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她天生丽质,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的经典传说。
传说,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范蠡巡游故里。在诸暨苎萝山下若耶溪,偶遇正在浣纱的西施,为其天姿国色所倾。于是,二人以溪水之纱相订白首之约。不久,吴王领兵打进了越国,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俘虏,范蠡也到吴国做了奴隶。三年以后,勾践夫妇和范蠡返回越国,力图报仇雪耻。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夫差一见西施,果然大喜。西施于是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后吴国终被越国所灭。
奇怪的是,吴国灭亡后西施就失去了音信。关于西施的下落,一般有以下几种观点:
沉海说
传说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传说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神品。
据《墨子
亲士》篇记载:“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太平御览》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中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在后人的诗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隐的《景阳井》诗云:“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诗:“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湾湾欲效颦。”这说明在唐代,人们是认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说法的。
隐居说
据说越王勾践灭吴后要论功行赏,范蠡却不愿接受任何官职。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确实喜欢西施的美貌,二是怕勾践像夫差除掉伍子胥一样杀掉自己。于是就在吴国灭亡后挂印而去,带着西施泛舟五湖,做生意去了。东汉袁康的《越绝书》里面记载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
被杀说
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据《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或许是善良的人们并不希望西施这位无辜的弱女子有个悲惨结局,于是找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为依据,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此说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
以上几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但西施的下落究竟如何已经无从考证。
延伸阅读
东施效颦
西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就连平时所做的一些随意动作,都是非常美的。常有一些姑娘模仿她的衣着、装束,也常有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模仿她的行为举止。有一天西施患病,心口非常痛。她出去洗衣服时,皱着眉头,用一只手捂着胸口,走在路上虽然非常难受,但旁人看来今天的西施却又别有一番风姿。西施有一邻居容貌长得很丑,见西施人长的美,别人又时常效仿西施的衣着、举止,她就常常暗地里观察,看看西施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后,感到非常美,于是她就跟着学起这个样子来了。本来容貌就丑,又皱起了眉头,本来形体就含胸弓背,却又捂住了胸,弄得更加丑陋不堪。这就是东施效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