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菜根谭的提醒
6170800000052

第52章 愚人可用,中材难融

原文: 至人何思何虑,愚人不识不知。可与论学,亦可以建功。唯中材的人,多一番思虑智识,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难与下手。

译文: 道德学问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豁达大度,少有计较,没有疑虑;天赋愚鲁的人,无知无识,没有心计;前者可以和他一起切磋学问,后者可以和他共同建功立业。唯独那些中等资质的人,有一定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顾虑重重,疑心也重,所以什么事都难以合作。

至人何思何虑,愚人不识不知,可与论学,亦可与建功。唯中才的人,多一番思虑知识,便多了一番臆度的猜疑,事事难与下手。这样看来,活在世界上最痛苦的就是中才之人了,高不成低不就,还不会自我解脱,痛苦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A119]

在我看来中人和愚人的差别,与其说是智商之间的差别,不如说是心态间的差别。象金庸小说中的靖哥哥那样无思无虑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证明自己的价值,都想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但被现实磨砺的痛苦不堪的时候,愚人会承认自己的不足,放弃自己的努力;而中人还是沉浸在自己的梦中,怨天尤人,总还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愚人在放弃自己的理想的时候,可以心静如水,安安份份过自己的日子,享受着生活中那些微薄的幸福,但也不失甜蜜。中人不同,树本华说人生痛苦的根源是肉体的欲望,要做到没有痛苦就是用意志克服肉体的欲望;但事实上谁又能抵制欲望,相反在精神世界极度空虚的时候,需要通过肉欲来麻痹精神世界。

中才之人,有时候靠着风云际会,似乎也可以有一番作为。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陈胜了,太史公对他的评价是:“然而陈涉甕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蹑足行伍之间,俯仰仟佰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会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但没过多久,他就身首异处,富贵的日子并没有几天。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了,做为大司马大将军,在汉武帝死后,他撑起了辅佐幼弱的昭帝刘弗陵的重担,安社稷,除乱党,兢兢业业,稳定了汉武帝之后有些动荡的汉家天下。昭帝不幸早逝后,他首倡废除了荒诞不经的继任国君昌邑王刘贺,重新拥立武帝曾孙刘病已为帝。汉朝此后几十年的相对稳定离不开他的作用。史家此后一直拿他和周公,伊尹比较,也算成就一番不小的功业。但他确不顾身后之事,在大权总揽的时候,任由子弟横行无忌,奢侈无度。在他愚笨的妻子毒死宣帝皇后,拥立自己女儿为皇后后,也不知道事后处理。自己虽得了善终,最后去免不了死后宗族被戮。[A120]

《汉书》上对他的评价是:“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淫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虽然,但他们也算风光一时,青史标名,也是无数人羡慕的对象了。

虽说智商算是中人,但我更愿意把陈胜和霍光放到愚人的行列。中人和愚人的差别是:愚人会兢兢业业去做自己认为对的或者别人吩咐给的事,但中人不会,中人多抱怨,少奋斗,最终的结局是一事无成,空空怀落一生。看来,有智无慧不如无智无慧。

不过天才之人也不一定就可以逍遥自在,天才如凡高,一生不受人重视,生前只卖出过一副画,寄人篱下,痛苦不堪,最后自杀身亡。如果他知道自己死后,作品卖了天价是在笑,还是哭呢?天才和中人的差别似乎是一样落魄,但天才终能发掘自己的优势所在,生前也许遭受冷落,但最终还是可以把自己的精神世界留在这个世界上。而中人只能空空的来,空空的去。

这个世界上中人还是占了大多数,所以我们痛苦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交友方面,至人难求,遇了可以成为良师益友,受益终生。愚人也不多,有几个那便是患难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