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陌生人打交道,最难的不是如何与对方说第一句话,而是难以找到突破对方心理阻力的方法。因此,在和陌生人交往时,要善于运用一些心理规律,去突破对方的心理防线,这是一种交际策略,也是使双方从戒备到轻松,从陌生到熟悉的最佳方法。
初次见面,保持安全距离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却总想尽快和对方熟悉起来。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能操之过急。如果初次见面你就表现出像和老朋友一样随意的态度,举止毫无顾忌,说话也口无遮拦,势必会引发对方极大的反感。
心理学家作过这么一个试验:
会场中有一排10个依次排列的座位,在6号和10号位子上已经分别坐上了两个人。心理学家会安排另外两个与他们毫不认识的人依次进来坐下。通过多次反复实验,心理学家发现,第三位进入会场的人一般会选择8号位子坐下,而第四位入场的人一般会选择3号或4号位子。
为什么多次的试验会得到相似的结果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陌生人之间在自由选择座位时,既不会仅仅挨着一个陌生人坐下,但也不会坐得离陌生人太远。如果紧挨着一个陌生人坐下,那么这个人就会急促地把身子移向另一边,有的甚至会移到另一个空位子上去;但如果坐得离陌生人太远,别人则可能会觉得你是因为瞧不起他才坐那么远的。
通过这个试验我们可以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一定的心理距离,如果过于亲密,会让别人觉得别扭和不安。只有在尊重别人心理空间的基础上,才能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
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人际交往中双方所保持的空间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表现。研究发现,亲密关系(父母和子女、情人、夫妻间)的距离为18英尺;个人关系(朋友、熟人间)的距离一般为1.5~4英尺;社会关系(一般认识者、初次见面者之间)一般为12~25英尺,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
总之,在与人初次见面时,既不能过于亲密,也不能过于冷漠。比如,你可以直视对方的眼睛,以得到对方目光的支持,这样既不会让他感到不适,也不会让他感到被忽视。相互间的目光接触是交谈中不可缺少的感情交流形式。
初次见面的人之间往往都会有设防心理。因为对于你,对方一无所知,所以他们会小心谨慎,此时你不能为了消除对方的顾虑,获得对方的好感而谈及一些只适合与好朋友谈论的话题,比如,家庭、个人情感等。说话要把握好尺度,掌握好分寸,考虑这个话该说不该说。言多必失,过多地涉及个人私事会让对方觉得你很轻浮。
一次,杨光应邀去见一位客户,为了能给客户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杨光表现得相当热情。一开口就称兄道弟,不急着谈业务,反而闲聊家常,从自己做过的工作到自己的感情史,甚至最近有什么烦心事都说。杨光本来是想通过透露自己的一点私事拉近彼此的关系,没想到弄巧成拙。
杨光的举动一下子让客户觉得很难适应,因为以前彼此素不相识,刚见面就弄得像多年的老友似的,让人觉得特别不真实。而且面对杨光那些家常事,客户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只是傻笑,弄得气氛很是尴尬。
过度的自我暴露给人一种强势靠近的压力,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弄巧成拙的原因就在于忽略了一个“度”的问题。在与人初次见面中,尽管我们都希望能更快地打开对方的心扉,但必须记住的是:好印象也需要距离。距离是人们维持自己身心健康的基本要素,与陌生人过于亲密会给人一定的药理,只有掌握好这个“度”,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和信赖。
把握与陌生人交往的心理距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不要过度暴露自己的隐私,并学会尊重别人的隐私,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内心的秘密;要有容纳意识,尊重差异,容纳个性,过分挑剔只会让你与对方的初次见面不欢而散;还有就是不要表现得过于热情。
保持适当的距离就是尊重他人,距离有助于释放自我和张扬个性,有助于对个人“私权”的保障。保持距离,才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感觉。
创造与对方共鸣的情境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包括各方面的陌生人。如果你懂得如何去接近陌生人,那么,双方就容易由陌生人变为朋友。否则,就可能失去与对方沟通的机会。
人的交往过程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交往对象和交往情境。与陌生人交往,我们的交往对象就是陌生人,这时,要引起对方的共鸣,首先要创造情境同一性。
与陌生人打交道时,如果你能进入这样的情境:自己深深地沉浸在对方的情绪状态中,自己完全能够感受到对方的心理,进而表达出自己对他的理解、关心、体贴和友爱。那么,对方就会积极回应你,对你产生好感。
1937年,韦尔斯作为《密勒氏评论报》驻北平记者准备赴延安采访。在一个深夜,她摆脱国民党势力和蓝衣社特务的监视,化装从窗户跳出驻地逃往延安。
到达延安的第二天早上,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一同来看她。
毛主席说:“欢迎你到延安来。”
韦尔斯说:“我知道你的故事。因为我丈夫斯诺写了你的故事,是我给他打的字。”
毛主席听了会心地笑起来。韦尔斯立即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对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上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我从跳窗户出来时,只带了两样东西,一样就是你的照片,一样是一盒口红。如果你知道,一盒口红对美国年轻的妇女是多么珍贵,几乎什么都能贡献出来,而口红是不能丢的,你也就不会诧异了。”
诙谐的话语逗得毛主席哈哈大笑起来。
毛主席接过那张戴着红军八角帽的照片,眯着眼睛笑着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的照片会这么好看。”
从这里开始,双方感情上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谈话格外融洽起来。
韦尔斯对毛主席说:“我在延安看到你,看到一位中国革命的领导人,就仿佛在美国的某个村落里看到华盛顿一样。”
毛主席点点头笑道:“我知道华盛顿这个人。”
韦尔斯又说:“不过,我读过斯诺给你写的传记,仿佛更像林肯的传记一样,而不像华盛顿。”
毛主席说:“我知道林肯,也希望学习林肯这个人。他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胜利地进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有、民治、民享这个口号就是他提出来的。”
韦尔斯笑道:“而你是解放全中国人民的。”
这次清晨的会见是韦尔斯在延安漫长采访的序曲。由于韦尔斯一开始就点到了沟通双方感情的触发点,因而双方感情的距离很快便缩短了。韦尔斯的第一句话的目的是告诉毛主席:她虽然是第一次见到毛主席,但却不是陌生的,因为她曾为斯诺给毛主席写的传记打过字。这样的交谈就拉近了两人的距离。接下来韦尔斯拿出一张照片给毛主席看,并说她把这张照片当做最珍贵的东西。话说得很风趣,使双方感情进一步融洽。第三步韦尔斯三言两语道出了她对毛主席的评价,将毛主席同美国的华盛顿、林肯作了对比。这样一方面说明她本人已经对毛主席的革命活动有所研究,另一方面引起毛主席对她本人的信任与重视,说明她并不是一个走马观花、出于好奇看看热闹的年轻外国女子。韦尔斯明白,只有在访问对象重视记者的来访并信任其诚意与能力的情况下,访问对象才能同记者进行深入的交谈。她要制造一个与毛主席一见如故的印象,而她确实成功了。
人们之间感情的认同和共鸣,是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交往情境刺激所形成的互通和互相感染的结果。特别是在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创造一种与对方发生共鸣的交往情境,恰当调整自己的感情,能很快赢得对方的喜欢和热情。
创造一个良好的交往情境非常重要。心理学家指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情境状态对双方的交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创造一个能与对方发生共鸣的交往情境。
尊重,是交流的前提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即使是对自己,也该认认真真地给予尊重,即自尊。人和人有分工之别,但没有贵贱之分,谁也绝对不能说出伤害他人自尊的话,否则,话一出口,犹如覆水难收,再想恢复到原有的相互对等的关系便十分困难。
作家叶曼说:“言理不要攻人心头,笑谑不要刺人骨髓,以此施之于君子则坏德,施之于小人则坏身。”同别人谈话时,口气非常重要,同是一种意思,同是一个出发点,言辞表达得过于激励,就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一个人如果经常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就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如果有一方被轻视了,那双方的沟通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有姐弟俩骑自行车出游,时至黄昏,住处还没着落。这时他们看见一位老年人走过来,弟弟便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旅店还有多远?”老人回答:“5里!”
姐弟一想也不远,就向前赶路。结果两人骑了10多里,仍不见人烟。弟弟暗想,这老头真可恶!睁着眼睛说瞎话。姐姐也是一边骑着车子,一边发着牢骚:“5里,5里,什么5里!”猛然,她大声说:“那位老人的‘5里’不正是‘无礼’的谐音吗?他一定是怪我们没礼貌了。”
于是,姐弟急忙往回赶,见那位老人还在路边。这次姐姐走上前,亲热地叫了一声:“老大爷,刚才是我们不好。不过您大人有大量,应该不会怪罪我们吧?”
话没说完,老人就说:“你们已经错过了可以投宿的地方,如不嫌弃,就到我家住一晚上吧!”姐姐连声说:“您心地真好,这条路我们不熟,幸亏遇见您了,否则我们还真不知道晚上怎么过呢?刚才我们也是着急,不礼貌之处,您就原谅了我们吧!”
姐姐这几句话说得老人高兴地笑了。
沟通是彼此的事,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有学会尊重他人,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你喜欢别人,别人也会喜欢你;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实际上,在人际交往中尊重别人是一个重要因素。
人格,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最宝贵的。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这样一个愿望:那就是使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使自己被了解、被尊重、被赏识。不要降低别人的人格,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因为,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喜欢你。你满足别人的精神需求,别人才会满足你的精神需求。
有一年圣诞节前夕,那时安东尼还小,在故乡辛辛那提的小镇,与父亲出外去购物。安东尼的父亲是一位心胸开阔、仁慈宽厚的人。他对任何人均能满怀爱心。不论是谁,父亲均能亲切地与他聊天。他其实是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他对任何人都打内心尊敬他们,不但看他的外表,更能深入观察他的内在。而他也有敏锐的透视力,是一个懂得人性的人。
那次,安东尼抱着很多包裹,走得好累,脾气也愈来愈急躁。心里只想着赶紧回家。那时,一个又老又脏,满脸胡子拉碴的乞丐走了过来,向安东尼伸手要钱。安东尼赶紧把他的手推开,很不耐烦地叫他走开。
当他们走开几步,乞丐听不到安东尼说话的声音时。“你不该对一个人这样,孩子。”父亲对安东尼说。
“可是,爸爸,他只不过是个乞丐。”
“乞丐?”他说,“世间并没有所谓的乞丐。他也是一个人。他也许并没有做得很好,但他仍然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我们对任何人都应该保持一种尊敬的心情,现在我要你把这个交给他。”父亲从他的皮夹里掏出一张1美元的钞票给安东尼。就当时他们家的情形的言,这是一笔大数目。“照我所说的去做,走过去拿给他,并且恭恭敬敬地说,送这1美元给你。”
“不,我不说,”安东尼拒绝道,“我不要这样说。”
父亲坚持说:“去,照我说的去做。”
于是,安东尼跑到老乞丐面前,对他说:“对不起,送给你1美元。”这个老人看着安东尼,非常惊讶。然后,他的脸上浮现出愉悦的笑容。他的笑容让安东尼忘记了他的肮脏及满脸的胡子。这时候,安东尼便能看清他的真面目。他内心潜在的高贵特质也显现出来,他向安东尼鞠躬说:“谢谢你,谢谢你。”
安东尼先前的怒气和烦恼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突然之间,安东尼觉得好快乐,一种深度的快乐。同样是一条街,此时看起来也特别美丽。当然,这是任何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愉悦的经验。从此以后,安东尼尽一切努力去看待每一个人,就像父亲对他们一样。而这一切,带给安东尼莫大的喜悦。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能不能、会不会尊重别人,是一个现实生活的重要问题。如果别人在你这里得不到尊重,就不可能做到尊重你,轻则会拿你做宣泄对象,重则使你的人际关系紧张,缺少凝聚力,甚至会造成你事业的失败。
尊重是加速别人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尊重是一种基本的激励方式。相互尊重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人们之间的和谐,有助于社会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
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应尊重别人,如何做到尊重别人呢?
1.在“心理”上尊重别人。有地位高低之分,无人格贵贱之别,不以位高自居、自足、自傲,才可能做出尊重别人的行动。
2.在“角色”上尊重别人。要善于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及时转变角色,做好每个角色应该做的。还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等因素转化语气、语速、话题等,表现出对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