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影响青少年的100个修身敬业故事
61282500000002

第2章 孔子受教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楚国人。

人们称李耳为老子,是因为李耳是一位有道德、有修养、有学问的人。“老”包含着上了年纪却又富有人生经验的意思。

老子的名声很大,他写过一部书,名字叫《道德经》。《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用朴素的辩证法讲了宇宙的矛盾,以及矛盾转化的道理。

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句千古名言的意思是:灾祸啊,就靠在幸福的旁边;幸福啊,它里面埋伏着灾祸。

这话告诉人们,遇到灾祸,你不要过于悲观失望,因为,这灾祸里包含着幸福。也就是说坏事会变成好事。

相反,你如果获得了幸福,那自然是好事,可是,这幸福中也包含着灾祸。在一定的条件下,幸福会变成灾难。这就是说,好事也可以变为坏事。

俗话说的乐极生悲就是这个意思。

在这祸与福的转换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的道德修养。

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不会因灾祸而颓丧,从此一蹶不振。

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他也不会因幸福而忘乎所以,从而骄奢淫逸,不知天高地厚。

在老子为周朝管理图书资料、当史官的时候,孔子曾经去拜会他。

当时,老子不仅比孔子年龄大,而且学问也比孔子渊博,名声也很高,但他听说孔子要来见他,仍然十分谦虚地套了车,亲自赶着到郊区迎接。

孔子也赶着车。

老子坐在车上,静静地等候一位不曾相识的年轻人。

孔子的车走过来了。老子连忙走下车来。

孔子不仅感动,而且有些受宠若惊。他急忙停下车,迅速下来,双手捧着一只大雁,走上前来,说:“老师亲自来迎,弟子实不敢当。”

老子笑了,说:“谁是老师,谁是弟子,这不是绝对的。在我懂得多的时候,我是老师;在你懂得多的时候,你是老师。所以,我是老师,你也是老师;你是学生,我也是学生。”

孔子在老子那里住了一些日子,每天向孝子请教、研讨问题。他从老子那里学到了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老子也十分器重孔子,对孔子的问题总是耐心地细致地讲解。

几天之后,孔子向老师告别,说:“老师啊!鸟会飞,可是常常被人射中,从天上落下来;鱼会游水,可也常常被人钓起来;兽会走,又常常落入猎人的网中。只有一种东西,谁也降不住它,它云里来,风里去,想上天就上天,自由自在,那就是传说中的龙。您就是那样的龙啊!”

老子不以为然,说:“别忘了,龙也会掉下来的。”

孔子向老子致礼,恭敬地说:“不管怎么说,我这次来拜会您,收获极大。对此我永志不忘。”

在依依惜别之时,老子语重心长地说:“我听说,有钱的人送行,是送钱;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则是送几句话。”

孔子深情地望着老子,点了点头。

老子接着说:“我没有钱,只好就冒充一下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送你几句话吧!”

孔子心情激动,洗耳恭听。

老子提高些声音,慢慢地说:“有极高道德的人都十分朴实的。道德修养越高的人越不会骄傲,也不会贪恋和妄想。如若相反,恰恰说明道德修养不高。”

孔子记下了老师的话,说:“您的话,我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