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一生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6136400000014

第14章 细心聆听,尊重孩子的意见

一个孩子自尊的相当部分来源于父母对他的评价,当孩子深感父母爱他又尊重他时,他的自尊便会迅速得到提升。家庭中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尊重。家长应尊重孩子,认同他们的自主权,相信他们的人格和能力。

家庭的和谐在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单方面的尊重是不平等的,所以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权利。另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这种尊重的态度应该表达得恰到好处,过与不及都会导致不良的结果。

尽管小华才两个月大,但爸爸和妈妈都非常引以为傲,因为这是他们第一个孩子。只要有机会,他们甚至会故意弄醒睡眠中的小华来向他们的朋友炫耀一番。

小华当然有睡觉的权利,爸妈的做法显然表现得不够尊重他的这种权利。

小华经常哭闹而且常常睡得不好。只要一哭,妈妈就会立即给他喂奶,即使一小时前才喝过。

婴儿的健康和成长有赖于规则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在正规的时间内,胃肠可以自然形成消化、休息的一定模式,这是维系生命的基本规则,婴儿当然也有权利遵循这种自然法则。

尽管小儿科医生对婴儿的喂食习惯各有说辞,但细心的妈妈应该能观察出婴儿肚子饿的时间通常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她应该相信自己的观察力,进而帮宝宝培养出规律的饮食习惯。如果她因时间太紧张而放纵婴儿的饮食,不但无法帮他建立正常的习惯,还可能鼓励他养成无理要求的坏习惯。所以没有正规的喂食习惯,就是不重视婴儿追求自然法则的权利。

9岁的彼得是家里的独生子,也是父母唯一的精神寄托。他们对他的期望很高,而且希望样样表现出色,所以系统地为他安排了好多课程,而且要求每门课程成绩都必须保持甲等。参加活动时,他必须是领导者,钢琴必须弹得毫无缺点,飞机模型必须做得最完美,而且要一字无误地背诵《圣经》经文。总之,他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达到完美无缺。尽管所有认识彼得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他却有着他的父母永远无法更正的缺点:他经常咬指甲,此外,还会经常做噩梦,一紧张就会不停地晃肩膀。

爸爸和妈妈并没觉得他们这种“过高期望”对彼得是很残酷的。由于彼得不断受到鞭策,所以他只知道不断地努力,凭着他过人的智慧和加倍的努力,他一定会尽力达到父母的期望。但是他内心里却明显地表现出焦虑与反叛。他觉得只有满足父母心愿,样样领先,他的生命才有意义,所以他当然不敢摆脱自己既定的角色而违背父母的期望。因此他只能将内心的反叛情绪转移至睡眠中,彼得无疑承受着相当大的痛苦。爸爸和妈妈的做法显然侵犯到彼得的人权,他们只是利用他作为提高自己权威与声望的工具。可是当彼得全身心投入功课,努力达成父母的期望时,他同时也失掉了自我。

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尊重子女就必须重视他的人格和他的能力,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可以利用他们来满足我们的野心。

两岁大的蕾蕾爬到了起居室的椅子上,结果从椅子上滑下来,撞到下巴,然后又咬破了嘴唇。妈妈虽然看到蕾蕾嘴唇已开始流血,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并欣喜地说:“再试一次,比尔,你能办得到的。”于是比尔再试。

这种做法残忍吗?一点也不。如果妈妈将这一点小伤视为严重事态,蕾蕾就会失去再试的勇气。妈妈既然认为没有大碍,蕾蕾便觉得自己也一定能忍,这是相当值得的一课。

很多孩子知道,虽然父母是爱他们的,但未必尊重他们。比如,当孩子与客人攀谈时,你可能会命令他不要“多嘴”,或者代他表达某种意思,甚至嘲笑他的“幼稚”和“愚蠢”……这些不明智的举动无疑会极大地损伤孩子们的自尊心。

父母应该带领孩子多做一些“平等”的活动,让孩子们得到这么一个信息:在大人心目中完全有他的位置;听他们讲故事,不要小看这些小事,它们正是在孩子心中筑起自尊之宫的砖块!

有一次,9岁的林健将自己收集的很有价值的水晶化石和朋友的交换,交换来的石头价值并不大。但是他对这种石头更有兴趣。爸爸知道后非常生气,因为和他换石头的孩子比他大7岁,而且明知道这两种石头的价值差异很大,另外林健作这种决定时也没有和他商量。于是爸爸小题大做,从此林健就失去了这个朋友,而且觉得自己很不中用。

其实不管这件事做得对或不对,这都是林健自己的决定,应该受到尊重。其实,爸爸可以借着这件事表现出尊重孩子的态度,也同时维持林健的自尊。当林健给爸爸看换来的石头时,爸爸应该表现和往常同样浓厚的兴趣,并暂时不提这件事。然后,爸爸可以另外找一天,帮助林健认识他所收集石头的相关价值,但切记避免提到换石头的事。这样林健既维持了自尊,又得到学习机会。如果爸爸小题大做,这表示他认为林健笨得犯了大错。但是,要知道他不懂得石头的价值啊!爸爸显然对林健的期望过高。孩子也有作决定的权利,如果我们能尊重他们的自主权,采取这种管教方式,我们一定能避免一场冲突,维持和改善与子女间的亲善关系。

我们建议,在管孩子的言语或行动发生之前,家长首先应当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这样做能较充分地体现你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成人对小孩子的事情或问题的认真又亲切的态度。

同时,语气也相当重要。家长可以轻声细语地耐心说服教育,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大声呵斥。这样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受到尊重的人,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在这样的前提下管孩子,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或缺点;也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听而不闻或产生叛逆心理。这虽是一种很具体的教育方法,却体现了如何看待子女同父母的关系的教育观念,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管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他的尊重培养出来的。体罚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尊重,冷嘲热讽或试图改变他的个性也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尊重孩子,就必须将孩子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允许他发展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即使孩子的发展与家长为他设计的目标并不一样,或者他的有些表现家长很难理解,但也应该尊重他的个性。关心孩子,并不是什么都替他做主,应鼓励他独立思考并勇于探索,让他知道家长随时都在关注着他。

尊重孩子的意思就是认同他们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指小孩子可以做大人所做的事。家庭里的每个人都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必须受到尊重。

对孩子的批评不可没有,也不可滥用。适当的批评是与孩子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也是孩子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种动力。

事情出错的时候不是批评孩子的最恰当时候。既然事情发生了,最好是先解决这件事,而不是先教训孩子,更不是粗暴地责骂孩子。批评要找适当的时机,其出发点应该是对孩子的关切。恶言恶语就像支毒箭,只能用来反对敌人,不能用来对付孩子,否则只会使他产生不满、反感、仇恨的情绪以及报复的念头,逐渐学会使用消极的态度和方法保护自己。

当家里人在一起时,只有家长能更好地聆听孩子,对孩子做到了尊重、理解、信任,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下面是一些专家的建议,希望能为父母打开孩子的心灵起到积极的作用:

帮助孩子学会“取长补短”:作为父母,我们的任务便是当孩子们可靠的“同盟军”。当他们沮丧时,我们得为他们鼓气;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就为他们提供克服困难的种种“工具”,其中一门“工具”就是“补偿”——让孩子不仅要看到不足之处,也要发现自己的长处,而绝不把自己看得“一团漆黑”。

为孩子在竞争中鼓劲:当孩子在智力、体质或外貌上“相形见绌”时,父母更应帮助他在这充满竞争的世界中学会奋斗。任何“低能儿”得知有父母做“强大后盾”时都会勇气倍增,不过,在鼓励孩子勇于拼搏的同时,你也应教育他们领悟真正的人生价值,要他们热爱他人、热爱正直、热爱真诚。

让孩子学会严于律己:处罚会不会使孩子灰心丧气?答案取决于父母处罚孩子的方式和动机。切切不要在众人、尤其在孩子的朋友面前处罚孩子,也绝不能将处罚孩子当做给自己泄怒的手段。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如若完全不要纪律约束,他便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注意孩子的“课堂表现”:入学后,如孩子成绩不理想,会有许多因素易使孩子失去自尊。这时,如有可能,可请家庭教师,也许能助孩子一臂之力。要是孩子尽了全力而成绩依然不佳可别训斥或讥笑他,原因很简单:人人都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时。悲剧恰恰是:仍有为数众多的父母缺乏自知之明,非要自己天资不足的孩子成为第二个爱迪生或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