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6103500000020

第20章 主题四 与课堂互动中的“牵”对话

课堂互动中,教师的导,特别是导之有方,可说是好课生成的关键。导,是否都导之有方呢?有幸聆听了某市组织的10多节阅读教学观摩课。在观摩课课堂里,闪亮登场的多媒体动画制作、文本绘画图案、教材角色头饰,加上声情并茂的文本剧,井井有条的课堂组织,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加上教者亲切自然,语言娓娓动听,教师左一声“孩子”,右一声“某孩子”,几乎成了实践新课程标准的几道风景。在这些观摩课中,常见一群六七岁的娃娃被教师牵着,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说什么就说什么,让读就读、让跳就跳、让唱就唱等教学教程,让人感觉这种“牵”与教育的不协调。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的时候曾经这样说:“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由此看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光要看教师教得好不好,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怎么样;不但要关注教师教什么,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学了些什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感觉这样的课堂就像是在育牛一样。自己的鼻子总被别人牵着,表面上有了依靠,被牵着,用不着动脑,跟着跑就行了,这样的教育是多无奈哟。如此地牵着走,也许以前所培养的一些如老黄牛一样无主见性与创造性的一代,问题就在这里。

六七岁的娃娃该不该由教师牵着?有人认为是应该的,当然这里的“牵”指的是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紧跟着教师的思维。学生跟着教师学,不一定就变成了“老黄牛”。学生是否会变成老黄牛,关键看教师在牵的过程中,是否有放的时候。在牵的时候能否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对小学生不进行牵,他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吗?就像风筝与线的关系,线说:让你自由吧,我不想牵你了。风筝满怀欣喜,结果掉入了阴沟。对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就是要通过示范、讲解、强化等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阅读。

思维的鼻子被教师强行牵着行走在课堂,这样的课真能给走出课堂的孩子们留下什么吗?用一根无形的绳子,强制地穿透了牛犊子美丽的鼻孔,于是,一个个充满灵气的孩子被驯服成温顺老实、循规蹈矩的老黄牛,这些都是应试教育留下来的见证。现在,不过变换了一下形式,把“驯羊式”的课堂换成了“育牛式”的课堂,这样的教育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呢?

好的教育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更要看在学生身上留下了什么。任何课都会给学生一定的影响,教师的表演给学生留下的更多的只是一种印象,而没有留下学生自主学习所产生的深刻体验。所以,改变长期以来以教师表演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深刻体验。

还有,从这些观摩课中可以看出,教师课上的举手投足都是经过刻意准备的。面对多变的课堂以不变应万变,让课堂成为不伦不类的表演课,课堂成为舞台,时间上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要求,稍偏差一点就完不成教学任务,课又好得到哪里去呢?真谈阅读教学中的艺术、教育和语感培养,学生哪是主角?他的参与完全可说成是配合教师要把这一台戏演好。

目前的观摩课中,教师刻意准备是普遍现象,学生也可能只是为了配合教师在表演。这种课问题不在于教学生表演了就差,难道说在课堂中没有表演才是好的吗?只有教师的表演是不够的,如果连教师也不能表演就更差了。为什么大家往往反对表演的课呢?就在于这些教师只是在公开课上努力了一下,在平常的课中又开始应试教育了。

“教”不能偏离重心。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平常课中,特别是这个牵更是如此,教师的示范和精辟的讲解,有时是非常重要的,但要注意方式,不强加于人,把握火候,才能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这样的课中充分展示的是教师,课堂真不能走“育老黄牛”之路,学生多是无获,或所获不多。再不能“误尽苍生”,如此教学真是难辞其咎,必须得走出这一误区。认清教不是驯服的场地,还“育”的本性。

可叹!牛犊子鼻子被一条绳索控制,被“牵”着有幸福吗?

当教师的要承当牵的责任,被牵的学生应该是幸福的。但很多学生没有感觉到这种被牵的幸福。他们有疼痛感,有叛逆的心,有脱离缰绳的冲动。这是因为教师的“牵”等同于牵牛的牵了,把学生只看作是野性的动物,用绳来控制他们。可见,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要真正牵好这些“牛犊子”是不容易的。教师必须通过阅读教学去“牵”学生,只有紧紧抓住语文素养这根牛绳才行。

不要忽略了对像牛犊一样可爱的学生的个性进行“牵”,牵好了,牛犊也可爱。但现在面对的是六七岁的孩子,教师得用心去牵学生。教师的牵本身就是培养学生个性的过程。如果教师不去牵,学生的个性可能更丰富,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个性也会在不断地发展。死死地牵着不放是不对的,放手不牵也是危险的。因此,牵着学生并不是对学生个性的埋没,而是对学生个性的塑造。

在阅读教学的人文教育中,现在,已通过对话感觉到牵是爱心的表达,是实实在在的扶助,它给被牵者指引前进的方向,让被牵者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被牵应该是幸福的,特别当你迷失方向的时候,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你处于孤独的时候。可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是相对稳定的,被教师牵着不等于一个模子出来,缺乏个性了吗?

教师要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是严峻的挑战。目前,一个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会受到教师个性的影响的。但也不是说有什么样的教师肯定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因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个性的形成是受家庭、社会以及多个教师的影响。当然,如果教师死死地牵着学生不放,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处理好“牵”与“放”的辩证关系。在牵中有放,在放中有牵,才能体现教育的本质要求。

深化“牵”的隐性建设

加强对阅读教学的建设,通过对“牵”这么一个教学过程的理解,仿佛牵扯到了培养创新人才问题,仿佛感觉什么样的“牵”,就会“牵扯”出什么样的人才,它成了一种独特的教学实践取向。通过对话,已让人明白阅读教学中的“牵”是一项隐性建设,是教师智慧的行动,再次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设性的意见以商榷:

1.教必须是“因材施牵”

当前问题是没有牵好,就是不要统一把孩子都当成了老黄牛来教。在阅读教学中,倡导教师愉快地工作,丰厚地收获,幸福地生活;倡导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全面地发展,才可能真正体现教得好又学得好!如一段鹰被变成鸡的文字:一天,一位自然科学家经过一座农场,看到鸡舍里的鸡群中有一只老鹰,于是就问农场主人,为什么鸟中之王会落魄到与鸡群为伍的地步。农场主人说:“因为我一直喂它吃鸡饲料,把它训练成了一只鸡,所以它一直都不会飞,它的一举一动根本就是一只鸡,它不认为自己是一只老鹰了。”纵观一些阅读教学课堂,也只有那些真正让个性张扬的课堂,学生如小牛犊子,调皮,一股子的野性,天真可爱的天使形象出现于课堂,这样的课学生才会久久不忘。

2.教必须留下教育者的思想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堂优秀的阅读课,一位优秀的老师绝对不只是教学生的语文教师,而是用语文教学生的教师。课,也像作画一样,生命力全在于创新,其文本解读必须是思想的碰撞,学情分析是信息的交流,教学目标定位是促进语文素养的过程,课堂整体构思和设计须是真情的共鸣,如此而去“学”。

3.“学”不是驯服

阅读教学的课堂,得像一个放牧场才行,把学生带进知识的草原,教师只能是守牧人。对学生的牵,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爱心、一种责任,也是对学生的一次启蒙、一次鼓励。为什么有的学生感受不到牵所带来的启迪与温暖?这是因为教师把“牵”定义为对学生的控制,教师牵着学生时,考虑到的只是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了学生的需求。这是一种缺乏爱心的牵,是缺乏教育的牵。就这样,“牵”就变成了师生对立的一道障碍。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活动的语文,每一项阅读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活动的本身又是实现目的的过程,得让学生在有序有效的阅读活动中,体验语文,理解语文,发展语文。

4.“学”从“牵”始

对于教材,少教一课又如何;对于思维,就只得一步一步地提高。面对一群如牛犊子的学生,一是他们的认识发展正处于哺乳时期,二是他们吃的草只能是很嫩很嫩的小草。教师总是握住学生的思维走,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吗?教学必须把握住培养学生的有利契机才行。当前,不但需要在教学形式上的开发,更需要有利于孩子思维培养的开放型课堂的出现。只有优质的草,才能产出优质的奶;只有优质的奶才能喂养出优秀的牛犊子来。在阅读教学中,要遵循语文学习的心理规律、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认清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刻意的降低思维要求和降低学习要求,必须认清直观手段是抽象的目的。

阅读中要不要牵,如何牵,已涉及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素养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死板地牵着学生走并不难,难的是牵中有放,放中有牵,教师在牵中促进学生素养的不断提高。课堂生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历程,教师应当具有学生意识、童年意识,学生的成长是不可重复的,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应该再有其他任何附加的目的。具体到语文的阅读教学,就不必局限于教材的阅读材料,而是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方式去牵才行,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鼓励学生学会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语言的优美、故事的生动、道德的力量,让他们有不断扩大阅读的内在需求,更能在阅读后去反思人生、社会中的问题,让他们在阅读中的体验和经历全都是快乐。

案例一 在课堂中积累幸福

上课的感觉最值得高兴的莫过于课堂45分钟流逝得太快,在不经意间悄悄地从粉笔头溜走。试问,有没有追求课堂必须幸福?有没有走进课堂就有幸福?课堂的幸福你享受没有?这一组追问归根结底用一句话就可问清楚,站在讲台前的你有多少幸福的课堂经历?站讲台的老皇历,装订了教师生涯中的一页又一页,你的回答或记叙,无不显示出你的教育业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堂是一个核心地带,有没有幸福,仿佛成了成功与否的晴雨表。

一节四十五分钟的数学课堂,幸福仿佛紧紧地攥在我手中,感化了我也幸福着孩子们。在这分分秒秒的享用过程中,课堂的幸福带有的笑容,如雨露,如阳光,如智慧、激情、诗意和力量……其间富有思考的时间全是聪慧的相遇,如一辆承载幸福的教学快车,全速前进,抵达了幸福课堂一个又一个站台。其实,课堂的幸福全是一个个积累的过程,教学流程如下:

1.超越缔造了幸福

有一道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光明电影院原来有座位32排,平均每排坐38人。扩建后增加到40排,比原来多了704人。扩建后平均每排坐多少人?于课堂教学中生成了四种解题方法:

①40χ-704=38×32

②40χ-38×32=704

③38×32 704=40χ

④704 38×χ32=40χ

“我就不相信,还会有第五种解题方法!”我不由自主地冒出了一句。正当准备分析下一题时,突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老师,我有第五种方法。”

“真有?”

“真有!”

⑤(704 38×32)÷χ=40,那学生再一次肯定地做了回答。

看着黑板上新添写的第5种方法算式,“反弹琵琶”换得的唤醒、激励、发展,课堂这一瞬间的超越,无不倍增第一缕幸福的清香。

积极倡导一题多解,完全避免了教师自己一人唱独角戏的情况,课堂教学俨然行云流水,幸福似乎诠释成了师和生、生和生思维相遇与碰撞、接力与和谐、默契与配合的过程。

[这些解题的方法,都是学了一种思路,另一种因类推而得出。学生能灵活分析出应用题中的不同数量关系,对培养思维学习的灵活性和迁移学习的能力很有好处,作为教师的我看来,此题的教学目的已达到,很是满足。]

2.面临问题深化幸福

“真不信考不倒你们!”见着同学们“情感动力”之门已打开,我也表面开始发狠刁难与找茬,内心可乐着呢。为了激发学生更大的激情和热忱,唤起学生更强烈的未知欲,我顺势把一道古代趣题“鸡兔同笼”呈现了出来:在一个笼子里关有鸡和兔,数它们的头有49个,数腿有100条,鸡、兔各有几只?

通常,课堂中只要富有民主思想,就会很自然地生成课堂幸福。数学课堂中师生配合,师考考生、生考教师,教师包容、学生刁难与找茬、以及教师的刁难与找茬,看似对抗,实质却是充满民主思想、其乐融融,课堂幸福无限。

[本课的练习内容,实际上是以前学习过的已知甲数是乙数的几倍以及乙数是多少,求甲乙两数的和或差的两步应用题的逆向问题。“鸡兔同笼”是否难度更大呢?趣题中的等量关系更复杂,不但要设鸡为未知数χ,明确兔可表示为49-χ,关键还要知道其中所隐藏的数量,一只鸡的腿为2条,一只兔为4条,才能列出等式解答。]

想考倒学生?这一刁难与找茬,出于教师的真正目的,其实就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想方设法地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距离去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我的提示下,同学们很快解答了此题:2χ (49-χ)×4=100,知道了鸡为48只,兔为1只。“竟然还有这样的数学题”,其间不少学生吐露的言语,让做教师的我知道,学生解决此题找到答案,及产生过程的结果,都是幸福课堂的需要。

“还有其他方法吗?”为让学生“亲自发现”奥秘,从而造成惊异、激奋、自豪感,我又一次让学生进入了深度思考。

“设兔为χ,鸡便为49-χ。”

“解题的式子一样吗?”我追问了一句。

“不一样,变成了4χ (49-χ)×2=100,结果都一样,兔1只,鸡48只。”

如此之课,似乎全是看山第二、三层境界:看新理念不是新理念,看新理念还是新理念。在每一教学环节中,自主、合作、探究似乎全游离于课堂之中,也全游离于课堂之外。又经过了短短的十多分钟“鸡兔同笼”的解答,学生更来了劲头,做教师的尽是满足,课堂又一次积累了幸福。

3.道德尊严再现幸福

“再来一个!”有一学生高呼。

课,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知识、技能和智力的最佳发展,是成为一种“道德尊严”。啥叫举一反三?劲头来了,还想做更难的题,课堂需要证明自己能行。

“好的,给你一道思考题!”

一张数学竞赛的试卷上共有15道题。每做对一题得8分,每做错一题倒扣4分。小华一共得了72分,他做对了几道题?

“这道题考得倒你不?”此话与思考题一同抛给他们。

“考不倒我的!”不少同学嘴上反击,大家都迅速地在纸上写写算算了起来。

约过了5分钟,做好的同学纷纷站了起来,只剩下不多几个感觉有点困难的同学,看样子真被我考倒,还在继续演算。

“解法呢?”我问道。

“设做对的为χ,算式为:8χ-(15-χ)×4=72,做对了的11题,错了15-11题。”

“全班都是这样做的吗?”清点了一下,大多都是这一解题方法。“被考倒了的,先前没有站起来的同学呢?”

“没有被考倒,我此时可以设错的为χ了,算式为:(15-χ)×8-4χ=72,错了的4题,做对了15-4题。

“我可还有其他方法呢!可以只做9道题,当然这9道题是不能错的,并且根据题意,只做了做得来的9道题,其他的没有完成,不算错题,所以8×9=72,也应该行的。”,另一位学生又站了起来作了补充。

课的幸福依赖于缔造、信念的坚守,点点滴滴的积累。课,因知识转化为道德尊严,再一次让课堂幸福得到理性升华。此时的幸福,真还有一种我在看风景,而看风景的人却在看我的美妙意境,在课堂中找幸福,其实幸福就像一道风景,看风景的教师是课堂中的最幸福的风景!

每天踏着朝阳,追求幸福的课堂而来,傍晚沐浴着夕阳的余晖,享受课堂的幸福而去,更应是做教师的毕生追求。

追求幸福课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言是幸福教育工程的建构。愿所有的教育积累幸福,愿所有的教育者享受幸福,愿教育的幸福永远都围绕在教师和学生的周围,愿我们在幸福中享受教育!谁在课堂中笑得最多,谁笑到了最后,也许谁才会是真正的英雄。

案例二 “问题学生”当老师真还行

临近期末,教学又进入全面复习巩固阶段。常规做法不过是做做试卷,查漏补缺,我却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和探索,改变以前帮辅“问题学生”的理念,哪位学生有错误,就让那位学生角色转换,当一题之师,编两道题,公开演算一次,并讲解或宣布答案等。真可谓牵一发动全身,课堂中被动的学生,一下子变为主动的老师,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都闪亮登场,其乐融融的教学流程更有理性,如学生的“教”充满自信和个性,“听”课的我从中悟到教好每一位学生的捷径。

记得第一次实验“角色转换做老师”活动的情形。那天,上课铃声响后,我刚走上讲台,忽然就想起上节课布置的一项“特殊作业”——“问题学生”自编应用题。我随意点了其中一位:“周友兵,把你编的应用题给呈上来。”话中多少带有命令的口吻。初衷是因测试卷中一道简单的三步应用题出错人数多了点,心生怨气才出此下策。以前哪会想到让学生编应用题,所有的练习内容和测试题全是教师一手包办,学生只要能按要求照章办事,就算是给教师最大的宽心了。

只见周友兵红着脸站了起来。这小子近来学习成绩大滑坡,不光单元测试题出了很多的错,平日里的作业也是问题多多。见全班同学的目光都盯着他,我不免为自己的冒失犯起嘀咕,不由想起一位教育专家所举的关于“教育大爱无痕”的案例,讲述了一位教师写在纸条上的悄悄递给那位“问题学生”的温馨话语:“孩子,我已是三天没有见着你的作业了,是你完成不了吗?老师很想帮助你。”要是他没有完成这一作业,我又该如何自找台阶下?

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他不仅按量的完成了作业,从并不工整的字迹中我能窥见出这小子编写时已尽心。编写的第一题与测试题中的那道难易程度差不多,第二题很明显地看出难度增加。

“周友兵,你编的题非常好,你自己会做吗?”复习巩固中,如果再加上几道同类的题演算一下,效果一定会更好。我没假思索地将这两道题一齐板书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演算,然后走到他身边,小声地问道。

“会做!”他的声音像蚊子哼哼。

“男子汉说话声音大点才好。”见他能正确的解题,我便与他商量着,“这题是你出的,你当一次老师行不?我抽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出他的答案,你给他做个评判。”他点点头,算是同意我的要求。就这样他作为第一人被我推到了课堂中的最前排。教育教学中也真有意想不到的事,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真没有个准备,有时只要抓住瞬间而过的契机深挖掘,就会给课堂带来新的活力。让总在做错题的孩子当老师,全是我在实践中的教育灵感闪现,尝试着来的。听他大声在同学们面前作正误评判,我真欣慰学生的自信,他当学生不怎么优秀,当老师真还行!

“钟老师,我也编有两道题,你给看看。”见应用题就犯难的周琴同学也叫上我。

“自己编的自己会做吗?”她满脸笑容算是回答了我。我从她手中接过编的题,没有写在黑板上,而是念给同学们听,再请她解答。算是破天荒,周琴的两道应用题全做正确了。为了让她进一步找到成功的感觉,我让她学着老师的样子,把自己的解题步骤写在了黑板上。真没有想到,接受编题任务的学生都按质按量地完成,原定的教学程序就此搁置下来。接下来的时间好几位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编的应用题拿给我看,请求给他们一次做老师的机会。讲台被学生占领,我走到了后台。

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让我明白,你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学生才会婀娜多姿,教师心中那些所谓的学生的问题或错误,其实在学生的眼里本不是问题和错误,只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有问题,才会出现问题。学生从旁观者、行动者、执行者,进而转变成参与者、开发者、研究者,这一步是否只需要作稍微的改变,前提就在于教师是否有这方面的准备。

今天,我又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班上那位数学测试从来都没有超过60分的谭千娇同学,也被我推到了前台。“谭千娇,你的两道题编好没有?自己会做吗?能不能将你的答案公布给大家?”我接连发问,她一一作答。当初真担心她一时解答不出来,结果又在意料之外,她不但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还在我的帮助下给全班同学分析了自己的解题思路,令同学们刮目相看。

看来,“问题学生”做学生,找不到做成绩优异学生的感觉,做老师真还行!虽然他们只是在活动中扮演着老师的角色,但是他们竟然做得这样出色!这让我反思,他们为什么如此卖力?每位学生都是带着一颗上进之心走进学校大门的,在学生眼里,老师就像神一样值得崇拜,你让他扮演老师的角色,他们怎么会不努力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呢?看来我的教学观念还存在一个很大问题,总把学生看作是学生,当学生有问题和犯错误时,虽总是在努力地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却总把自己做了他们的拐杖,舍不得丢手。让那些平时品尝不到成功感受的学生当当老师,我想算得上是对他们大爱后的惩戒吗?也许此举全是“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诠释,结局可谓教与学的又一次一箭双雕。

本专题参考文献:

[1]钟发全。“问题学生”当老师真还行[EB/OL]。http://blog。ci123.com/cj0007811708/entry/940,20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