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一生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6136400000041

第41章 培养孩子节俭的美德

在节俭的哲学里,衡量财富的单位往往是最小的货币单位。节俭是用每分而不是用每元来计量的。任何一个人都要学会节俭,这不仅是一种美德,也会为以后的富裕奠定基础。

节俭这个词,最初的意义是紧紧抓住我们有的东西,主要是指在开销方面保持慎重,它与浪费和奢侈相对。这就要求人们节省开支,直到通过节俭而使积累的财富达到一定程度。

节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一直被先贤们作为律己和育人的教诲。我国明末清初的教育家朱柏庐曾在他的著作《治家格言》中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意思是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以此来勉励后人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衣食,不能轻易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它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商纣王用了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止。所以,坚持节俭要有自律的能力。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这是唐朝的陆贽给皇帝上疏中的话,旨在强调节俭的意义。大至一国,小至一家,量入为出都是重要的理财原则。推而广之,资源和财物总是有限的,不能肆意挥霍。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应该是节俭的楷模。建国以后,******总理在生活上始终保持战争年代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常说:生活上不要那么讲究,穿得旧一点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

进北京后,周总理第一次做衣服,选中了“红都”服装店。工作人员介绍:“这是闻名全国的高级服装店。”

周总理笑容满面:“我就是慕名而来的。”

面对工作人员介绍的英国呢料、澳大利亚毛料等各色的外国布料,周总理摇摇头,说:“我要中国料子,无论毛料布料都要国产的。”

这次他做了一套青色粗呢毛料中山服、一套蓝咔叽布夹衣和一套灰色平纹布中山装。这几件衣服一直穿到1963年,始终光滑整洁、挺挺括括。

衣服穿了10年仍然挺挺括括,其中当然有奥妙。周总理有两只袖套,办公时必定套在胳膊上,这样就保护臂肘不会磨损得太快。然而,他一天工作长达十七八个小时,天长日久仍不免磨损磨破,于是,便送去“红都”请裁缝织补,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衣服虽然旧了,会客时将衣服熨烫一遍,穿出来仍然挺挺括括,再加上他潇洒大度的仪容举止,丝毫无损大国总理的风度。

周总理吃饭很简单,经常是两菜一汤,主食吃普通面粉,不吃富强粉,吃普通大米,不吃小站稻,而且每周至少一顿粗粮。在************时期,周总理不吃肉,不吃鱼,不吃蛋,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在中南海,他常常亲自排队买饭。有一次,他买了一碗玉米饭和一碗汤,最后碗里剩下的汤,周总理就用窝窝头蘸着吃完,一点也不浪费。同志们见到这种情景,都非常感动,劝他说:“总理,您肩上的担子重,一定要保重身体。现在虽然困难,但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总能让您吃好一点。”周总理却亲切地对大家说:“现在全国人民度荒年,我们领导更要带头。”

节俭的主要特征在于一点:付出的要比收获的少。从工资或收入中积累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为了将来的富裕,只要有可能,都要将收入中的一部分按照通常的利率存起来。

那些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从少年时代就开了个好头的人。在学校的时候,他们好好地学习;当他们工作以后,他们没有希望经常无所事事就能挣到工资。他们也没有总是寻找致富的捷径。他们埋头努力,从不等待一些永远不会到来的机会。他们明白一个既成的事实,就是时代不断在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在青少年时期不养成节俭的习惯,就不可能存下一笔钱。即便只是从一开始只能省下几毛钱,也总比什么都不省好。你会发现,随着日子不断过去,从收入中存下一部分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发现银行账户中存款积累得那么快,让人非常惊讶。一个人如果养成这个习惯,将来到了老的时候,就很有可能过得比较富裕。

“节省就是财富。”这个谚语已经对绝大多数人重复了若干遍,直到我们对它感到厌烦或是满不在乎为止,但是我们要记住,这句话之所以能成为谚语,是由于它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许多人已经证明,节俭虽然不能即时获得大量的财富,但从长远来讲,它是潜在的财富积累。估计,如果一个人从20多岁起,每天以7%的复利储蓄26美分,那么他到了70多岁的时候,就会有一笔3.2万美元的财产了。

节俭是一种好的习惯和能力,菲利浦·D·阿莫说:“我想节省和经济有很大关系。我有很多好的习惯是来源于母亲的训练和苏格兰祖先遗传下来的节省和经济的好传统。”

“一个年轻人应该培养储蓄的习惯,”已经过世的马歇尔·菲尔德说,“不管他的收入多么少。”

事实证明,第一笔存款是大多数年轻人工作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但实际上现代都市的年轻人非常不懂得节俭,生活奢侈,向别人炫耀自己的财富是当今这个时代,尤其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普遍现象。有人曾说过:“通过对比较富有的家庭的调查表明,一家的家长如果很奢侈浪费,那么他们的儿女就会很轻易地继承这种生活方式。”

富兰克林说:“如果你能做到支出少于收入的话,那么你就等于得到了旧时炼金术士认为能使金属变成黄金的点金石。”对许多年轻人来说,由于他们没有节俭的习惯,因此他们就永远也找不到“点金石”。他们总是入不敷出,不会节省开支。如果他们能够及时学会节俭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很容易地开始独立生活。这就是第一笔存款的重要性。

安德鲁·卡内基说:“一个人最先要做的事情应该是攒钱。攒钱可以使人变得节俭,而节俭是所有行为习惯中最有价值的。节俭是伟大幸运的制造者。它是区分野蛮人和城市居民的标准。节俭不仅会使信誉度增加,同时也会赋予人们良好的品格。”

那些可以存钱的银行对人们来说是节俭的最有力的支持者,因为它会以利息的形式对人们的存款行为进行奖励。我们所说的让人们存钱的节俭,并不是指省吃俭用,对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开支进行限制,而是要放弃各种奢侈的消遣娱乐活动。这些活动既会榨干我们的钱包,也会对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产生腐蚀作用。

在国内,每到逢年过节,各家各户不分贫富都会舍得花钱享受一把,尤其是一家老小团聚一堂,其乐融融。这更是让外国人羡煞,富有人情味就成了老外赞美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常用标签。然而,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所谓的“人情味”却逐渐演变成了严重的铺张浪费。

就拿请客来说吧,很多人向来是超量准备的,他们唯恐客人吃得不满意而笑话自己小气。如果是在自己家里请客,剩下一些能吃的,可以自己热热吃;可是如果是在酒店宾馆等地方吃饭,剩下的就归垃圾堆了,这样的浪费谁说不是一种罪过呢?

在国内如此,在国外也一样,甚至有的国家会因为某个人过度铺张浪费而请警察来警示。曾经有个国内企业的业务员去德国出差,由于业务的关系,他请客户一起吃饭,算他在内一共6个人。他习惯性地点了满满一桌子菜,然而到最后,大家只吃了一半就结账走人了。这时临桌一位年近六旬的外国老太太看不下去了,她觉得这么吃实在是极度的浪费,当她絮叨这些人太过铺张浪费时,有一位年轻小伙子一脸不屑。老太太看见了更为生气,于是她跑到服务台打了个电话,一会儿就有几个警察进来了。执法人员赶到后,不仅罚了他们不少钱,还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勤俭节约课。

自古以来,过年过节,请客喝酒已经成为一种默认的习惯,它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一国特殊的礼教文化中。礼尚往来、注重名望、烦琐的礼仪等最终将中国的礼仪文化推上了“面子”的高度。过节时请客太节俭了,唯恐人笑话太小气、太自私,这样会很没面子;剩下的食物不敢打包,那样会被人瞧不起,也很没面子。其实,正是这些面子问题,才让某些人养成了铺张浪费的习惯。

松鼠都知道生活的这个世界不可能一直都是夏天。因此它们会储备过冬的食物。但是看看我们人类,大多数人都不会存钱,挣多少花多少,以至于当他们生病或老了的时候,生活没有任何保障。俗话说:“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我们兜里的每一分钱都渗透着辛勤的汗水,就那么轻易地浪费掉着实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不尊重。

在《浪子的信仰》一书中有一个给人印象深刻的事例。故事中说:“他把他的财富浪费在了混乱的生活之中。”暗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荒废掉了。所有的浪费中最严重的不是浪费金钱而是浪费生命,减低自身能力,降低道德标准,失去自尊,而这些都可以通过节俭来改变。节俭不仅是幸运的基石,同时也是一种美好的品格。节俭的习惯能够改善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节俭通常意味着对一个人的拯救,也意味着人们与那些有害的不良习惯断绝联系。另外,节俭的习惯意味着世界上一种新的信心的建立。它使人增强了自信和自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