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朱鹤亭道家自我养生法
6120900000048

第48章 代谢和眼疾 (2)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谁个敢言无病患。糖尿病与遗传有关,亦可因病毒感染,使身体免疫力下降,胰岛受损,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失调而致病,长期性的精神高度紧张、过度肥胖等,亦是产生发病之诱因。生理、病理性因素,造成糖代谢失调,亦系酿成病症的原因。

糖尿病,远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221年)成书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中华医学认为:“易渴而多饮;易饥而多食;易喝而多溲者,为消渴病症。”即,口干舌燥,烦渴多饮,称为上消;舌苔黄腻,善饥多食,称为中消;尿浊如膏,频饮多溲,成为下消。消渴病之常见病状,为小便黄赤、大便秘结、面色乌暗、倦怠乏力、性欲减退、食欲欠佳、心绪不宁等。

治疗:

点穴:手太阴尺泽穴、足少阴然谷穴、足少阳阳辅穴、足太阴漏谷穴、足阳明水道穴、足太阳三焦俞、意舍穴、至阴穴。

手法:浮补,中泻,缓运等。

中药方:生地黄5钱,淮山药6钱,玉竹5钱,天花粉8钱,黄芪6钱,扁豆5钱,水煎服。

治疗前,进行血糖测定结果为:292~267。

经过治疗一周后,血糖测试为:244~240。

继续治疗一周后,血糖测试为:196~169。

继续治疗三天后。血糖测试为:160~140。

糖尿病,乃是一种常见病症。只要调理好饮食,讲究生活卫生,遵守医嘱治疗,注意劳逸结合,重视身体锻炼,通常,可以维持健康状态,并可以治愈。

1995年12月中旬,在泰国清迈黄先生求医。患者自述:“患糖尿病之后,体重减少了十多磅,血糖测试8.3,每天服用降血糖药物,禁食多种食物,感到乏力,感到口渴,易饿,小便很频,体重下降了十二磅。”

糖尿病系一种代谢与内分泌紊乱的病症,其治病因素多与遗传、胰岛血糖分泌失调、免疫力降低、饮食不节、精神因素、胰腺炎、妇女妊娠、胰腺炎等皆可引起或诱发病症。

治疗:针灸取中脘穴、太白穴、太溪穴、阳池穴等。

手法:捻转进针,五补3泻,提插出针。

中药方剂:黄芪4钱,百茯苓4钱,天花粉6钱,麦冬4钱,芦荟4钱。水煎服。

点穴:取脾腧,胃腧,三焦腧,肾腧等。

手法:重点、轻揉、平补、平泻。

疗效:尿糖测试±,血糖测试6.5。

1987年9月,我应邀赴日本讲学,地点按排在广岛。广岛山峦起伏绵延,瀑布飞溅;树木苍郁茂密,鸟语花香,秀丽雅静的岛国风光,分外怡人,让人心爽。

讲课课题:肝病之防治。

讲述中华医药学之辩证统一论,阐述因症、因病、因人、因时、因地、因物的辩证、统一、整体的诊断与治疗的观念。根据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而治的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科学。

在讲授中医药的过程中,感受到日本的医生们具有的努力学习而渴求知识,奋发图强而培育智能,刻苦钻研而探讨学问的认真、谦逊的精神和学而求知、问而求明的治学态度令人感动。尤其,以一位年逾八旬的老教授(听课的大多数医生们的老师),有一位女医生搀扶着进入教室听课。

肝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肝脏是消化系统的器官之一。它主要的功能是:分泌胆汁(肝脏一天一夜,约分泌胆汁500~1000毫升)胆汁内含有胆固醇、胆色素、胆盐等。胆盐可乳化脂肪。

调节血糖和贮存养料。肝细胞可将部分血糖转化成肝糖元贮存起来,必要时,再将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输送到血液中,以维持血糖的正常浓度。此外,还贮存着一定数量的A、D、K、B12等维生素。

解毒作用。肝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和解毒的功能,且能将有毒物质转变成无毒的物质。合成功能,肝细胞具有合成蛋白质的作用,如血浆清蛋白、纤维蛋白元、凝血酶元、凝血致活酶等。

中华医学认为“肝主藏血”,“肝与胆相表里”,肝脏疏泻胆汁,助脾胃运化;贮藏、协调周身血液;疏利周身气机,通利气机畅达;主筋肉;主目等。

中医学认为:肝气郁结而上逆,谓之肝火上炎。其表现症状为:口苦咽干,目赤舯痛,焦躁不宁等。肝气郁滞,气血不和,导致胸闷不舒。胁肋胀痛,小便不利等。情怀不舒,情志抑郁,伤感恼怒或湿热蕴积,可酿成胁肋隐痛,肝区肿痛,肝脏肿大,浮肿,发热等之肝痛病症。

授课班中,义雄三夫医生患乙型肝炎两年之久,表面抗原实验呈阳性。其要求给予治疗。依据中医学理论,以健脾舒肝,驱湿热,解脏毒而立方。

药疗:龙胆草4钱,地耳草4钱,玉米须3钱,茵陈4钱,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杯。

点穴法:点上星穴,蠡沟穴,章门穴,三阴焦穴,肝俞穴,京门穴,太冲穴每日早、中、晚各点穴1次。每次每穴各点1分钟。

手法:轻按、缓揉。

疗效:施治两周后,医院检查,表面抗原实验呈阴性。

1989年3月,我应名古屋宫泽医院院长宫泽喜一先生的邀请赴日本讲学,期间,宫泽喜一院长要求我,为一个儿童治疗眼病。

病者双目低垂,眼缝几乎连在一起,眼球外斜,一个步入求学时期的儿童,眼睛无法睁开,视线模糊不清,同情心的驱使,我决意为儿童治疗,以解除苦痛。

配照片:图一:病童的眼睛,没有眼神,右坐者为病童的家长。

治疗开始时,病者的家长、医院的医生围绕着我,压力之大诚非笔墨所能形容。我坚信中华医学的“辨证论治”和“阴阳、虚实”、“脏腑、经络之治病原则”,只要做到“因人、因病、因症、因时治宜”,是会产生疗效的。问明生病因由,首先着手于肾,其次着力于肝,再次着法于肺,最后协调于心。以日本科技的先进,医术的高明尚且束手无策,倘若治疗能够妙手回春,中华医术将可扬威异域,发扬光大于日本的医学领域。

中华医学认为:“肝藏血”、“肝开窍于目”。肝脉畅达,肝气和顺,肝血旺盛,目窍则受滋濡而明亮。肝气郁滞,则可伤目。“肾藏精”、“肾为精神之舍”。肾气强固,睛目则受滋养而神奕。肾阴虚亏,则可损睛。肝肾气机相合,睛目受益,视力则可强健。

治疗:

点穴:肾经太溪穴,肝经太冲穴,肺经太渊穴,心经神门穴、极泉穴。

手法:轻点、缓揉,重点、急揉。每日早、中、晚3次,每次8分钟。

推拿:取肝俞、肺俞、心俞、肾俞。

配照片:图二:替病童治疗,施以点穴。

手法:平补平泻。每日两次,中午12点,晚上12点,每次8分钟。

道家养生学认为:善饮食,方可益寿;养耳目,乃益寿之法。

食疗方:

1.取金针菜(黄花菜),补心、明目。羊肝,补肝、肾、明目。金针菜2两,羊肝4两,(竹片切碎),煨汤饮,早、晚各饮1杯。

2.取枸杞叶,明目,清热。蚌肉。枸杞叶2两,蚌肉4两,煨汤饮,每日早6时,晚6时,各饮1杯。

注:两方交替服用。

治疗成功使病者得以重见光明、解除痛苦。图片一所见,病童的眼睛没有眼神,眼球向左斜视,这是天生的一种病态。成因是妇女怀孕时,过多口服或注射抗生素药物影响到不能言语,有些影响到脏器功能。先天性缺陷和疾病比较难医。

日本医学界和病痛的家长都万分感谢,受到高度赞誉。

配照片:图三:经治疗后,病童的眼睛可以睁开了,眼瞳亦恢复正常,病已痊愈。后立着西服者为医院院长。

澳门的刘先生,十多年前患眼疾,视力逐渐减退,直至失去视力。香港同澳门仅一水之隔,但,对于患眼病且失去光感者说,纵然近在咫尺,行动也多有不便。

患者自述:“医院医生说我视网膜脱离。”

望诊:面色红润,舌苔薄白。

问诊:气息平和。

问诊:视物不见。

脉诊:沉弦。

汤剂:木贼4钱,桑叶3钱,菊花4钱,千里光4钱,决明子3钱,夏枯草4钱。水煎服。

点穴:上星、目窗、合谷、头维、太阳穴、睛明、百会、肝俞、胆俞诸穴。

针灸:多取目窗、阳白、四白、睛明、童子髎、丝竹孔、合谷、肝俞、胃俞、脾俞、肾俞、阴陵泉、光明、三阴焦诸穴。

药液熏洗:多取野菊花、密蒙花、刺蒺藜等煎汤。

疗效:

患者自述:“看到光亮。”

继续治疗7次后,患者自述:“看到了桌子上摆的木盒。看到了竹篮子。看到了女儿红色唇膏。看到了饮料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