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历代寓言
6175900000018

第18章 伤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地。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矣;今天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译文”

江西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人,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方仲永五岁时,还未尝见到纸墨笔砚之类的文具。有一天,他突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便从邻居家借来给了他。他马上书写了一首四言诗,并且自己还定了个题目。这首诗是以奉养父母、家庭和睦为主题,并很快被同乡的读书人传阅了一遍。自此以后,指定事物要他写首诗,他可立刻写成,而且那文采、立意都是相当不错的。同县的人都把他看作奇才,渐渐地,人们也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来招待,有的人还拿出钱币来接济他们。他父亲觉得这样有利可图,便每天牵着方仲永遍访同县之人,不再让他学习。我听说方仲永的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父亲回到家乡,在舅父的家中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再叫他做诗,但做出的诗与以前的名声很不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又到舅父家中,问起此事,众人都说:“方仲永的才智已经消失了,与众人已差不多了。”

我认为:方仲永的才智、悟性,是先天就有的。他从先天获得的东西,比起那些有才能的人要多些。他最终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则是因为他后来得到的东西太少了。像仲永这种人,从先天获得的东西如此之多,也如此之聪慧,但后天缺乏应有的培养,尚且成了一个普通人,那么,现在那些天赋差,本就是普通智力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的学习,难道能赶得上一般人的才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