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一生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6136400000034

第34章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孩子健康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容易被家长所忽略的部分。

人是一种具有群体性、社会性和会思维的高级动物。人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心理健康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健全的人格乃是健康的支柱。

教育部门和全社会都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心理是否健康,表现为人格是否健全。人格是性格、气质、习惯、适应能力、志向等的集中表现。人格健全的人,表现为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善于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良好,不以自我为中心,情绪经常保持愉快,不感情用事,遇事善于客观地分析,有解决矛盾或困难的能力和毅力。

其实,青少年许多心理问题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也与社会环境、学校、家庭有密切关系,不良环境是助长心理疾患的条件。而相当多的家长朋友还未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忽视了做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有必要介入孩子的生活,给他一些生活的启示。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所谓的介入,并非事事操心,一手代劳。我们只有掌握了介入的权限,懂得松弛有度,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正确地树立人生的态度。现代家庭要求成员之间建立起心理上的平等关系,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优越感都会对其他家庭成员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并产生隔阂。

作为一名家长,首先需要懂得对于新世纪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要求和内容:

培养独立、自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智能,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有敏锐、深刻的认识能力;对环境有机敏、灵活的应变、应激能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对人理解、尊重、宽容;培育健康的竞争心理,具有耐受挫折、承受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不嫉妒他人的成功;具有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及优良的意志品质,坚强的自信心和健全统一的人格。

身为父母也应该懂得在家庭环境中如何正确地爱孩子,否则会适得其反:过度的溺爱,使孩子对人无爱;过度的纵容,使孩子对人无情;过度的保护,使孩子做事无胆;过度的替代,使孩子做事无能;过度的强制,使孩子被动无志;过度的挑剔,使孩子无路可走;过度的超量加压,使孩子精神崩溃。这一切不得不引起父母们的警惕和重视。

一般来说,缺少平等精神的家庭,孩子容易养成怯懦、自卑、自私等不健康心理。调查也表明,一些容易冲动的孩子古怪多变的性情与父母经常发脾气有直接关系。所以当父母自己心情不佳时,应尽量克制不向子女发泄。对孩子做错事时,也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孩子一天天长大了,开始对客观世界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父母在处理家庭事务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意见,让孩子也有发言权。如家庭要购买新物品、安排节假日活动等,不妨大家一起来商量,让孩子也说说看法,参与讨论,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只有在家庭中形成民主的风气,才能保证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尽管现在的孩子是家庭的核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在家里享有与大人平等的权利。孩子在家中的地位是很奇特的:有时他是家庭的主宰,家里的一切人都要围着他转,整个家庭会尽最大努力满足他的需求;而有时他却又是微不足道的,大人无情地否定孩子的要求,又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在孩子的头上——不管孩子是否愿意,甚至孩子连解释一下的权利都没有。

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矛盾的地位,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这就使孩子很困惑:他时而处在尊重的核心,时而又会被人们所忽视。这种强大的落差使孩子常常感到困惑,他们很难对自己的地位作出恰当的判断。这样,孩子便常常处在一种焦虑之中——不知道自己处在什么地位。因此难以决定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或者做出什么样的表现。其实,这种情况即使是大人遇到了,也会感到很难处理。

在许多家长眼中,孩子的身体往往是他们关心的重点,所以他们往往管孩子的身体而不管其心理是否健康。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上可能会出现许多问题。当一个孩子告诉他的父母“我感到难受”、“我很失望”时,粗心的父母往往会一笑了之。他们会说:“小孩子嘛,能有什么失意的感受呢?别淘气了,你没有什么可失望的。”

然而,同成年人一样,孩子也有失意。因为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成年人在失意的时候还需要别人的帮助,难道我们的孩子就不需要吗?当然需要!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和父母一样享受对家庭事务的决策权,这会使孩子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增加对家庭的责任感。这对于涉及孩子本身的事情的决策更为重要,孩子对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作出决定,有利于孩子养成一种对自己的决策负责的态度——这种决策,直接影响着自己的生活,因而不得不慎重考虑决策带来的后果。显然,这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分析、综合信息,形成决策,以及对决策结果预测的能力。在民主、平等的家庭中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成人感,这种成人感的内容是:感觉到自己是个大人了,能够独立作出决策了,自己已经具备了在社会中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应该再依赖他人生活了。自己已经和成年人有平等的发言权和自尊心了。而这种成人感的具备,是孩子从心理上长大成人的标志。

下面是一个家长成功管教孩子的案例,也许看过之后,你会明白如何管我们孩子的心理。

小理查德是个天才儿童,在不到7岁时就完成了小学教育,这当然是值得骄傲的事。然而,他也有自己的烦恼。

在一次由学校组织的50米短跑中,小理查德倒数第一名。那一次的比赛,是同年级中的比赛,也就是说一年级的孩子们就仅限于一年级,比赛在不同的班之间进行。事后,小理查德难过极了。他把这件事看得很重很重。

见他这样,爸爸理查德认为有必要帮助他摆脱那种失意情绪。

“儿子,你还在为那件事难过吗?”理查德问他。

“我真是太笨了,竟然得了倒数第一名,太丢脸了。”儿子难过地说。

“是啊!得最后一名是不怎么光彩,可是你想到过其中的原因没有?”父亲启发式地问道。

“是什么原因呢?”儿子问。

“因为年龄。你想想看,你的对手都比你大,这个很正常……”

“可是我不能因为年龄小就比他们差呀。”儿子不服气地说,“虽然我比他们小,可我的功课比他们都好,只有体育一样不行,这多丢脸呀。”

“不,你这样说并不正确。智力是能通过教育和勤奋得到发展的,但年龄是任何人也不能改变的。他们跑得比你快完全是因为他们年龄大,个子高。他们的腿都比你的长许多,如果跑得还没有你快,那不是太糟糕了吗?”理查德说。“这也有道理,可是我毕竟是最后一名。同学们都在嘲笑我。”儿子还是很难过。

理查德知道儿子的性格,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而从不服输的人。正因为如此,他固执得往往去钻牛角尖。于是理查德进一步对他进行开导:“虽然你现在是最后一名,我想这并不能表明你的体育不行,因为这完全是年龄造成的。我敢肯定,等你长到十一二岁时一定会比那些孩子跑得快。”

“真的吗?”儿子问。

“当然是真的。因为那天我问过你们的体育老师。他说你的失败完全是因为那场比赛对你不公平;他还说你的体育成绩在同龄的孩子中是最好的。他还专门给我看了成绩单,年龄与你相仿的同学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你差。”

小理查德似乎在眨眼间得到了一个真理,顿时从失意之中走了出来。

当孩子的心灵笼罩上阴影时,父母要帮孩子驱散心灵上的阴霾,教孩子把不高兴、不开心的事全部忘记,让自己开朗一点儿,走出灰色的阴影,振奋精神。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父母必须与孩子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新的跨越。要想培养出一个心智人格都健全的孩子,父母就要作一些努力,下面是专家提出的一些建议,希望对各位家长能有帮助。

(1)父母要向孩子学习,并成为孩子心声的忠实倾听者。

(2)父母的成功社会形象是孩子的榜样,这便是真正的以身作则,家教尽在“不言”中;对孩子说话要幽默、精练、“含金量”高,使孩子心悦诚服。

(3)家教的成功体现在父母能够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不必企图改变和强行塑造孩子,而在于能够进行交流和协商,遵循顺其自然的原则。

(4)必须理解和尊重孩子,保护儿童合法权益。

(5)“爱护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特性,促进孩子的个性”是父母的天职;家教的目的是实现孩子的独立,父母千万不要成为孩子走向独立的绊脚石。

(6)所谓“家教”,其实是“教家”:父母不断学习新知识,以解决家教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完成培育孩子的伟大事业及社会负责;孩子帮助我们做个称职父母,使我们的人生更完美成熟、更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