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输在表达上(口才三绝&为人三会&修心三不)(套装三册)
61442200000006

第6章 幽默智慧的运用提高

妙趣横生的装傻充痴法

装傻充痴法就是一个正常的人故意装傻充痴,从而达到幽默的喜剧效果。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浴池招聘员工。

老板:“若你走错了房间,进入了女浴室并看到一女士在淋浴,而且她也看到了你,你该怎么办?”

甲:“什么也不说,赶快退出来。”乙:“对不起,小姐。”

丙:“对不起,先生。”

结果丙被录取了。

有时最高的社交智慧在于显得一无所知。不必真是白痴,看来像就可以了。你懂得装蠢,你就并不蠢了。这种技巧最为简单:把你的聪明放在冰山下面,跟没有任何智力一样。

言语交际中,故意说“痴言呆语”,会使你的语言幽默风趣,妙趣横生,创造轻松、活泼、诙谐的交际氛围。故作“痴言呆语”会让人诧异,感到“荒唐至极”,瞬间思考后便恍然大悟,觉得巧妙绝伦,谐趣无穷,发出会心的微笑,赞美说话者超人的智慧和高雅的幽默。比如下面这个幽默:

一觉醒来后,妻子对丈夫说:“我刚才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在情人节时送给我一串珍珠项链,你说这个梦是什么意思呢?”

“今晚你就会知道的。”她丈夫回答说。

这天晚上,她丈夫带回一个小包给她,她满怀喜悦地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本书,书名就是《梦的解析》。

这种“装傻”的办法无疑要比直截了当地说:“我没钱”“不许买”来得更艺术一些,更能表现出幽默感。

故作“痴言呆语”是高超的社交幽默技法,具有是痴非痴的特点。在具体运用时,必须注意三点:

一是扮演痴呆人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产生疑问,继而加以思索,随之理解用意,捧腹大笑。

二是让人明白你的用意。如果别人不理解你“痴言呆语”背后隐藏的真实用意,幽默感就不会产生。

三是打破生活常规。顺着生活中固有的逻辑思考便不可能幽默。

形象生动的比喻幽默法

比喻是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作比来说明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比喻是幽默艺术中常用的修辞格式之一,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幽默艺术在运用语言移植技巧时常采取明喻和暗喻手法,在运用语言交叉技巧时常采取借喻手法。

明喻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构成,暗喻由本体和喻体两部分构成,借喻则是以喻体代替本体。

在语言移植技巧手段中,本体、喻体和喻词之间的差距极大,褒贬色彩也截然不同,含蓄而又出人意料的比喻给人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产生意味深长、忍俊不禁的幽默效果。

在语言交叉技巧手段中,巧妙的借喻使表面意义上的喻体和其所暗示的、带有一定双关意义的本体构成交叉,令人在领悟了比喻的真正含义后发出会心的微笑,因而具有很强烈的幽默效果。

在口语表达中,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使言谈话语既形象生动又风趣幽默。

1945年,当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时,《先锋论坛报》的一位记者去采访他,请总统谈谈四次连任的感想。

罗斯福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很客气地请记者吃一块三明治。记者得此殊荣,便高兴地吃了下去。

总统微笑着请他再吃一块,他觉得这是总统的诚意,盛情难却,就又吃了一块。

当他刚想请总统谈谈时,不料总统又请他吃第三块,他有些受宠若惊了,虽然肚子里已不需要了,但还是勉强把它吃了。这时,罗斯福又说:“请再吃一块吧!”

这位记者赶忙说:“实在是吃不下了。”这时罗斯福方微笑着对记者说:“现在,你不会再问我对于这第四次的连任的感想了吧!因为你刚才已感觉到了。”

罗斯福采用的就是比喻的方法制造的幽默。下面的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运用的也是以事喻理的比喻幽默法。

摩根先生家来了一位客人,说是要向他请教做生意的学问。可是摩根先生还没有开口,客人自己却滔滔不绝地大讲起来。

摩根先生听了一会,实在没有办法,就往客人面前的茶杯里倒水。水倒满以后仍在继续倒,流得到处都是。

客人终于忍不住了。“您难道没有看见杯子已经满了吗?”他说,“再也倒不进去了!”

“这倒是真的。”摩根先生停下来,“和这只杯子一样,你的脑子里已装满了自己的想法。要是你不给我一只空杯子,我怎么给你讲呢?要知道,是你来向我请教的!”

比喻在逻辑思维中虽有局限性,但在形象思维中则是个战无不胜的法宝。钱钟书先生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作演讲时,礼节性的开场白就不同凡响:

“到日本来讲学,是很大胆的举动。就算一个中国学者来讲他的本国学问,他虽然不必通身是胆,也得有斗大的胆。理由很明白简单:日本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卓越研究,是世界公认的;通晓日语的中国学者也满心钦佩和虚心采用你们的成果,深深知道要讲一些值得向各位请教的新鲜东西实在不是轻易的事。我是日语的文盲,面对着贵国‘汉学’的丰富宝库,就像一个既不懂号码锁,又没有开撬工具的穷光棍,瞧着大保险箱,只好眼睁睁地发愣。但是,盲目无知往往是勇气的源泉……”

钱钟书先生在肯定日本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卓越研究的同时,用鲜明形象的比喻谦虚地表明自己是日语的文盲,并自然地导入正题。这段开场白既形象风趣,又不失礼节,主要得力于他的素来对比喻的艺术功用钻研颇精,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明喻、曲喻等丰富自己的语言,使其言谈话语中妙譬巧喻,信手拈来,幽默陡增,成为“钱钟书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

比喻法是根据类似联想,选取乙事物(喻体)的某一种特征来描绘甲事物(本体)。它的主要功能便是造成语言的形象性。当然,一般的比喻与我们幽默范畴里的比喻是有区别的。要使比喻体现出幽默感,就必须使比喻参与创造“以言语条件使崇高鄙俗化”的“语言心理”结构。那么,比喻法如何参与这个语言心理结构的创造呢?

首先,所要描绘的本体事物自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喻法可以用形象的手法强化这些缺陷,使其丑更加显眼可笑。

其次,所要描绘的事物本体,原本是属于尊贵的、崇高的或严肃、重要的,而讲述者故意用低贱、卑俗甚至令人恶心的喻体去描绘。本体事物因此而被降格,导致鄙俗、滑稽。

比如,有人问一位采购员说:“采购工作好不好?”

他这样回答:“出门是兔子,办事是孙子,回来是骆驼。”

“兔子”是指出门为了抢时间,赶车赶船跑得快,“孙子”是指为了买到所需货物,不惜请客送礼,低头哈腰地向人家求情;“骆驼”是指回来的时候,不仅要办好货物托运还要给老婆孩子买东西,负载很重。他用形象的比喻说明采购工作是个吃苦受累的活。

比喻法的应用有一个原则,就是对一些人和事物的“降格”处置可能会招来反对或反感,所以故事的善后处理的艺术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启发想象的假设幽默法

假设的幽默手段是智者的一种思想火花,是一种丰富的想象力的表现,这是它和其他手段相类似的地方。但是,它又可以取得其他的幽默手段所得不到的反馈:可以极大地发动对方的想象力。这种被启发出来的想象力,更增添了笑料的魅力。

由于假设的手段应用起来比较便当、简捷,因而常常被用于小幽默之中。报上曾登过这样一条消息:

某人为了治疗自己的脱发病,每晚都用妻子的尿液洗头,因为有人告诉他这种尿液里含有丰富的生长激素。

于是记者调侃道:“幸好他的胡子长得还好,用不着这样。”

这样一段假设,把读者的想象尽带到幽默之中了。

正因为假设可以构成幽默,所以儿童的语言,常常构成一种天然而不带雕琢的幽默,因为儿童的思想常常含有假设的成分。

有一则小幽默:

爸爸给女儿讲他小时候家境贫寒、受尽苦难的经历。小女儿两眼含泪,十分同情地对爸爸说:“哦,爸爸,你是因为没有饭吃才到我们家来的,是吧?”

这是孩子纯真的想象,也就是一种假设,孩子的“大概如此”,常常使大人感到了幽默。

假设是一种想象,幽默的假设则是一种大胆的想象。由此可以想见,一个富于想象的人,必定会是一个富于幽默的人;一个富于想象的民族,必定会是一个富于幽默的民族。

耐人寻味的谐音幽默法

运用谐音法,对不便明说的丑恶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鞭笞。

宋朝时有个人喜欢咬文嚼字,动不动还咏诗作赋。后来,他听说欧阳修擅长作诗,心中很不服气,就想去看个究竟。走到半路上,他看见一棵死树,诗兴大发,吟了两句:

“门前一古树,两股大桠杈。”想再吟下去,却再也想不出词儿来了。

正巧,欧阳修从后面来了,就替他续了两句:“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

这人回头一看,是个老头,就说:“老伙计,想不到你也会做诗。那我们一起去拜访一下欧阳修,看他有多大能耐。”

于是,他们便一同上了路。在一条河堤边正好有一群鸭子跳进水里,那人便吟道:“一群好鸭婆,一同跳下河。”欧阳修听了,便又续了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后来他们一同渡河,这人在舱里又做起诗来:“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

欧阳修便又帮他续上了两句:“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谐音幽默法在现代交往中也非常有用。

某日,王强带着11岁的儿子捧着一盒包装精美的糖果登门造访一位朋友。临走时,坚持留下那礼物,说:“根号2啊,收下吧!”

“根号2?”主人愣住了。

哪知那11岁的鬼灵精接着说:“根号2就是1.41421……就是,意思意思而已啦!”

人的心理,社会心理,在许多事情上是自相矛盾的。比如送礼就是。一方面主张“君子之交淡如水”,一方面又说“礼尚往来人之常情”,所以在送礼与收礼时,往往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倘若说:“根号2,收下吧。”那就大出新意,在心照不宜的笑声中,一切都“功德圆满”了。

根号2=1.41421又与“意思意思而已”谐音,这是又转一道弯。幽默往往表现为曲线的。这样,就在笑声中,更耐人寻味了。

借此喻彼的张冠李戴法

一个学校进行考试,老师在监考时对学生说:“今天的考试,我们要求同学们‘包产到户’,不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这位老师的话引起了同学们的会心一笑,知道老师说的是不允许相互提供方便,要自己答自己的卷子。但老师的话妙就妙在没有直言考场纪律,而是用两个农村改革中的专业词语来代替:“包产到户”代替“自己答自己的卷子”,“共同富裕”代替“相互帮助”。

由于“包产到户”和“共同富裕”的巧妙借喻与考场上紧张严肃的气氛格格不入,形成强烈的反差,所以产生了幽默感。这种不直接表述某种事物,或不直说某事某人的名称,而是用其他相关的词语、名称来取而代之的幽默方法,我们称之为“张冠李戴”。它与修辞中的借代基本上是相同的。

我们在观赏马戏团的演出时,经常会觉得那些穿人类服装的猩猩、猴子之类非常滑稽可笑,因为兽类本来不具有文明的特征,把人类文明的东西强加于动物身上,自然给人以不协调感,所以容易为之发笑。这就是张冠李戴造成的喜剧效应。

说话也是这个道理,故意地用甲来代替乙,并使之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不协调性,且意味深长,便是幽默了。

一个记者请某领导谈谈他保持身体健康的经验。领导笑着回答:“经验只有一条,那就是保持进出口平衡。”一句话,让在座的人都笑了。

“进出口平衡”本是外贸行业里的一个比较大的术语,却被这位领导借代到饮食养生问题上来,其言外之意是不言而喻的,既说明了新陈代谢对身体的重要意义,又在不协调的借代中造成一种大与小的反差,听之趣味无穷。

这位领导选择的“帽子”无疑是十分恰当的,因其恰当,才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在联想中咀嚼出幽默的味道。

选择恰当的“冠”,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从现成的行业术语、专业术语、政治术语中去选择,像前边提到的“包产到户”“共同富裕”和“进出口平衡”等都属此类,相对来讲,这样的选择比较容易。二是在交际过程中选择适当的词语来完成换名,这种选择和应用相对要难一些,但只要替代得好,更有现场效果和机智的幽默感。

在一次访美期间,丘吉尔应邀去一家专门做烤鸡的简易餐厅进餐。丘吉尔很有礼貌地对女主人说:“我可以来点儿鸡胸脯的肉吗?”

“丘吉尔先生,”女主人温柔地告诉他,“我们不说‘胸脯’,习惯称它为‘白肉’,把烧不白的鸡腿称为‘黑肉’。”

第二天,这位女主人收到了一朵丘吉尔派人送来的漂亮的兰花,兰花上附有一张卡片,上写:“如果你愿把它别在你的‘白肉’上,我将感到莫大的荣耀一一丘吉尔。”

女主人挑理见怪,非要称“胸脯”为“白肉”不可,弄得丘吉尔当时显得很被动。但丘吉尔很快就从被动中走出来,为了嘲弄女主人的咬文嚼字,他现买现卖地把“白肉”借用过来,以“白肉”来代称女主人的“胸脯”,这显然是把鸡和人扯到了一起,给人赋予了鸡名称,诙谐的讽刺中多了几分幽默感。借用现场的交际语来实现张冠李戴的幽默,体现了丘吉尔的聪明机智。

借用交际语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双方都是当事人,都明白那个借体所用来代替的事物是怎么回事。如果你将一个地方的交际语拿到另一个交际场合去张冠李戴,由于对方不明真相,你的幽默力量便不会传递给对方,那么你的幽默也就失败了。

反差明显的夸张幽默法

夸张是根据表达需要,对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故意进行夸饰铺张,言过其实地进行扩大或缩小,而引起想象力的修辞手法。

“白发三千丈”是夸张名句而非幽默。夸张要产生幽默,还要同生活中错谬乖讹或滑稽可笑之处相联系,即通过对生活中乖讹可笑之处的极力夸大渲染,来揭示生活中某些不合理或不和谐的现象,进行善意的嘲讽和规劝。

一般常采取大词小用、小词大用、庄词谐用,并根据现有条件进行合理想象和似是而非的逻辑推理,将结果极力夸饰变形,产生诙谐幽默的效果。

有一位胖胖的美国女演员曾自我解嘲:“我不敢穿上白色游泳衣去海边游泳;否则,飞过上空的美国空军一定会大为紧张,以为他们发现了古巴。”

这则谈话是拿自己的肥胖逗乐,发挥想象力进行了夸大渲染,使人听了这种绝妙而直观的夸张,不但能忽略了其身体肥胖臃肿的丑的一面,反而能从其充满调侃自信中感受到乐观生活态度的享受。

下面这则大家比较熟悉的幽默“心不在焉的教授”,也是运用了夸张这一手法的:

教授:为了更确切地讲解青蛙的解剖;我给你们看两只解剖好了的青蛙,请大家仔细观察。

学生:教授!这是两块三明治面包和一只鸡蛋。

教授(惊讶地):我可以肯定,我已经吃过午餐了,但是那两只解剖好的青蛙呢?

皮哈开垦了一小块土地,并且种上豌豆,当他把一切完成后,他的邻居忽然来访。“你种什么了?”他问道,眼睛看着皮哈刚刚开掘的一个个深坑。

“豌豆。”皮哈大声答道。“你忘了做一块墓碑。”“做墓碑?”皮哈不解为什么要做墓碑。

“哦,”他摇着头说,“你把这些豆子埋到那么深的地下,它们就应当得到一块适当的碑记。”

在运用夸张幽默法时,可以通过对生活中丑的因素的极力夸大、渲染,来揭示生活中某些不合理与不和谐的现象,对自己、他人及社会现象的嘲讽和规劝,从而产生幽默。

里根在竞选美国总统演讲时,抨击物价上涨说:“妇人们,你们都知道,最近,当你们站在超级市场卖芦笋的柜台前,你们就会感到,吃钞票比吃芦笋还便宜一些。你们还记得当初你们曾经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美元吗?而今天美元却真的几乎代替不了什么东西了!”

里根通过对美元贬值的夸张,激起了选民们对物价上涨的强烈不满,对当政者的不满,迎合了选民的心理,从而赢得了选票。

夸张法在操作过程中有几点应该注意:

首先,运用夸张时要抓住事物的关键特性,主次分明,轻重得当。其次,夸张要有事物客观规律的内在依据和联系,也就是说,要合乎情理,给听众的跳跃性思维提供一块现实基础做跳板。再次,要掌握好夸张的分寸感,不是越邪乎越好。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他要改成“力拔地球气盖世”就不好玩儿了。

最后一点,作为幽默手法的夸张不同于文学修辞,它必须或巧,或怪,或奇,或新,以产生不协调,形成明显的反差,从而引人发笑。

一语两用的双关幽默法

一语双关是在说话时,故意使某些词语在特定环境中具有双重意义的方法。双关是利用词语的同音或同义的关系,发挥其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双重意义,言此喻彼,巧妙地传递蕴藏在词语底层潜在信息的修辞手法,即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指桑骂槐。

比如,美国第三十八任总统杰拉尔德·福特,说话就喜欢用双关语。

有一次,他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是一辆福特,不是林肯。”

众所周知,林肯既是美国很伟大的总统,又是一种最高级的名牌小汽车;福特则是当时普通、廉价而大众化的汽车。福特说这句话,一是表示谦虚,一是为了标榜自己是大众喜欢的总统。

双关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将其恰当运用于口语表达中,可以增添言谈话语的幽默感。

如一位年轻的作者到编辑部送稿,编辑看后问道“小说是你自己写的吗?”

“是的。”年轻人回答我构思了一个月,整整坐了两天才写出来。“写作太辛苦了!”

编辑突然大发感叹:“啊!伟大的契诃夫,您什么时候又复活了啊!”年轻人红着脸悄悄地退出了编辑部。

这位编辑利用一语双关的方式批评了年轻人,“伟大的契诃夫您什么时候又复活了啊!”隐含着“你抄了契诃夫的作品”之意,既含蓄诙谐又具有强烈的讽刺力量。可以想见,这样的批评效果远比板着脸快语明言教训人要好得多。

有一则寓言说,猴子死了去见阎王,要求下辈子做人。阎王说,你既要做人,就得把全身的毛拔掉。说完就叫小鬼来拔毛。

谁知只拔了一根毛,这猴子就哇哇叫痛。阎王笑着说:“你一毛不拔,怎么做人?”

这则寓言表面上是在讲猴子的事情,却很幽默地表达了“一毛不拔,不配做人”的道理,虽然讽刺性很强,却也委婉、含蓄。

利用字的谐音来制造双关的效果,会显得很有幽默感。

传说李鸿章有一个远房亲戚,胸无点墨却热衷科举,一心想借李鸿章的关系捞个一官半职。他在考场上打开试卷,竟无法下笔。眼看要交卷了,便“灵机一动”,在试卷上写下“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戚)”,指望能获主考官录取。

主考官批阅这份考卷时,发现他竟将“戚”错写成“妻”,不禁拈须微笑,提笔在卷上批道:“所以我不敢娶你。”

“娶”与“取”同音,主考官针对他的错字,来了个双关的“错批”,既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又极富情趣。

曲解原意的婉曲释义法

婉曲释义法就是把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巧妙地引入到原先叙述的事物中,从而得出新的认识、体验和结论,造成诙谐、可笑的情趣。

曲解是对问题进行歪曲荒诞的解释,即把两种毫不相关的事物凑集捏合在一起,造成因果关系的错位或内在逻辑的矛盾,得出不和谐、不近情理、出乎意料的结果,从而使语言谈话产生幽默感。

美国艺术幽默作家安彼罗斯·迪尔斯即利用婉曲释义这一手法编纂了一本不同凡响的《幽默词典》,对一些原先枯燥乏味的名词作了新的解释,使人读后,对事物的本质有豁然顿悟之感,而且引人入胜,别有一番情趣和风采。

比如,“政治”:指谋求利益而从事的公务;“外交”:指为本国而撒谎的活动;“和平”:指两次战争中的一段间隔;“坦克”:指超级大国用来拜访朋友的交通工具,等等。

国内有一位班主任,就很注意在教学中使用经婉曲处理的幽默语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找早恋学生谈话,用“男女间情感过近了”;说“偷东西”,是“没经主人允许拿东西”;说“骂人”,是“语言不文明”;说“打架”,是“武力解决矛盾”;说“考试作弊”,是“借助别人记忆材料”;说“旷课”,是“失去一堂学习良机”;说“吸烟”,是“慢性自我摧残”;说“随地吐痰”,是“施放微型生物病菌弹”;说“上课随便说话”,是“语言失控”等。婉曲释义法的魅力可见一斑。

在一次宴会上,有人问鲁迅:“先生,你的鼻子为什么塌?”

鲁迅笑着回答说:“碰壁碰的。”

这个回答,既有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自己生活坎坷经历的嘲讽,并与这样一个具有丑的因素的自然生理特征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幽默感。

再比如,在一次军事考核中,主考军官问士兵:“一个漆黑的夜晚,你在外面执行任务,突然有人紧紧抱住你的双臂,你该说什么?”

“亲爱的,请放开我。”士兵和婉地回答。

乍看似乎有点莫名其妙,随即也就恍然大悟:“亲爱的,请放开我”,一般是情人之间亲昵的用语。军官提问是针对如何对付敌手,而士兵却有意理解为恋人抱住双臂时怎么办,于是将“敌手”这一对象曲解为“情人”,造成了富有幽默感的语言效果。

相互比较的对比幽默法

对比是产生幽默的基本手法。幽默的对比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干(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彼此之间没有历史的或约定俗成的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比较,以揭示其差异之处,即不谐调因素。

在幽默中,对比双方的差异越明显,对比的时机和媒介选择越恰当,对比所造成的不协调程度就越强烈,观赏者对对比双方差异性的领会就越深刻,此时,对比所造成的幽默意境也就越耐人寻味。比如下面这则幽默:

夫:你出去时可别再带着那条怪模怪样的花狗去。

妻:我觉得那条花狗很可爱。

夫:你一定要带着它,是想以它作为对比,显示出你的美貌吧?

妻:你真糊涂,如果想那样,我还不如带你出去更好些。

幽默的对比可划分为画面、语言、人物和情境等四大类。画面的对比用于绘画艺术,语言、人物、情境的对比用于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

这四类对比手法又可归纳为语言手段和情节手段两大部类。其中语言手段,包括文字语言、绘画语言、音乐语言和舞蹈语言等。

大多数幽默作品是将语言手段的对比和情节手段的对比交织使用的。这种交织具体地体现在反复、移植、颠倒和交叉等四种幽默创作主要技巧手段上。

扭转逆境的类比幽默法

生活是和谐统一的,但在内容与形式、愿望与结果、理论与实际等方面会产生强烈的不协调,于是形成了不和谐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产生幽默、可笑的情趣。

类比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而且已知其中一种事物还有其他属性,从而推知另一种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的其他属性。在口语表达中恰当运用类比,可以起到扭转逆境、轻巧取胜且不失幽默感的效果。

有位市长向一位黑人领袖提出诘难:“先生既然有志于黑人解放,非洲黑人多,何不去非洲?”

黑人领袖反驳:“阁下既然如此关心灵魂的拯救,那地狱灵魂多,何不下地狱?”

黑人领袖运用类比进行推理,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相同的基础上提出它们具有相同的属性,既然有志于黑人解放就要到黑人多的非洲去,那么关心灵魂拯救的,自然就要到灵魂多的地狱里了。语言锋利而诙谐,轻而易举地驳倒对方。

以物比人的拟人幽默法

拟人幽默术,是创作童话、动画和寓言的常用手法。我们所说的拟人幽默法,是从童话王国、动画世界里寻找幽默感。

生活中,有些东西是没有情感的,缺乏动机、目的和手段。而拟人则是赋予这些东西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某种动机,把某些无意识的结果变成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幽默往往由此而产生。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有一次他和一个批评家相遇,批评家是个秃子。秃子一见面除批评苏格拉底外,还对苏格拉底进行谩骂,可是苏格拉底一声不吭。批评家余怒未消地说:“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气势咄咄逼人。

苏格拉底只是淡淡地说:“没有,没有,我只是羡慕你。”批评家奇怪地问:“你羡慕我什么?”

苏格拉底回答:“我羡慕你的头发,它真聪明,早早就离开你的脑袋了。”批评家哑口无言。

苏格拉底把头发拟人化,并以其聪明,自动离开,来表示对此人的厌恶。说明你的头发都厌恶你,别人就不用提了。

有个人去拜访他的朋友,当走近朋友的住宅时,突然窜出一只大狗对他狂吠,他吓得止住了脚步。

朋友闻讯出来看见他,连忙说:“不要怕!俗话不是说‘爱叫的狗不会咬人’吗?你不知道这句话吗?”

他马上回答:“我知道这句俗话,你也知道,可是这狗它知道这句俗话吗?”

这个人故意将狗与人相提并论,让狗人格化变成会思考的动物,既绝妙诙谐地发泄了心中的不悦,又不失礼貌地回敬了朋友。

比拟法同比喻法并不一样。比喻法是在以彼物来喻此物,不管是明喻也好,暗喻也好,总是在打比方,总有个甲像乙,或乙像甲的模式。

比拟法不存在谁像谁的问题,它一上来便把表述的人或物对象化了。如果是将人拟为物,那么出场的就是物,如果是将物拟为人,那么讲述的物必须是作为人来活动。

一般修辞意义上的比拟法,并不一定会产生幽默效果。为了降格的需要,这里的比拟法必须在言语中把人拟成鄙俗之物,或将鄙俗之物煞有其事地拟成人或其他高贵的形象,从而凸现出事物滑稽可笑的一面。审美主体在欣赏这个幽默对象的过程中发现乖谬、错误或毛病,从而强化自己的优越感,表现出由衷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