亲自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主要内容是取缔屈辱的对日外交、取消军阀的暴力机关和保证市民的言论自由。在一天夜里,陈独秀把宣言悄悄地送到一个小印刷所印刷。印完时,已经深夜一点多钟了。看着底稿和废纸烧尽之后,陈独秀才离开。第二天,陈独秀来到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乘吃茶的人离开茶座时,就把传单放到桌子上,用茶杯压好。6月1日下午,陈独秀和另一位同志来到城南的一个娱乐场所。在那里,书场、台球场和戏场等地灯光耀眼,不好散发传单,所以陈独秀他们来到屋顶花园,那里没有游人,也没有电灯。正好下一层露台上在放露天电影,两人就趁此机会,把传单从屋顶撒下去。不料,陈独秀频繁地上下楼和鼓鼓的衣袋引起了密探的注意,当晚,陈独秀在散发传单时被拘捕。夜晚12点,100多个荷枪实弹的军警包围了陈独秀的住宅,他们破门而人,搜查了陈独秀的信件和材料。

陈独秀在狱中度过了98天,经社会各界的营救,他才被释放。在狱中,由于饮食的粗陋,患了肠胃病。获释后,他并没有获得自由,常有人来检查他的行动。陈独秀不怕什么检查,他出狱后两周,就发表演说,继续赞扬和支持五四运动。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达这样称赞陈独秀:“陈先生是一个极端反对顽固守旧思想的急先锋……他的文字,很有价值,很能够把一般青年由朦胧里提醒觉悟起来。”“我们对他应该要表两种敬意。一敬是他是一个拼命鼓吹新思想的人,二敬是他是一个很为了主义而吃苦的人。”

护国运动主将蔡锷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的弟子,进步的爱国军事家。1916年11月病逝于日本。有《蔡松坡先生遗集》。

蔡锷13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子秀才。看榜时,由于人群熙攘拥挤,蔡锷人小挤不进去,父亲就让他跨骑在自己的双肩上。身边有人嘲讽道:“子把父当马!”蔡锷听后马上机敏地回答:“父愿子成龙!”周围人见他出言不凡,就问他叫什么名字,蔡锷不慌不忙地回答:“鄙姓蔡,名艮寅,字松坡。”众人一听,立即说道:“少爷高中第一名,恭喜!恭喜!”蔡父挤进一看,果然金榜第一,心中大喜,忙携子进街买红喜帖,准备带回家给老师报喜。

店老板见这个尚不到自己身腰高的孩子高中第一,有点生疑,想试试他的真才实学,便说:“你买喜帖得先对对子。若对不上,我这喜帖不卖;若对上了。我这喜帖拱手相送。”“请出吧!”蔡锷坦然地说。店老板搔了搔头道:“小童生三元及第。”小蔡锷眼珠转了两转对曰:“大老板四季发财。”店老板见小秀才不仅对答如流,而且祝他四季发财,真是贵言难得,忙挑了最好的喜帖送给蔡锷。

蔡锷29岁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他回国后从事军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训练新军。宣统三年(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相当于旅)协统。为加强新军建设,编辑《曾胡治兵语录》。同年,与革命党人李根源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成立云南军政府后,任都督。他主持编写《五省边防计划》,提出了保卫西南边疆、对付帝国主义侵略的方案。

蔡锷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十分不满,袁世凯因此对他怀有戒心。为了控制蔡锷,1913年,袁世凯将他调到北京,加以监视。蔡锷知道袁世凯对自己有戒心,所以在北京期间,他一面暗中与反袁力量秘密联系,一面装愚弄拙,巧妙地与袁周旋,以麻痹袁世凯及其党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