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虞美人草(青鸟文库)
61280500000001

第1章 代序

夏目漱石(1867—1916),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被称作“国民作家”,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晋书》孙楚语“漱石枕流”。金之助是家中幺子(排行第八),出生前家境没落,出生后一度寄养在外,两岁时过继到父亲朋友盐原家做养子,九岁时盐原夫妇离婚,又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因生父与养父的对立,户籍迟至二十一岁才回到本家。

家庭环境的混乱,使漱石在小学、中学时代频频转学。十二岁时入东京府第一中学,后因喜欢汉学,退学转到了二松学舍。两个月后又中退,为学习英语进入神田骏和台英学塾成立学舍,崭露头角。明治二十一(1888)年二十一岁时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在这里结识了文友正冈子规,对漱石的做人和文学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夏目漱石的英语出类拔萃,明治二十三(1890)年二十三岁时,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学科。明治三十三(1900)年漱石三十三岁时,受命日本文部省留学英国,专修英国文学。初期因为过度努力,神经衰弱开始厌倦了英国文学研究。后多次迁居,结识从事化学研究的学者池田菊苗,精神受到了新的刺激,便一直蜗居公寓专念于研究。文部省了解到这般情况,命漱石即刻回国。漱石于明治三十六(1903)年返回日本。回国后,漱石作为小泉八云的后任,成为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讲师,后又因这样那样的事情再度神经衰弱。在校期间继承子规遗志经营《杜鹃》杂志的高滨虚子劝漱石创作小说。明治三十八(1905)年,漱石执笔发表了《我是猫》,后又发表《伦敦塔》《哥儿》等,确立了作家地位。

明治四十(1907)年,漱石辞去教职入朝日新闻社,开始职业作家生涯。入社后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便是此次翻译的《虞美人草》。此期漱石搬到早稻田南町居住,这里被称作“漱石山房”。每周四都有见面会所谓“木曜会”,许多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参会,日后出了许多著名作家。

漱石在这里陆续完成了《坑夫》《梦十夜》和前期三部曲《三四郎》《后来》和《门》的创作,但在明治四十三年四十三岁正值《门》的创作时,漱石罹患胃溃疡并开始了疗养生活。后赴修善寺温泉转地疗养,却在此大量吐血,陷于生死彷徨的危笃状态中,此乃所谓的“修善寺大患”事件。此时诸多友人和弟子聚集到漱石身边,后来稍有好转,他便返回了东京。漱石多次遭受胃溃疡病痛的折磨。

明治四十四(1911)年四十四岁时,文部省通知授予他博士称号,漱石却要辞退。辞退事件表达了漱石对极权主义政府的强烈愤慨与反抗,漱石更加重视的是自己的作家身份。疗养后漱石又开始了新的创作,大正元(1912)年四十五岁时著《彼岸》,随后著《行人》和《心》,完成了后期三部曲。大正四(1915)年四十八岁时发表自传要素强烈的《道草》(被称作漱石唯一的“私小说”)。

然而在这部作品创作期间,漱石病情恶化,除胃溃疡外增加了痔疮和神经衰弱的烦恼,还得了糖尿病。他在大正五(1916)年四十九岁创作《明暗》时,胃溃疡复发内出血,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大作家。重要作品除处女作《我是猫》(1905—1906)、此次翻译出版的《虞美人草》(1907)和前面提及的诸多名作,还有他类的理论作品《文学论》(1907)、《文学评论》(1907)以及游记作品《满韩处处》(1909)和诗集《漱石俳句集》(1917)等。漱石关注社会现实,思索人生,特别关注知识分子的形象与生活,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风格朴实幽默,结构巧妙多样,描写生动感人,语言精到细腻。因当时的日本文坛自然主义处于隆盛期,漱石的处女作《我是猫》问世后,也受到自然主义作家的攻击,被斥为庸俗无聊的作品。有人将他的文学称作“余裕派”或“高蹈派”。自然,这种批评一定意义上是准确的。早期的漱石确是正冈子规“写生文”的崇拜者,提倡“写生文”,将自然与人生作为一幅写生画来描绘,逐渐发展为“有余裕的文学”或“低徊趣味”小说。

夏目漱石的小说经常运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如《我是猫》中的主人公猫一出场,也是第一人称的“我”。另一部重要作品《哥儿》,同样选用直接、率直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从头至尾没有说明哥儿的真实姓名。有论者归纳说,漱石小说常常呈现出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小说中的人物常常代表漱石自身(想必大部分作家都是如此);二是漱石的作品统统是虚构。可见漱石文学的第二特征与当时占主流的自然主义文学理念,有着根本的差异。夏目漱石临终半年前,关于文学的定义是:“先有伦理性而后有艺术性,真正的艺术必具伦理性。”这种文学理念时至今日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以现实主义的文学标准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正确的,但与当时日本文坛的近代主义文学趋向似乎有着相悖之处。夏目漱石同期出现的日本自然主义文学,首先强调的是“客观性”“纪实性”或“实证性”,而不是漱石所谓的“伦理性”。在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作家眼中,夏目漱石的文学理念时过境迁。

漱石晚年,一直努力追求所谓东方式的理想境界——“则天去私”。他要忘却现实的、利己主义的那个“自我”,而顺应更加博大、无限的天道——“自然规律”。他主张尽量剔除人类的主观抑或客观本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求得自然之和谐。此类追求具有理想主义的文学特征,但在去除主观的意义上,漱石的文学理念似乎与自然主义也有某种切点。

简单描述了夏目漱石的基本情况后,说说《虞美人草》这部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的诗人兼学者小野清三,他有一个内心的烦恼无解,这烦恼与他未来的婚姻相关。他面临抉择,该何去何从?他无从选择。一方面是他五年相守的未婚妻、贫穷恩师的女儿井上小夜子,另一方面是资本家的千斤、懂诗的才女甲野藤尾。选择了后者,他就有可能在地位和名声上获得更大的好处。后在小野的朋友宗近一的反复劝导下,小野选择了小夜子。藤尾却因受不了这样的打击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然在小野的心中,他早就对两个女孩有了准确的判断。他其实并不喜欢藤野,藤野虽然相貌美丽却傲慢、虚荣、过分好强;相反,恩师的女儿小夜子却古朴典雅静谧。那么,极端重视文学伦理性的夏目漱石,必然会使人物做出抛弃藤野的选择。有观点认为,夏目漱石的这部长篇小说表现的是利己与道义的相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虞美人草》是夏目漱石第一部连载于朝日新闻的长篇小说。从1907年6月23日连载至当年的10月29日,共127回。有观点认为这部作品有别于之前发表的作品《三四郎》,《虞美人草》是华丽语句装饰的美文调文体。

魏大海

2019年5月17日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