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千年文萃:词坊
6178200000212

第212章 临江仙

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赏析]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天下还升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发抒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写事实,而是用空灵的笔法以唱叹出之(这正是作词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斐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于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渺如云烟的往事在回忆中的再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中包含了南北宋之间二十年中无限的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而用笔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发抒悲叹,而是宕开去写,想到盛衰兴亡,古今同慨,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这首词疏快明亮,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矜心作意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然“自然”并不等于粗率浅露,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