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一本书掌握心理学
6136600000018

第18章 透过习惯洞察他人心理(2)

第五,爱发牢骚的人

谈话中爱从某一话题中引发牢骚,或对人,或对事,牢骚不止。这类人多属于追求完美的人。他们拥有很强的自信,做什么事情要求都比较高,因为他们心中时刻树立着最理想的目标。一旦自己做错了就埋怨自己,别人做得不好他更不能放过。但世间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类人比较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做得不够,但只知抱怨做得不好,并不知从现实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第六,爱赞美对方的人

有一类人在交谈中很爱在话题中赞美别人。赞美对方的个性,赞美对方的爱好,赞美对方的职业,赞美对方的家庭等等。使人感觉到一种过度的恭维,没有实在感。这类人一般会用心计。他恭维你是想让你对他产生好感,很可能在谈话中有目的,有事要求你帮忙,只是不好开口,没有原因的恭维是不存在的。

第七,突然转移话题

在谈话进行中也有这种情况,一方突然把话题转移,提出令对方难以接受的苛刻条件。这种方式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提出方对对方感到不满,想存心为难对方,并想通过棘手的问题挫败对方;还有就是想试探出对方的诚意。提出一个让对方不易接受的条件,看看对方有什么反应,以此来探知对方的态度。这类人说话比较冒进,往往令人产生反感,但是他也是从实际出发,并没有什么歹意。

第八,试探性的语言

谈话一方如果提出一个令对方很敏感的问题,使对方处于为难的孤立状态,这是他想迫使对方作出果断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对方要经过慎重思考才能回答。男女恋爱时经常会用这种方式来考验对方。这样做的目的多半是想探测对方说的是否为真心话,或者想知道对方对自己是否真的在意。

第九,贪婪性的语言

有些人在谈话中不停地询问对方的有关情况,他是想了解对方的真相,很可能心存不良想进一步控制对方。这时你最好岔开话题,以免他追问不休。

当你正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一个话题时,对方突然插过来一个毫不相关的话题,这是他对你的话题根本不敢兴趣。这类人爱忽视别人的谈话,对对方显出不尊重。这类人还怀有极强的支配欲与自我显示欲,所以个性比较蛮横霸道。这类人谈起话来会喋喋不休,一般不喜欢别人插话。

话题属于谈话内容的范畴,言为心声,所以你可以从对方对话题的关注程度中判断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对什么感兴趣。在谈话中把握好话题的运用,会增加你的谈话信息,提高你的谈话质量。

从细微的变化中洞察他人

人们最恨的,往往不是他们的敌人,而是小人。因为敌人处于明处,我们会有所防备,但小人,却往往防不胜防。而且,他们总是混迹于朋友之中,让你真假莫辨。“小人”没有特别的样子,脸上也没写上“小人”二字,有些小人甚至还是一副表面光鲜的样子,有口才也有内才,根本让你想象不到。

大体言之,“小人”的言行有以下的特色:喜欢造谣生事;喜欢挑拨离间;喜欢拍马奉承;喜欢落井下石;喜欢找替死鬼;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表面上装成朋友、哥们,背地里却猛然捅人一刀。

李厂长出差的时候在火车上遇见一位“港商”,二人一见如故,互换了名片。这位港商在举手投足间都显示出一种高贵的气质,这使李厂长对其身份深信不疑。恰巧二人的目的地相同,而港商又对李厂长的产品非常感兴趣,似有合作意向,李厂长便与之同住一个宾馆,吃饭、出行几乎都在一起。这一天,李厂长与一客户谈成了一笔生意,取出大笔现金放在包里。午饭后与港商在自己的屋里聊天,不久李厂长起身去卫生间,回来时出了一身冷汗:港商与那个装满现金的皮包都不见了!李厂长赶紧报警。几天后案子破了,原来所谓的港商竟是一个职业骗子。这让李厂长对自己的轻易相信他人,交出自己底细的做法痛悔不已。

像李厂长这种被人摸清底细钻了空子的事情几乎时有所闻。而“港商”的骗术仅在于:以假心换取你真心。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必要吸取教训,换一种不那么“实心眼儿”的做人态度。

对陌生人要有防备之心,对朋友也要心存一丝戒备。许多人对朋友不善测度及评价,朋友有时往往成为最危险的敌人,在你以之为友,放松戒备的时候,对方却已经早早为你设下了欺骗的圈套。

春秋末年,晋国中行文子被迫流亡在外,有一次,经过一座城池时,他的随从提醒道:“主公,这里的官吏是您的老友,为什么不在这里休息一下,等候着后面的车子呢?”中行文子答道:“不错,从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时间喜欢音乐,他就送给我一把鸣琴;后来我又喜欢佩饰,他又送给我一些玉环。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够接纳他,而现在我担心他要出卖我去讨好敌人了。”说完此话,中行文子很快地就离去了,果然,之后不久,这个官吏就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后面的两辆车,献给了晋王。

中行文子在落难之时,准确推断出“老友”的德行,避免了遭受落井下石的灾难,这可以让我们得到启示:当某朋友对你,尤其你正处高位时,刻意投其所好,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结交,而不是看中你这个人本身。这类朋友很难在你危难之中施以援手。

但是可惜的是,在普通人当中,有中行文子这般洞察世事的人并不多见。须知道,世上有很多心口不一,表里不同之人,要看出来是很难的。顺境中,特别是在你春风得意时,凡来往多的都可以称之为朋友。大家礼尚往来,杯盏应酬,互相关照。但如果风浪骤起,祸从天降,比如你因事而落魄,或蒙冤被困,或事业失意,或病魔缠身,或权势不存等等。这时,你倒霉自不消说,就连昔日那些笑脸相对,过从甚密的朋友也将受到严峻考验。他们对朋友的态度、距离,必将暴露得一清二楚。那时,势利小人会退避三舍;担心自己仕途受挫的人,会划清界限;酒肉朋友因无酒肉诱惑而另找饭局;甚至还有人会乘人之危落井下石,踩着你的肩膀向上爬。当然也有始终如一的人继续站在你身边,把一颗金子般的心捧给你,与你祸福相依,患难与共。

古人曾说:“居心叵测,甚于知天,腹之所藏,何从而显?”答曰:“在患难之时。”此时真朋友、假朋友、亲密的、一般的、“铁哥们儿”、“投机者”就泾渭分明了。

权力官位、金钱利益历来都是人心的试金石。有的人在当普通一兵时自觉人微言轻,尚与伙伴们情同手足,同喜同忧。一旦他的地位上升了,便官升脾气涨,交朋会友的观念也就变了,对过去那些“穷朋友”、“俗朋友”便羞于与他们为伍,保持一定距离。

在利益面前人的灵魂也会****裸地暴露出来。有的人在对自己有利或利益无损时,可以称兄道弟,显得亲密无间。可是一旦有损于他们的利益时,他们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什么友谊,什么感情统统抛到脑后。

当然,大公无私,吃亏让人,看重友谊的还是多数。但是,在利益得失面前,每个人总会亮相,每个人的都会站出来当众表演,想藏也藏不住。擦亮眼睛,多长一个心眼,谨防身边披着“朋友”外衣的“小人”。

鹿口渴得难受,来到一处泉水边。它喝水时,望着自己在水里的影子,看见自己的角长而优美,扬扬得意,但看见自己的腿似乎细而无力,又闷闷不乐。鹿正自思量,出来一头狮子追他。他转身逃跑,把狮子落下好远,因为鹿的力量在腿上,而狮子的力量在心里。在空旷的平原上,鹿一直跑在前头,保住了性命;到了丛林地带,鹿的角被树枝绊住,再也跑不动,终被狮子捉住了。鹿临死时对自己说道:“我真倒霉,我感觉不满意的却救了我,我十分信赖的,却使我丧命。”

千万别被一个人做的“表面好事”而迷惑,对于那些嘴里说要行“好事”,实际上要做坏事的人,有一种很好的识别方法:观其表面之意而作反解。逆向思维,能让我们从一个笼罩着光环的好人好事的反面去发现从正面很难看见的背影,从而避免轻信所带来的失误。

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事业上,凡事均须擦亮眼睛,不放过事物细微的变化,遇到异常现象更须立即提高警惕,不要粗枝大叶、疏于防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莫让别有用心的“小人”有机可乘,从而置自己于困难或危险之地,给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造成损失。

不以貌取人,识人要看内心

一个人外在的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他的品位、地位等方面,但是光以貌取人,难免会犯错误。有时候,身份显赫的人为了保持低调而表现得很平易近人,甚至穿戴平平让你一点都看不出来;有时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了人们趋炎附势的心理,装出一副衣冠楚楚的样子,很容易让人上当受骗。

汉代扬雄曾说:“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意思是:“行为举止轻率,就会招致罪过;衣饰相貌不整,就会招致羞辱。”这句话的确非常有道理。古往今来,大家都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如果你仅仅凭外表就判定一个人,恐怕就会错失良机和人才。

《三国演义》中道号水镜先生的司马德操曾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伏龙”即诸葛亮,“凤雏”即庞统。两人都是可安天下之才,但两人的境遇却截然不同:诸葛亮身居草庐,受刘备三顾而出;庞统只身无主,前后两次向孙权、刘备求荐,均遭到冷落。看来上苍是在很不公平。究其原因,其实与诸葛亮、庞统二人的形象有关。

孙权、刘备在见庞统之前,都久闻庞统大名,并都非常愿意与之相见。孙权说:“孤亦闻其名久矣。今既然在此,可即请来相见。”刘备听说“江南名士庞统特来相投”,也特别的兴奋,“便教请入相见”,足见二人当时急切的心情。

但是他们两人所见到的庞统是个怎样的形象呢?庞统的相貌是“浓眉掀鼻,黑面短鬓,形容古怪”,相貌极其丑陋。庞统衣着是“道袍竹冠,皂袍素履”,一副寒酸打扮。见到庞统的这副“尊荣”,孙权“心中不喜”,刘备“心中不悦”。看来他们所喜欢的是庞统的“江南名士”之名,而不是“形容古怪”之人。

另外,庞统的行为也很不检点,不注意必要的礼节,这也使他的整体形象受到严重的影响。他见刘备时“不揖不拜”,这对刘备来说确实有失礼节之处。

爱才如刘备、孙权者都难免会犯下以貌取人的错误,不过好在刘备知错就改,挽回了才子的心,可是孙权醒悟地慢了一步,就等于将社稷人才拱手让人了。

其实,我们都避免不了以貌取人的习惯,看着一个人的外貌久了,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感情,这也是有心理因素在作祟。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她对卡列宁钟情时,觉得对方的一切都那么美好,甚至连他耳朵上的那颗痣也显得那么协调,不可缺少。但当她对卡列宁生厌时,就觉得对方的一切都那么丑恶,而耳朵上那颗痣则特别刺眼、恶心。这种心理反应,就是我们所说的晕轮效应在作祟。

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如果某人给我们留下特别突出、特别好的第一印象,就会掩盖我们对他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孤立地以貌取人、以才取人、以某一言行取人,以某一长处或短处取人,都属晕轮效应,是不正确的知觉。

从前有一个大富翁,嗜酒如命。有一天他要去办一件非他去不可的事,可是他又担心仆人趁他不在的时候偷吃东西,或偷喝他的美酒。当然,富翁已经特别小心提防,他挑选的这个仆人长得一副呆头呆脑的模样,照理说不会太狡猾,也不懂得偷东西吃或找借口。虽然这样,但富翁还是小心翼翼,对仆人特别地不放心。

那个富翁临出门之前对仆人交代说:“你留下来看管房子。厨房里挂着一块猪肉,要看好,不要去动它。厨房旁边还有一只鸡,也不要去惹它。这些都要照顾好,不要让猫狗跑进来偷吃,”他又说:“那边有一个密封起来的瓮,里边装的是老鼠药,无论怎样都不能去碰它!”

然而,那个富翁刚走没多长时间,仆人便把猪肉拿下来烤,吃个精光。接着又把鸡杀来吃,同时还一边喝着酒!仆人酒足饭饱之后,觉得十分痛快,便醉醺醺地躺在沙发上呼呼大睡起来。

等富翁回来之后,看到仆人躺在沙发上睡觉,满身酒味,而且睡觉时还把鸡骨头踢得到处都是,于是便叫醒他,问道:“喂!我的鸡和猪肉到哪里去了?还有我的酒……我是说,那边那瓮毒药到底怎么回事?”那个仆人开始号啕大哭,跪在地上说:“主人请饶了我!我确实遵照了您的吩咐,尽力看管您的房子和所有东西。可是很不幸,有一只小猫跑过来,爬上厨房的屋顶,把那块猪肉叼去吃掉了。狗看到猫的举动后,也有样学样地把鸡咬到外面吃了。我很担心主人回来后会骂我或把我杀了,因此我就把那瓮毒药喝下去,可是怎么到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呢?”

由此可见,这个仆人虽然外表老实,但其实并非老实之人。

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以貌取人,因为有些人尽管看起来笨笨的,但其实并不笨;有些人外表看起来很甜,却不见得如此。我们要看他们做事的方式和结果,才能从内在了解他们,不要光凭外表就断定一个人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