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译文: 对那些能获得好名声与昭示高尚节操的事情,不要全揽在自己身上,要给别人一些,以免遭灾祸而保全自身。对那些有辱操行和败坏名誉的事情,不要完全推到别人身上,自己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这样反而能够提高自己的涵养德行。
做人不能只沾美名,害怕责任,应当敢于担责任,担义务。从历史上看,一个人有伟大的政绩和赫赫的武功,常常会遭受他人的嫉妒和猜疑,历代君主多半都杀戮开国功臣,因此才有 “功高震主者身危”的名言出现,只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
所以,君子都宜明了居功之害。遇到好事,总要分一些给其他人,绝不自己独享,否则易招致他人怨恨,甚至杀身之祸。[A199]
《鹿鼎记》里,韦小宝帅军攻打雅克萨城时,时任钦差和索额图两位大人畏缩在后,深怕受伤。攻城得胜后,韦小宝却说:“今日自上而下人人都立了大功,若不是钦差大人和索大人亲临前敌,奋勇督战,咱们也不能胜的那么容易!”韦小宝在上奏折子中对二人进行了大力表奖,二人自然也受到了丰厚的奖赏。
《袁崇焕评传》中:袁督军宁远时,魏忠贤派刘应坤、纪用两位特务太监监视他,袁崇焕率军修工事、屯田驻军,逐步收复了大片失地。袁崇焕上奏中把两位太监大加吹捧了一番,因此魏、刘、纪分别受到封赏。他们不仅没有对袁崇焕擎肘阻挠,相反死心塌地听从袁崇焕的指挥,在宁锦大战时,刘在宁远城、纪在锦州城分别督战,十分英勇。
两则小故事都以主动分功给别人,而取得团结、凝聚力量的有效措施。但袁崇焕更胜一筹,把对立面团结麾下,给人启迪更深!
人都喜欢美誉而讨厌污名。污名固然能毁坏一个人的名誉,然而一旦不幸遇到污名降身,也不可以全部推给别人,一定要自己面对现实承担一部分,使自己的胸怀显得磊落。只有具备这样涵养德行的人,才算是最完美而又清高脱俗的人。让名可以远害,引咎便于韬光,这本身就是处世的一种良策,尤其适合领导者。
如今有一种很“高明”的诿过方式,当领导的在下属捅出什么乱子,犯了什么错误之后,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我也有责任。”具体下文呢?没有了,看起来他没有推卸责任,其实是一句空话,不影响继续做官,甚至不影响下月如数领奖金。这些人没有诸葛亮那样的勇气,马谡丢了街亭,他上书引咎自贬,并向众部下公开承认错误。如果他也只淡淡地说一句:“我也有责任”,刘禅会降他的职吗?不会。但是他在蜀国群臣中的形象就要大打折扣。[A200]
不诿过,且能认真总结教训,从大的方面来说,有益于事业;从小的方面来说,有益于自身形象。领导者不愿承认错误,推卸责任,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公开场合,人家不会说什么,但是,人家不说,不等于人家不想,过了眼前关,免不了来日患,诿过不是明智之举。
普通职员,如果你表现得处处争功诿过,上司一定不敢信任你,不敢把重大任务交给你,同事们也会排挤你。在工作中得不到上司的信任和同事的支持,必将一事无成。
在工作中,功与过不是简单的成功与失误。失误往往是成长的机会,及时总结原因,就能改正,并不妨碍你建功立业。
发生问题时,及时向领导反映,即使免不了责罚,也好过拖延、隐瞒,或者栽赃给别人。那样只会让错误越变越大,直到无法收拾。
能够虚心接受别人善意的批评和建议,并有承认自己过失的度量,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不要想问题,办事情先掂量对自己是否有利,有利就干,无利就推,遇见得罪人的事就退。不要把工作岗位作为捞取个人名声的资本,见荣誉就争,见表扬就上,为达到个人目的贬低同事,抬高自己,结果反而误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