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我是曹操,我怕谁(下):一号首长的心理秘密
6176000000013

第13章 烈士暮年(3)

很多对皇帝之位有着强烈野心的人,在临死之前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过一把皇帝瘾。如果曹操不是真的大彻大悟,矫揉造作是不可能这样淡然冷静的。

他没杀在他面前示弱,甘当孬种的人,比如刘备;他没杀当面侮辱他的人,比如祢衡;他杀过告密救了他的人,因为这些人为了些小利益背弃了旧主或亲人,比如苗泽、秦庆童;他杀过背叛他的人,比如陈宫;他杀过反对他的人,而且是斩草除根,绝不留情,比如董承、马腾、伏完;他杀过无辜的人,却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护。比如吕伯奢全家,参与救火的官员;曹操的一生,杀人无算。

曹操的性格缺陷,以及内在心理规律制约的所作所为,其实并没有超越一般人的范畴。在很多情况下,他其实也是身不由己,别无选择。

曹操当然不是完人,他犯过错,犯过傻,也犯过楞,但这世界上又有哪一位是完人呢?

怎么不像我呀!

但是,即便以《三国演义》中这个被投射了种种社会预期的“模型”来分析曹操,我们这一路走来,也已经发现,上述那些负面的评价至少并不准确,甚至还很荒谬。很多人认为曹操性格奸诈、残忍、虚伪、心胸狭窄、不择手段。这样的看法,主要是由于《三国演义》尊刘抑曹的写法,这当然不是真实的曹操。

无论杀,还是不杀,都是表现了曹操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一员,在各种情境制约下,不由自主的一种选择。

他的杀与不杀,似乎没有标准,也没有规律。但是,当我们用社会心理学来察看他的这一生经过,一切都会了然于心。

随着曹操一步步走向成功,称帝的野心也就随之而来。这也是人作为一种情境性动物的必然根性。

曹操最初的心愿就是在政治清明的治世出仕为官。但不幸遭逢乱世,形势逼得他出来为国家征讨四方。而他此时的愿望也不过是能够建功封侯,留名青史。

所有大声批判曹操的人,也许你只是没有拥有他那样的际遇和舞台。如果你处在他的位置上,你不见得能在文才武略上比他做得更好。而更可能的是,你也许会比他更残忍、更狡诈……让我们把握此刻所能把握的宝贵光阴,戴上社会心理学的眼镜,更好地看清自己,看清他人,看清社会。

唯有如此,“志在千里”才不会仅仅是一个美好的设想……历史的帷幕已经降下,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一段三国纷争的历史中了解、领悟、掌握诸多的心理学规律,使我们在面对未来的生活时,能够更多一些裕如、淡定……心理感悟:人往往只有在终极时刻才能真正看清自己。

让我们还是以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组诗来结束对曹操心理的探游之旅吧。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觉得自己低估了杨修的影响力了。

但曹丕却将此事告知了曹操。曹操对杨修干预接班人选十分不满,认为他必有野心。但也没有对杨修采取措施。(如果自己百年之后,杨修凭借着这份影响力介入曹丕、曹植的继位之争,很可能会决定最终的结果。这显然不是曹操愿意看到的。

曹操喜欢三子曹植,想改立曹植为王太子。而曹植对杨修言听计从。杨修往往提前准备好一套说辞给曹植。曹植因此在曹操面前对答如流。

另外,曹丕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望气之人所说的“非人臣之气”。曹操经过与管辂的交往,已经开始学着全盘接受“天命”的安排了,这是每个人都无可避免的习得性无助。

心理感悟:才智使用不当,即成“思想鸡肋”。

杨修因“鸡肋”而死,而他本人实在也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大鸡肋,他的聪明才智没有用对地方,甚至连自身的安全都没能保障,这又算是哪门子的聪明才智呢?

呜……原来这才是我的真正原因!

从杨修的智力和对诸将的影响力来看,曹丕是对付不了有杨修助阵的曹植的。为了杜绝曹操百年之后曹家的内乱,曹操只能将杨修斩首!

曹操原先喜欢曹植,但曹植实在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后来的表现让曹操不甚满意,而曹丕却因应对得当而逐渐获得了曹操的欢心。

刘备随后应群臣之请即汉中王之位。

司马懿这个人鹰视狼顾,他屡次献计,曹操都置之不理。司马懿屡屡不能“中彩”,有点着急了。

王上息怒。我有一计,可灭刘备。

孙刘暗中不合。王上只需派人说动孙权,进攻荆州,刘备必然发兵援救。到时,王上再派兵攻打,刘备首尾不能相救,必然败北。

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

中啦!中啦!

杀了杨修之后,曹操已经没有持久作战的兴致了。只好灰溜溜地撤军了。

司马懿这一次终于“中彩”织席小儿,安敢如此!看我不灭了你!

关羽随后发动北伐,势如破竹。曹操大惊,决定迁都。曹操雄豪一世,难道是被关羽的神威吓坏了吗?

其实,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对于他的决策、行动有着莫大的关系。曹操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笑傲江湖的枭雄了。岁月与疾病消蚀了他的肌体健康与满腔雄心。所以,曹操才会示弱。英雄迟暮,终至落幕,是何等的凄怆与悲凉啊!

孙刘外亲而内疏。关羽连连得手,孙权必不情愿。王上只要派人去东吴陈说厉害,叫孙权在关羽背后暗暗起兵,定可消灭关羽。

但司马懿却站出来反对,前一次的“中彩”给了司马懿莫大的信心和勇气。而上天总是眷顾将自信与勇敢合二为一的人。

孙权虽然心动,但还是给了刘备一次机会,却被关羽羞辱。孙权大怒,决定要对荆州下手。

救,良久方醒。

此病的病根在脑袋中,需先服用麻沸散,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此病就可以根除。

曹操头疼欲裂,于是将华佗请了过来。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曹操所患之病应该是“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确实可以通过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其成功率在90%以上。但在当时的世代,用利斧劈开脑袋做脑外科手术,实在是太过骇人听闻。

这一次司马懿又“中彩”了!曹操依计而行。

曹操打开盛放关羽首级的木匣一看,关羽面目栩栩如生,曹操受了惊吓,竟然昏绝过去。众人急又中啦!

孙权令吕蒙抄了关羽的后路。关羽被擒。孙权杀了关羽后,又担心刘备报复,就将关羽的脑袋送到许都,以图嫁祸给曹操。

心理感悟: 病痛是雄心的最大天敌。

苟天命在孤,孤即为周文王矣。

位极人臣,何必再相?

曹操病势更加严重,这时,东吴孙权送来劝进书,要曹操早登皇位。当然,孙权的真实目的是担心刘备来为关羽复仇,想蛊惑曹操去灭了刘备。

华佗屈打成招,只好承认了谋杀魏王的罪名。其结果当然是杀无赦。

这些年来,想要曹操命的人可真不少。在长期的防范心理下,曹操已经变得疑神疑鬼,草木皆兵。而且,此前吉平想在药里下毒刺杀曹操,更是让曹操对医者充满了戒心。

把华佗下狱,严刑拷问!

你是想害我吧?

此后,曹丕很快代汉而立,建立曹魏帝国,追称曹操为魏武帝。

交待好后事,曹操长叹一声,泪如雨下,气绝身亡,时年六十六岁。

次日,曹操觉得自己不行了。急召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嘱托后事。司马懿因为新近的出色表现而在最后关头进入了托孤大臣的行列。曹操要这四人忠心辅佐曹丕。曹操不会想到,他亲手选定的司马懿最后会葬送了整个曹魏天下。

耶!我成中奖专业户啦!

司马懿建议曹操封赏孙权,让他拒抗刘备。司马懿连续“中彩”后,已经深得曹操的信任。曹操欣然从之。

很多对皇帝之位有着强烈野心的人,在临死之前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过一把皇帝瘾。如果曹操不是真的大彻大悟,矫揉造作是不可能这样淡然冷静的。

他没杀在他面前示弱,甘当孬种的人,比如刘备;他没杀当面侮辱他的人,比如祢衡;他杀过告密救了他的人,因为这些人为了些小利益背弃了旧主或亲人,比如苗泽、秦庆童;他杀过背叛他的人,比如陈宫;他杀过反对他的人,而且是斩草除根,绝不留情,比如董承、马腾、伏完;他杀过无辜的人,却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护。比如吕伯奢全家,参与救火的官员;曹操的一生,杀人无算。

曹操的性格缺陷,以及内在心理规律制约的所作所为,其实并没有超越一般人的范畴。在很多情况下,他其实也是身不由己,别无选择。

曹操当然不是完人,他犯过错,犯过傻,也犯过楞,但这世界上又有哪一位是完人呢?

怎么不像我呀!

但是,即便以《三国演义》中这个被投射了种种社会预期的“模型”来分析曹操,我们这一路走来,也已经发现,上述那些负面的评价至少并不准确,甚至还很荒谬。很多人认为曹操性格奸诈、残忍、虚伪、心胸狭窄、不择手段。这样的看法,主要是由于《三国演义》尊刘抑曹的写法,这当然不是真实的曹操。

无论杀,还是不杀,都是表现了曹操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一员,在各种情境制约下,不由自主的一种选择。

他的杀与不杀,似乎没有标准,也没有规律。但是,当我们用社会心理学来察看他的这一生经过,一切都会了然于心。

随着曹操一步步走向成功,称帝的野心也就随之而来。这也是人作为一种情境性动物的必然根性。

曹操最初的心愿就是在政治清明的治世出仕为官。但不幸遭逢乱世,形势逼得他出来为国家征讨四方。而他此时的愿望也不过是能够建功封侯,留名青史。

所有大声批判曹操的人,也许你只是没有拥有他那样的际遇和舞台。如果你处在他的位置上,你不见得能在文才武略上比他做得更好。而更可能的是,你也许会比他更残忍、更狡诈……让我们把握此刻所能把握的宝贵光阴,戴上社会心理学的眼镜,更好地看清自己,看清他人,看清社会。

唯有如此,“志在千里”才不会仅仅是一个美好的设想……历史的帷幕已经降下,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一段三国纷争的历史中了解、领悟、掌握诸多的心理学规律,使我们在面对未来的生活时,能够更多一些裕如、淡定……心理感悟:人往往只有在终极时刻才能真正看清自己。

让我们还是以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组诗来结束对曹操心理的探游之旅吧。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