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地洞察一件事情的要点在哪里,哪些是不必要的多余工作,然后用合理的方式把它们简单化。这样不知要节省多少时间和精力,从而还能大大提高我们的效率。
好好工作,不如会好好工作
在坐火车和坐飞机时,超重的行李会让你多花很多钱。在生活的旅途上,过多的行李让你付出的代价甚至还不仅仅是金钱。你可能不会像没有负担那样迅速地实现你的目标;更糟的是,你可能永远都不会实现你的目标。这不仅会剥夺你的满足和快乐,而且最终它还会让你发疯。
纵观人类发展史,效率通常就是从简化开始的。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结束了“战车时代”,靠简化,在军事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靠简化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当今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用简化的方法提高效率,加速自我致富的步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懒惰”也在推动时代进步
有很多人是这样的:如果有人问他们,他们的脸为什么总是看起来肉肉的,他们可能会因此而难过上一个星期。可是奇怪的是,不论他们喜不喜欢听,他们总是喜欢问问别人,对他们的外貌、穿着、谈吐,或是工作表现,有没有什么意见或是建议。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会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样过于依赖他人的看法,以此作为自己言行、做人、衣着的唯一参考,这种人可以说是非常没有主见的人。
当被别人称赞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因此而高兴、满足,而别人对我们有意见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懊恼、沮丧。更麻烦的是,如果不同的人对某人的举措或是衣着等,持有完全两极化的看法时,那么失去主见的人很容易会因为自己拿不定主意,而感到烦闷与焦虑。
有些人之所以会如此地在乎别人的看法,多半是因为希望借着顺从他人的意见,来让他人产生好感。
其实,别人所给的建议,多半仅是根据他们的喜好所作出的主观认知,这也许与自身的认知与喜好完全南辕北辙。而且有些人根本只是想满足他们的支配欲而已。一种米养百种人,尤其当许多人同时给予过多不同意见时,很容易让我们因为无所适从,而感受到莫大的压力。
还有这样的人:在一场研讨会上,他早就想发问了,可是他却会一直等到有人提问之后,他才会开始发问。他总是习惯于先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才会决定自己该怎么做,也就是总喜欢当跟屁虫。
人是群居动物,大多数的人都是追随者,只有少数的人,才是领导者。他们披荆斩棘,带领着芸芸众生,迈向不可预知的未来。也因为如此,我们大多数的人,会习惯遵循前人所设定的各种标准与规范,以确保自己跟别人一样的正常。所以,当一群人看电视爆笑时,只要大多数的人开怀大笑,我们多半也会跟着笑起来,即使我们并不觉得很好笑。
为了与大多数的人相同,我们有些需求与欲望,有时候就必须跟着妥协;而对于一些事物的观感,多半也只是遵循主流的观点,不容易拥有自己的主观看法与想法,只因为害怕自己会被大多数的人所排挤。至于一些较有主见的人,他们就不会随波逐流,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而且非常自信,所以,他们不在乎别人以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请告诉自己:人要活得更好,就要在群体的活动中,试着做那种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人。假如害怕让你无法前进,那就转化心情告诉自己:“这是我最后一次发言了。”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研讨会中,都要试着率先举手发言;就算在餐厅里,也要试着当第一位点菜的人;就算是喜欢吃的东西与别人很不相同,而遭到他人投以狐疑的眼光时,也要坚持。因为在一两个月之后,有谁还记得你那一餐曾经点了什么东西?
许多人在第一次听到录音带中自己的声音时,都会觉得不太自在,那是因为他们都会长期地刻意忽略自己声音的存在。请别再忽视自己的存在吧!录下日常生活中的对话,然后反复地去倾听它。久而久之就能知道:原来在日常的对话中,自己可能使用了过多的赘字,也可能常常言不及意等。然后,慢慢再来改进自己的说话技巧,这时,你会深切地感受自己的存在了。
同时,我们还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无论是读书、绘画、登山、园艺、钓鱼,还是骑单车等,挑选一些能令人心旷神怡的活动来进行,在活动的进行中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
有句名言:“不要怯于现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大的实验场。”请仔细回想一下,联考前紧张的心情、第一次约会前忐忑不安的感觉、第一次面试时汗流浃背的窘境。结果呢,时间照走,生活照过,没有人因为“紧张”而丧失什么。而当所有的过去,都会形成回忆的时候,浮现在脑海中的景象,还是紧张与焦虑吗?不会的,留在记忆里的主要是甜美的果实。
有一些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敢于与众不同。因为他们知道,模仿别人永远不会创造奇迹。
所谓“学习”,就是从模仿别人开始的。的确,模仿别人很容易,学得也快,成功也比较快。但是,模仿别人看起来虽然比较容易成功,终究也只是一时兴起的事而已。同时,模仿别人,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凡事都模仿别人,人生是没有什么意义可言的。
如果想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最好还是要开发自己的个性。但是,要开发自己个性实在是很难的事情,因为阻力很大,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行。但是,如果能突破许多的阻力或穿越过许多的障碍,人生就会有很大的进展。
很多人都忘记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经常把自己委身于常识的社会里,也就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可能性,以至于过着卑微的生活。你是否希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呢?如果是,你必须要成为“自己本身”。
而追求个性的实现,这是人的天性。
在工作中有不少这样的人,如果有人很明确地指派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他通常很有效率地把它做好;但是,如果让他们自己放手去做,他们却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结果通常也不尽人意。
其实,这种跟着别人步伐起舞的习惯,多半是因为本身缺乏自信与创意所致,因此,认为唯有跟随着别人的步伐来完成一件事情,才会让自己觉得比较踏实,比较笃定。
被指派的本身,能减少事情处理时的不确定性,而相较之下,让你自由发挥的结果,通常意味着事情变得很混乱。因此,选择以被指派的方式来处理事情,一方面能让事情看起来较容易处理一些,另一方面,就算失败了,或是有了一些闪失,也会觉得反正还有人会替我扛起一些责任。我们认为成者有分,就算做坏了,自己只不过是执行者而已,大部分的责任都是来自上面的决策错误或是督导不周所致。
这样的人是不能承担大任的。
缺乏主见的人,通常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需要他人来指引差遣。可能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目标为何,因此,只有跟随他人的步伐,才能勉强找到真正的方向。所以,要花一点时间,冷静地思考一下,目前最重要的目标有哪些,又有哪一些应该优先处理?为什么这些目标这么重要?而达成这些目标,对自己又有哪些实质性的好处?唯有确认这些目标对自己存有相当程度的价值之后,在努力的过程之中,才会有意义,也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感与使命感。
四体要勤,头脑更要勤
成功从根本上讲,是“想”出来的。只有敢想、会想,善于思考,才会是成功者的候选人。青年人,要善于思考,把别人难以办成的事办成,把自己本来办不成的事办成。当别人失败时,如果能从他人的失败中得出正确的想法,并付诸行动,你就能成功。当你自己失败了,如果你能够转换想法,再付诸行动,同样能获得成功。
如果你想要少做一些工作但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一定要比普通人思考得更多。当然,如果你的思考本来就是错误的,那再多的思考也是无益。
平庸的人通常不是懒得动手脚,而是不爱动脑筋,这种习惯制约了他们的发展。相反,那些成大事者无一不具有善于思考的特点,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问题成为人生的难题。而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是出自于思考。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会遇到许多举棋不定的事情;相反,正确的思考者却能运筹帷幄,做出正确的决定。
1999年,比尔·盖茨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时,谈到他作为微软公司的总裁,再也没有编写软件的时间了。但是无论多么忙,他每周总会抽两天时间,到一个宁静的地方待一待。为什么呢?他说,面对繁重的工作和激烈竞争的IT市场,他作为管理者,不能把精力浪费在烦琐的小事上,他必须在专门的时间去思考,以作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我国近代史上的名臣曾国藩也有这样的习惯。无论战事多么紧张,或政务多么复杂,他每天都会挤出一个时辰在一间静室里静坐,有时是为了平静自己的情绪和心态,有时是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成大事者不善于思考是不行的。只有专注的思考才能集聚自身的力量、勇气、智慧等去攻克某一方面的难题,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所有计划、目标和成就,都是思考的产物。你的思考能力,是你唯一能完全控制的东西。你能用智慧,或是愚蠢的方式运用你的思想,但无论如何运用它,它都会显现出一定的力量。没有正确的思考,你不可能克服坏习惯,也防止不了挫败。
一个人要想做出一番特别的大事,必须善于思考,多向自己提问。青年人要成就大事,首先得先思考你的事业、思考你自己,向自己提问题;只有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事业的开创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自己,思考自己所做过的、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事情;不断地向自己提出问题,看一看哪些是需要弥补的不足之处,哪些是要改正的错误之处,哪些是该向人请教的……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提高并走向成功。
向你自己或别人提出迷惑不解的问题,能使你获得丰厚的报酬。这种方式曾经影响了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个年轻的英国人在他家的农场里度假,他仰卧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问题时,一只苹果掉到了他的头上。
“苹果为什么会朝下落呢?”他问自己。这个年轻人就是牛顿。从此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任何刚开始创业的青年人,都要养成的最有价值的习惯就是在下决心之前,一定要对自己多发问,注意整理自己的思路。这能让人有一次机会,来合理地整理自己的思绪,或回想自己为什么或怎样会有这种决定。这个过程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会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收到实效。
积极思考是成功者非常强调的一种智慧力量。如果做一件事不经过思考,那肯定是鲁莽的,也是会栽跟头的,除非你特别幸运。但幸运并非总是光顾你,所以,最稳妥的办法是三思而后行。
人们都说管理者要身先士卒,于是,很多管理者都在被一个美德所束缚着,那就是努力工作。
告诉你一个既能多一些时间享受生活,又能获得最佳业绩的好方法,那就是聪明地工作,而不是努力地工作。聪明地工作意味着你要学会动脑,如果你一味地忙碌,以至于没有时间来思考少花时间和精力的方法,只是过于为生计奔忙,那是什么钱也赚不到的。
自古房子出售,都是先盖好房,再出售。对此,霍英东反复问自己:“先出售,后建筑不行吗?”正是由于霍英东这一顿悟,使他摆脱了束缚,迈出了由一介平民变为亿万富豪的传奇般的创业之路。在香港居民的眼中,他是个“奇特的发迹者”:“白手起家,短期发迹”“无端发达”“轻而易举”“一举成功”等等,这些议论将霍英东的发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霍英东的发迹真的神秘吗?不,他主要是运用了“先出售、后建筑”的高招,而这一高招来自于他的思考。
在工作中,勤奋必不可少,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但要想获得成功,最大化地体现你的人生价值,就要多思考。无论看到什么,都要多问为什么,把思考变成自己的习惯。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并能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了。
小象是被链子绑住的,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的。
所以,习惯常常是影响我们做事情的一个不被注意的关键。而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辛苦工作与轻松创造是不相匹配的。和那些鼓吹辛苦工作的人不同,懒惰的成功者知道与长时间的辛苦工作相比,重要的、具有想象力的付出能产生令人印象深刻得多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满足感。选择成为一个懒惰的成功者,你就能成为一个顶尖人物。你不必为了赚到丰厚的收入而工作,但你要聪明地工作。
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想象力是灵魂的创造力,是每个人自己的财富,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自己绝对控制的东西。你的物质成就也将从你在想象中,创造的组合计划中成长。首先出现的是思想,然后再把这个思想和观念与计划组织起来。最后,就是把这些计划变成事实。你将会注意到,一切是从你的想象开始。想象能创造奇迹。
如果你能正确使用你的想象力,它将协助你把你的失败与错误改变成价值非凡的资产,也将引导你去发现一项只有使用想象力的人,才能知道的真理,那就是,生活中的最大逆境和不幸,通常反而会带来美好的机会。
美国最好的一位雕刻师,以前是位邮差。有一天,他搭上一辆电车,不幸发生车祸,使他的一条腿因此被切掉。电车公司付给他5000美元,赔偿他的损失。他拿了这笔钱上学,终于成为一名雕刻师。他双手制成的产品,加上他的想象力,比他利用他的双脚当一名邮差所能赚到的钱更多。由于电车发生车祸,他必须改变他的努力目标,结果他发现了自己原来也具有想象力。
如果我们正想象自己以某种方式行事,几乎也就是实际上在这么干。想象给我们提供的实践能帮助这种行为臻于完美。
美国一期刊曾报导过一项实验,证明想象练习对改进投篮技巧的效果。第一组学生在20天内,每天练习实际投放,把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记录下来。第二组学生也记录下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但在此期间不做任何练习。
第三组学生记录下第一天的成绩,然后每天花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如果投篮不中,他们便在想象中,做出相应的纠正。
实验结果是:第一组每天实际练习20分钟,进球率增加了24%。第二组因为没有练习,也就毫无进步。第三组每天想象练习投篮20分钟,进球率增加26%。
所谓天才,就是指想象力丰富的人。不论是天才还是普通人,他们同样都有着想象力和以现实的道理思考问题的能力。天才乐于运用空想力,在他思考事物时,先求之于空想。他们在遥远的空想彼岸天马行空,然后再返回现实中来,所以,他们的思想飞跃度极高。要想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思想活跃者,就必须学习这种运用空想的天才的思考法。
创造性想象不是对现成形象的描述,而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对已有的表象进行选择、加工和改组,从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领导者在行动之前,在头脑中先已构成了行动结果的“蓝图”;在改革之前,已在头脑中构成将要创造的新事物的形象,这些都是创造性的想象。创造性想象的特征在于新颖、新奇、独创。瑞士发明家乔治·德·梅特拉尔带狗去打猎,身上粘了许多刺果,回到家里用显微镜观察,发现有千百个小钩子钩住了毛呢的绒面和狗毛。他忽然想到,如果用刺果做扣子,一定举世无双。后来,经过构思、想象、实验,他终于发明了风靡世界的不生锈、重量轻、很方便的尼龙扣。
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创新思维具有极大的开发作用。想象丰富,对研究的问题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想象;思路灵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展翅高飞,开阔视野,看到前所未见的新天地。相反,想象贫乏,其创造性发挥水平的思维广度小,思路不活,则很难冲破旧观念的藩篱,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兜圈子。
为了培养丰富的想象力,要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善于在头脑中形成和保持丰富多彩的记忆表象。一般说来,知识越渊博,经验越丰富,记忆表象就越充分,想象力驰骋面就越广阔,越活跃。当然,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观饱满的情绪,也是想象力的必要条件。
生活中的简化方法
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和工作,当我们身在其中的时候,是否曾仔细想一想,如何简化这些工作?怎么样才能利用合理的安排提高办事效率呢?
大家都知道,开会多的单位通常工作效率并不高,许多单位开会时间冗长得令人不敢恭维的情形,是有目共睹的。这样也不是,那样也不是,有的尽些是与问题毫不相干的废话,讨论了半天也没个结果出来,气煞人也。由于与会人员在开会的那一段时间内都被会议束缚,什么事也不能做,所以如果以时间成本来考虑,实在是相当可惜的。总是开这种冗长会议,就等于是无止尽地浪费时间,其结果一定会造成公司金库的日益虚空。
通常这种无效率的会议,都是因为没有明确开会时限的缘故,也因此一定会有迟到或中途才进来的与会人员。由于不明确会议要开到什么时候,所以大家便毫无压力地散漫讨论着。而且,会议主题不明确,只有题目没有讨论的方案,以至抓不住问题的核心,讨论不出有效的结果来。
这里要提出来的是开会前的准备工作。例如,开会前要简单地列出问题,并且针对每项问题分别做出至少三项的解决方法,以最精简的方式做出一份报告,于开会时分发给每一位与会人员。这样的会议一定能有效率地进行。
换句话说,提案者提出一些问题,而且针对问题拟订了若干方案,例如“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所以想请教各位与会者,希望共同讨论、决定出一个可行的方法来。”以这样一个谈话方式进行开会讨论,大概都能在一个小时内结束,节省下来的两三个小时,可以用到更重要的工作上去。所以,就公司整体而言,时间成本是大幅节省了。也就是说,会议一开始,所有的与会人员便能立即切入问题的核心讨论。当然,这必须是在提案者本身已确实把握住问题点,并且做出具体的方案的大前提下,才能如此顺利进行。
一些重要的事项经常站在走廊上三言两语就解决了。这些重要事项,如果是在单位,大概得上至上司、关系人,下至该事项的负责人,上上下下集合好几个开会,而在开会时却又尽是负责人与上司之间的对话,造成全员时间上的浪费。但是,在现代追求高效率的单位则会是另一种景象。
好比说,今天某企业档案的经费不敷使用,而负责人碰巧在走廊上遇见了握有处理该事项权限的上司,他便当场提出:“本企业档案的经费不敷使用,恐怕得再增多数目不可……”而这位上司也同样简单明了地说:“好,那么追加经费!”或是“不行哦,现在没办法追加经费了。你就在当初的预算范围内考虑解决的方案吧!”
是或否,一下子就有了答案,其处理事情之明快,确实令人大开眼界。
其实会议不见得一定得许多人坐下来讨论不可。与上司在走廊上简单地做出结论,不也是一种会议形态吗?有时候何不尝试这种站立的即席开会。它之所以迅速,是因为双方都是临时站定,所以一定会产生赶快解决问题的心理,也因此能更集中精神讨论出结果来。这种会议形态,在重视总体意见的企业界,恐怕不太容易被采用,不过近年来逐渐有被接受的倾向。有人认为,即席站立式的开会,能使头脑的运转更灵活、柔软。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是很值得采用的。
除了会议,还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打电话的学问。
一般的事务所里电话相当多。好的一面是,它代表了业务繁盛,坏的一面是,常常要为客户电话打不进来而伤脑筋。虽然,只要秘书一句“抱歉,负责人正在讲电话”就能处理了,但万一对方有要事联络时,就伤脑筋了。而且,如果对方是重要客户,也得赶快挂掉手边的电话,拨过去问个明白。
如果对方是在公司或家里打电话,那还无所谓,立即拨过去即可。万一是在公共电话亭打电话,一错过,可就无法补救了。“到底什么事呢?会不会有什么急事啊?”恐怕一整天就要为那一通错过的电话,心神不宁,而工作也大受影响。
当然,有过几次这种经验以后,有的人便开始以不错过任何电话为原则,并交待秘书,如果他讲电话的时候又有电话找他,务必请对方稍候,再以暗号通知他,并且等他的回复。他们之间的暗号是这样的:当秘书递给他传言便条的时候,如果他在便条上写“W”(英文等待的略写)的话,就是“请他等一下,我马上好”的意思;如果是“T(英文电话的略写)7”,就是“7分钟以后我会回他电话”;而“A(英文再次的略写)5”,则代表“请他5分钟以后再打过来”。当然,一些推销类的电话,直接由秘书处理掉就可以了,不需要他接听。
有时候与一些喜欢聊天的客户通电话,讲完了正事以后就是无关紧要的话家常,而如果此时别的客户有要事联络,因为秘书的一句“讲话中”,就把电话回绝了,那么这可真是“因小失大”了。如果采用上述打暗号的方法,这些困扰就能完全避免了,不必担心错过任何电话,也能安心地与客户话家常,搞好人际关系。
打电话的时候,最不愿意在电话接通以后,只听到对方一声“喂”,公司的名称连报都不报一下。就算是直拨的电话,也要说“某公司经理部”或是“某公司公关部”,等等,让对方确定自己没有打错电话;如果打错了,也趁早发觉,避免时间的浪费。
同样的道理,负责传达的人如果只说“张先生打来的电话”,一样是效率不彰。联络簿上姓“王”的人不下五十名,只是“王先生”谁知道是哪一位?所以,不要忽略添上公司名称,例如“某某公司的王先生”不是一清二楚,方便多了吗?
像这样的电话应对,要在新员工的训练课程中详细提醒才是。总之,在单位里要把各种对象的电话应对方法编印成册,让新员工一开始就知道如何应付,而不必等到出了问题才一一解决、教导。这本电话应对手册中有应付各种电话的方法,以最令人头痛的推销电话为例,当对方一开始:“恭喜您在十万人中幸运中选,我们很高兴为您推荐一项优秀的产品……”在确定这是浪费别人宝贵时间的推销电话以后,你便可以单刀直入地说:“总而言之,就是推销!”不论是多么伶牙俐齿的推销员在这时候都只能回答:“是的是的。”然后,你便可以立即补上:“不用了,谢谢。”立刻把电话挂断,避免浪费时间。
另外,这样的手册中,对于对方打错电话的情形也要有详细的应对说明。许多人在知道是打错的电话以后,都会不高兴地说上一声:“你打错了。”就“嘭”地挂掉电话。但是这样的应对方法,让对方很有可能再打过来。所以对于这种错误的电话,务必问清楚:“请问你打几号?”如果对方回答的号码不对,要告诉他我们这里是几号。如果对方回答的号码,确实与自己的电话号码相同,就要清楚地告知,这里的确是几号没有错,但我们这里是什么地方。以防止对方不明就里地重蹈覆辙。其实这些都只是稍稍费心的小方法而已,但这些小技巧却能减少被电话占用的时间。
第二,调整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照明设备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脑筋再清晰,如果眼睛疲劳,效率也会减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工作场所的照明设备,我们要不吝啬。出差投宿旅馆,你可以自行携带可伸缩的折叠式台灯来改善照明。有了自备台灯,即使是在旅馆的陌生房间内,也能和在自家的书房或办公室一样地集中精神做事。
其实不只是照明设备,目光所及的各种东西,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工作效率。就像前面提过的,为了替自己打气,有人制作了工作进度表,而在标明进度时,一定都以朱红表示。
虽然不是斗牛,但不可否认的是见到红色,战斗力便油然而生。所以,画进度表也罢,读书时圈划重点或段落也罢,一般都应当采用能感受到活力的红色或橘红色。
工作地点的墙壁却不宜漆太刺激的颜色,当然,太晦暗也是不好的;最好是具有安定情绪的色调为适宜。有些人认为,适合精神劳动的环境应以淡青色或淡蓝色的冷色系为佳。而白的墙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医院,所以,很多人偏好柔软又具亲和力的肤色系统,似乎它最能让人感受到安定的感觉。
当然我们并不是色彩学专家,无法做详细的说明,但墙壁的颜色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每天面对脏而旧的墙壁,日子一久,人都会变得疲弱无趣。所以,除了色调本身以外,干净与否也是很重要的。
假设由于藏书太多,书橱好几个,让你的书房几乎看不见墙壁,因此,精心安排的肤色墙壁就发挥不了作用了。不过,柔和的肤色窗帘一样具有安定心情的效果。总之,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注意工作环境的安排是绝对有必要的。
讲到工作与场所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到配合的问题,因为工作内容的变更,场所也需要变动。比方说必须参照许多参考书籍的工作,就非得在参考书籍随手可得的地方不可。如果缺乏所需要的书本,不管你花多少时间,效率也是不高的。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许多人却放着显而易懂的道理不顾,尽是无效率地工作。
不少作家喜欢将自己关在饭店或旅馆内写作,另外一些也经常选择在饭店里工作。不同的是,前者是故意将自己关到旅馆中,而后者则是因为出差,不得不如此。但是,在旅馆内做事确实有它的好处,平时在办公室里,一会儿部属、一会儿秘书、一会儿又是客户的电话,工作常常会被打断。在家里,几时吃饭、几时洗澡、几时上床,有它一定的生活步调。就算自己全然无视,也多少会受同一屋檐下其他人的影响,容易分心。所以,如果把必要的资料带齐了到旅馆内工作,由于不受干扰,工作便能做得多而且快。
尽管旅馆内的工作效率高,但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能在旅馆内圆满进行,毕竟我们不能把单位或书房里的各种参考书及资料,全数搬进旅馆。你可别只想到在旅馆内不受干扰,工作效率高,便以为什么工作都能带到旅馆去做。
反过来,如果必须投宿旅馆,一定要事先考虑能做哪些工作,需要带哪些资料。从一般经验来说,一旦知道出差时要投宿旅馆,一定事先备妥能当场使用的工作资料。有了基本的资料、必备的参考书,才能达到满意的工作效率。
第三,上下班的公共汽车上,也是工作场所。
有些人在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中,大部分的通车时间都用来学习外文。早上时间一到,定时器就会启动收音机,把他叫醒。每天早上,孩子就是在英语的广播教学声中起床,然后带着随身听出门。有关活用通勤时间的方法已在前面说明过,在此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