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101

第101章 西安半坡遗址之谜

半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遗址之一,距今约6000年左右,它生动地展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先民的生产、生活图景。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东郊半坡村,六千年前的半坡先民在这块山川秀丽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繁衍生息,从蛮荒走向文明,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原始文化。然而,这里的先民们当时究竟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呢?人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些都有待于发掘材料的证明。

遥遥领先的烧窑技术

半坡村落遗址南北长30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呈椭圆形,南部为居住区,北部为公共墓地,东北角有烧陶窑址。居住区、墓地与烧陶窑址之间有一条起防护作用的大壕沟相隔。防御沟外东侧是陶窑遗址,已发现6座陶窑。半坡陶窑分横穴、竖穴两种,结构均包括火口、火膛、窑箅、火道和窑室五个部分。竖穴窑的窑室在火膛之上,直壁,多为圆筒形,涂有一层草泥,窑室底部为窑箅,上有十几个火孔,由火口、火膛进来的火焰经火道、箅孔进入窑室。横穴窑的窑室在火膛之侧,火膛呈横长的圆筒状,窑壁周围有等距离的几十个火孔,窑室圆形,直径约1米。从窑室的形制大小推测,每窑能烧4~5件小陶器或1件大陶器。

半坡陶窑的结构令专家大为吃惊。最原始的烧制陶器方法根本没有陶窑。甚至直到近代,一些落后民族烧制陶器也是直接堆起草、树叶、树枝,把陶坯放在上面,露天烧制。或者把陶坯和柴草堆好后,外面用草拌泥涂封起来,下面留出点火孔,上面留出烟口烧制。与这些原始陶器烧制方法比较,六千年前的半坡人技术遥遥领先。

居民的居住环境

被壕沟围绕的是居民区。居住区内,最显著的是中间有一座大房子,其结构和建筑方法是半地穴式的。所谓半地穴式,是指建造时先挖出一个平整的坑,然后再搭建房屋,以使房子一半处在地坑中,这种方法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易于使房屋稳定。大房子门向东开,中间为火塘,其作用应是村落成员们举行集体活动的地方,如商量大事、接待外族重要来客,可以称为全村的政治文化中心。北边有许多小房屋,小房子的房门都对着大房屋,形成不甚规则的半圆形房屋群。

中小房子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造式两种,从外表来看有圆形和方形之分。墙壁是用草和泥抹成的,房屋中心都有一个灶坑,是村民们做饭的地方。从房屋中灶坑附近的灰烬中发现有烧残的兽骨,可以看出半坡村人早已脱离茹毛饮血的蛮荒生活,过上了比较殷实且安定的日子。然而,目前仍有许多问题找不到答案。例如,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原始村庄似乎被突然放弃,甚至连工具、粮食都没有拿走。这是为什么呢?是战争?洪水?灾疫?地震?宗教恐怖?似乎这都有可能,但又都没有证据。

半坡人的生活方式

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多种农具、渔猎工具的出土,反映了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

从出土陶器上发现了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延伸阅读

半坡人的彩陶

半坡人制作的大批彩陶,虽然制作于远古时期,但却显现着迷人的艺术感染力。他们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观察和认识着变幻无穷的斑世界,用彩色绘制在陶器上,那艺术形象尽管简洁,却寓意深刻,充分再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总的看,这些彩陶或写实,如游动的鱼,奔驰的鹿,应是他们渔猎的写照,艺术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也会寄托着希望捕获更多的鱼和鹿的心愿。彩陶图案多在陶器外壁上部,图案逼真,笔画流利疏朗,显然具有装饰作用。陶器上多人面鱼纹图案,人面涂彩,口部衔鱼,三角头饰,或许这就是半坡氏族的图腾、族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