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韩愈·柳宗元诗选
6127000000026

第26章 柳宗元诗选(7)

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1〕。

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2〕。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3〕。

兹晨始澄霁,纤云尽褰开〔4〕。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5〕。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6〕。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7〕。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8〕。

题解

《柳河东集》卷四十三宋韩醇注:“《九域志》:潇水在零陵,湘水在祈阳,皆永州县。此馆当在永州也。次前后篇,元和四年秋作。”《徐霞客游记》卷二下《西南游日记二·湖广》:“湘口关,湘江自西南,潇江自东南,合于其前。”此诗在描绘山水景物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羁囚之悲与乡关之思。

注释

〔1〕九疑:山名,也称“九嶷”,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唐属永州界。浚倾奔:谓水深而流湍急。临源:岭名,为五岭之一。《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六《岭南道二·桂州》:“全义县,本汉始安县之地,武德四年分置临源县,大历三年改为全义县。”《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二《岭南道六-桂州》:“天宝元年改为始安郡。……北界有越城岭,今谓之临源岭,即五岭之一也。”委:水流所聚。《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郑玄注:“委,流所聚也。”萦回:旋绕转折。〔2〕会合:指潇、湘二水合流之处。属:连接。《尚书-禹贡》:“泾属渭汭。”孔疏:“属,谓相连属。”泓澄:水深清澈而广阔貌。《文选》卷五左思《吴都赋》:“泓澄奫潫,澒溶沆瀁,莫测其深,莫究其广。”李善注:“《说文》日:泓,下深大也。澄,湛也。蒲潆,回复之貌。皆水深广阔也。”停风雷:谓波涛停息。〔3〕轩:高起。霞表:云霞之表,即云外。危楼:高楼。山隈:山的弯曲处。《管子‘形势》:“大山之隈,奚有于深。”唐房玄龄注:“隈,山曲也。”〔4〕澄霁:言天空清和明朗。纤云:淡云。《文选》卷二十九傅玄《杂诗》:“纤云时仿佛,渥露沾我裳。”李善注“曹植《魏德论》日:纤云不形,阳光赫戏。”寨开:撩开。〔5〕杳杳:远貌。《楚辞》屈原《九章·怀沙》:“晌兮杳杳。”王逸注:“晌,视貌也。杳杳,深冥貌也。”叫叫:《汉书·扬雄传》:“大语叫叫。”颜师古注:“叫叫,远声也。”羁鸿:失群无伴的孤鸿。《六臣注文选》卷三十四枚乘《七发》:“龙门之桐……暮则羁雌迷鸟宿焉,独鹊晨号乎其上。”吕延济注:“羁雌,孤鸟也。” 〔6〕境胜:谓景物美好。事物优越美好日“胜”。豫:乐。虑:思念,忧愁。裁:删减,此谓消除。〔7〕升高:登高。弥:更加。远念:言乡关之思。〔8〕驶:这里形容水流疾速。绝:阻绝。《水经注·江水·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沿洄:顺流而下日沿,逆流而上日洄。李白《淮阴书怀寄王宋城》:“沿洄且不定,飘忽怅徂征。”

读书

幽沉谢世事,倪默窥唐虞〔1〕。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2〕。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3〕。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4〕。

瘴痫扰灵府,日与往昔殊〔5〕。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6〕。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7〕。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8〕。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9〕。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10〕。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11〕。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12〕。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13〕?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14〕。

题解

此诗约元和四年(809)作于永州。诗人自被贬至永州以来,深感孤独苦闷,加之疾病缠身,益觉衰倦。无奈之中,只得埋头于书卷,唯求自得其乐。这首诗就主要描写读书的乐趣。尽管诗人反复表明“自愉”“自悦”,但字里行间无处不传达出其内心深处的孤独苦闷与哀怨愤激。

注释

〔1〕幽沉:退隐。谢:辞却。俛:同“俯”,低头。唐虞:古史言陶唐氏(尧)与有虞氏(舜),皆以揖让有天下,以唐虞时为太平盛世。《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2〕起伏:指历史的盛衰变化。《文选》卷二十七颜延之《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万古陈往还,百代劳起伏。”李善注:“起伏,即倚伏也。”〔3〕戚:悲哀。吁:叹气。〔4〕缥帙:古代多用淡青色的丝织品制作书套,因以代指书卷。舒散:谓打开书卷。徐陵《玉台新咏序》:“方当开兹缥帙,散此绦绳,永对玩于书帏,长循环于纤手。”“前后”句:言书卷堆积,参差不齐。〔5〕瘴疴:此指瘴疠和其它疾病。瘴疠,旧指南方山林温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按柳宗元本年有《寄许京兆孟容书》说自己“残骸馀魂,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非独瘴疠为也”。此即其意。灵府:精神之宅,指心。《庄子·德充符》:“不可入于灵府。”晋郭象注:“灵府者,精神之宅也。”〔6〕乍:初,才。了了:清楚。李白《秋浦歌》之十七:“桃波一席地,了了语声闻。”兀:浑沌无知貌。孙绰《游天台山赋》:“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按柳宗元这两句,即其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所说“往时读书,自以不至抵滞,今皆顽然无复省录。每读古人一传,数纸以后,则再三伸卷,复观姓氏,旋又废失”之意。〔7〕竞夕:整夜,通宵。《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但与”句:言唯与书为伴。竹素,竹简和白绢,古代用作书写之物,故用来代称书籍。《三国志·吴书·陆凯传》:“明王圣主取士以贤,不拘卑贱,故其功德洋溢,名流竹素。”〔8〕苏:苏醒,觉醒。〔9〕欠伸:倦时打哈欠和伸懒腰。《仪礼·士相见礼》:“君子欠伸,问日之早晏。”郑玄注:“志倦则欠,体倦则伸。”〔10〕世儒:传授经学的教师。王充《论衡·书解》:“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曹植《赠丁翼》诗:“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11〕道尽:喻失志。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自卜已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萧散:潇洒闲散。《西京杂记》卷二:“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跃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文选》卷三十谢胱《始出尚书省》诗:“乘此终萧散,垂竿深涧底。”李周翰注:“萧散,逸志也。”捐:舍弃。囚拘:像犯人一样受拘束。贾谊《鹏鸟赋》:“愚士系俗,窘若囚拘。”〔12〕此二句中的“为”通“谓”;“为我”,犹“谓我”。《论语·为政》:“奚其为为政?”《孟子·公孙丑上》:“日: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13〕劬(qú):劳苦,勤劳。〔14〕尔:你。“勿为”句:意谓不要为虚名所驱使。

杨白花

杨白花,风吹渡江水〔1〕。

坐令宫树无颜色,摇荡春光千万里〔2〕。

茫茫晓日下长秋,哀歌未断城鸦起〔3〕。

题解

此诗约作于永州时期。《南史·王神念传》:“(杨)华,本名白花,武都仇池人。父大眼为魏名将。华少有勇力,容貌瓌伟,魏胡太后逼幸之。华惧祸,及大眼死,拥部曲,载父尸,改名华,来降(梁)。胡太后追思不已,为作《杨白花》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蹄歌之,声甚凄断。”此诗即歌咏此事。虽为咏史,但“言婉而情深,古今绝唱也”(许觊《彦周诗话》)。

注释

〔1〕“杨白花“二句:喻杨白花率部南奔降梁之事。〔2〕坐令:致使。宫树无颜色:喻胡太后颜色憔悴。摇荡:动荡。《吕氏春秋·季夏》:“无举大事,以摇荡于气。”〔3〕长秋:宫名。《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永平三年春,有司奏立长秋宫。”注:“皇后所居宫也。长者久也,秋者万物成熟之初也,故以名焉。请立皇后,不敢指言,故以宫称之。”

冉溪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1〕。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2〕。

缧囚终老无馀事,愿卜湘西冉溪地〔3〕。

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4〕。

题解

此诗约元和四、五年间(809-810)作于永州。冉溪,在零陵县西南。柳宗元《愚溪诗序》:“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日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定,土之居者犹断断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诗中首先回忆自己少年时的雄心壮志;然后写理想破灭,终成囚徒,只好隐居赋闲;最后以樊重自喻,表示仍不放弃理想,等待施展才华的时机。

注释

〔1〕陈力:施展才力。《论语·季氏》:“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希公侯:希望建立公侯的事业。许国:为国效命。隋炀帝《白马篇》:“本持身许国,况复武功彰。”为身谋:为自身打算。〔2〕“风波”句:意谓自己在政治风波中受到挫折,被贬谪远去万里。缧(léi)囚:囚犯。缧,拘缚罪人的绳索。〔3〕卜:卜居,择地定居。〔4〕寿张:地名,即今山东省寿张县。樊敬侯:指东汉人樊重。《后汉书·樊宏传》:“父重,字君云。……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建武)十八年,帝(刘秀)南祠章陵,过湖阳,祠重墓,追爵谥为寿张敬侯。”漆:漆树。

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1〕。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2〕。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3〕。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4〕。

题解

此诗元和五年(810)作于永州。“溪”,即愚溪,又称冉溪、染溪,参见前首《冉溪》诗注。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期间,曾在愚溪筑室居住。此诗描写自己的隐居生活,突出表现闲适之趣和欢娱之情,但是在貌似超逸淡泊的背后,仍然渗透着诗人的悲愤情绪。

注释

〔1〕簪组:冠簪和冠带,指官服。南夷:旧指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永州。这两句意思是说:长期在官场受拘束,幸而现在被贬到南方。〔2〕农圃邻:种田和种菜的邻居。《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日:‘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日:‘吾不如老圃。…何晏《集解》注:“马日:树五谷日稼,树菜蔬日圃。”偶:偶尔。山林客:隐士。《韩诗外传》卷五:“朝廷之士为禄,故人而不出;山林之士为名,故往而不返。”《文选》卷二十一郭璞《游仙诗》:“长揖当途人,去来山林客。”〔3〕榜(bàng):船桨。这里用作动词,摇船的意思。《楚辞》屈原《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4〕长歌:放声歌唱。柳宗元《对贺者》:“嘻笑之怒,甚乎裂眦;长歌之哀,过乎恸哭。庸讵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尤者乎?”楚天:永州古属楚国,故称“楚天”。

夏初雨后寻愚溪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1〕。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2〕。

题解

此诗作于永州时期。“愚溪”,原作“渔溪”,据诸校本改。诗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鲜明地传达出诗人寂寞的心灵世界。

注释

〔1〕悠悠:安闲静止貌。《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霁:雨后转晴。〔2〕“幸此”句:意谓幸而现在不再与人交往。息,止息。营营,《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毛传:“营营,往来貌。”炎燠(yù):炎热。谢脁《出下馆》诗:“麦候始清和,凉雨销炎燠。”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1〕。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2〕。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3〕。

题解

此诗作于永州时期。愚溪北池,柳宗元《愚溪诗序》:“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这首诗是写雨后清晨所见的景物,写景清丽,抒情自然。

注释

〔1〕宿云:昨夜之云。渚:水中小块陆地。村坞:村庄。坞,周围高而中间低的地方。庾信《杏花》诗:“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2〕“风惊”句:意思是说:大风吹散了昨夜的云雨。〔3〕予:我。适:恰好。偶:相对。《国语·越语上》:“乃必有偶。”注:“偶,对也。”此:指眼前之景。

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1〕。

题解

此诗作于永州时期。描写愚溪渡口在雨后潮退时的别致景象。

注释

〔1〕村径成:言潮水退后,通往村庄的小路又复现出来。缭乱:纷乱。槎:通“楂”,水中浮木。此句言潮退之后,零乱的浮木挂在高高的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