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84

第84章 宫廷贡酒剑南春

剑南春酒的产地绵竹,酿酒历史已有数千年。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酒具和绵竹金土村出土的战国时期铜罍、提梁壶等精美酒器,都证明了当地悠久的酿酒传统。剑南春正是在这片热土上诞生的。

绵竹人杰地灵,当地人朱煜见这里酿酒条件优越,于是开办“朱天益作坊”。本地的一些士子也纷纷效仿,做起了酿酒生意,于是,绵竹酿酒坊遍城皆是,酒家林立。甘陕滇黔的行商以及松潘、茂汶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老板都来绵竹购运,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他们先是去各家酿酒作坊选酒、议价,拍板订货;然后进出于茶房、客栈和大大小小的运输队中,雇请挑夫,择日返程。如此来来往往,经月经年,好一番繁荣景象,绵竹竟有“小成都”之称。诗人李香吟描述道:

山程水路货争呼,坐贾行商日夜图。

济济直如绵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

还有诗人李德杨诗云:

代仪充土物,却病比人参。

绵竹酿酒史

唐朝,百业兴旺,绵竹的成熟酿酒技艺下诞生的“剑南烧春”倾动朝野。在唐代,绵竹属剑南道,“烧”指“烧酒”即蒸馏酒,“春”是唐人对酒的雅称,故得名。唐人李肇《唐国史补》对天下名酒记载道:

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剑南之烧春……剑南烧春更作为宫廷御酒而载于《后唐书

德宗本纪》。这是唯一载入正史的四川名酒,也是中国至今唯一尚存的唐代名酒,是绵竹酒文化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宋代,绵竹酿酒技艺在传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酿制出“鹅黄”、“蜜酒”,其中“蜜酒”被作为独特的酿酒法收于李保的《续北山酒经》,被宋伯仁《酒小史》列为名酒之中。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影响和作用不仅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同时还为南宋抗金作出了重要贡献。

集酒税抗金

南宋初年,为了筹集军费抗击金兵,时任川陕巡抚处置使的绵竹人张浚从兴旺的酿酒业和大额的酒税上受到启发,于建炎三年(1129年)实施“隔槽酒法”,鼓励民间纳钱酿酒,次年便使四川酒税由过去的140万缗猛增至690万缗。此法前后实行了七十余年。这笔庞大的酒税收入大大缓解了南宋王朝的军需困难,在抗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不断,人口锐减,导致绵竹农业荒芜、经济萧条。依附于农业而产生的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受到巨大威胁。直到清康熙年间才逐渐恢复,出现了朱、杨、白、赵等较大规模的酿酒作坊。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绵竹县志》记载:

大曲酒,邑特产,味醇香,色洁白,状若清露。

著名诗人李调元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夸口尝尽天下名酒,非常自负,但对剑南春却赞不绝口。

延伸阅读

剑南春的特点

剑南春酿酒用水全部取自城西的中国名泉玉

泉,该泉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被认定为“中国名泉”。在酿造时,以高梁、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五粮”为原料,产自川西千里沃野,饮山泉,霜雪,上得四时造化之美,下汲神景地府之精。

剑南春使用的曲,是采用千百年积累的传统手工技艺,依靠这种天然微生物接种制作的大曲药,不仅能保证产量,更重要的是保证酿制过程中各种复杂香味物质的生化合成。在用曲之道上,剑南春融汇众长,反复锤炼,其酿制之酒,得曲之神韵,如丝如缎,饮之可抵十年尘梦。剑南春在“窑”的选择上,也是别具一格,剑南春窑池中的微生物,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形成了别具一格自成体系的微观生态环境,对剑南春基础酒的品质起着关键的保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