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68

第68章 武中酒文化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武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人体文化,被视为国粹。“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在酒与武并行的时候,常常是武为烈酒而鸣,酒壮英雄之胆。

酒对武术也产生重大影响,例如醉拳,醉剑以及醉棍。作为醉酒所产生的武术,它极富表演性,鲜明地表现了东方人体象形取意的包容性和化腐朽为神奇的特点。象形取意本是人类在取法自然中的自强手段,不可否认,醉酒是一种不正常的体态,然而东方人体文化却能化丑为美。醉拳不只有特殊的攻防价值,而其观赏性尤为人喜爱,“醉拳”、“醉剑”、“醉者戏猴”、“醉棍”不只是武术中的项目,还影响到艺术的发展如一些电影。《大醉拳》和《醉剑》都深受欢迎。

醉拳

醉拳,又称“醉酒拳”或者叫“醉八仙拳”,其醉意醉形曾借鉴于古代的“醉舞”,现在是武术的一个重要的拳种,因为招式和步态都形同醉者而得名。

关于醉拳,有一个歌诀:

颠倾吞吐浮不倒,踉跄跌撞翻滚巧。滚进为高滚出妙,随势跌扑人难逃。

这个歌诀对醉拳的特点进行了准确而生动的概括。醉拳中的关键在一个“醉”字,而这种“醉”仅是一种醉态而非真醉,在攻防中,踉踉跄跄,似乎醉得站都站不稳,然而在跌撞翻滚之中,随势进招,使人防不胜防。这就是醉拳的精妙之处。

醉拳套路有多种,如“醉八仙”就是模拟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韩湘子、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和蓝采和等八仙的形姿为武艺特色,动作名称多以八仙特点创编。这在张孔昭的《拳经拳法备要》中就载有《醉八仙歌》记载:

醉者,醉也,号八仙。头颈儿,曾触北周巅,两肩谁敢与周旋。臀膊儿,铁样坚;手肘儿,如雷电。拳似抵柱,掌为风烟。膝儿起,将人掀;脚儿勾,将人损。披削爪掌,肩头当先。身范儿,如狂如颠;步趋儿,东址西牵,好叫人难留恋。八洞仙迹,打成个锦冠顾天。

“太白醉酒”的套路则是以模拟唐代诗人李白的形姿为主;“武松醉酒”、“燕青醉酒”、“鲁智深醉打山门”等套路,则以《水浒传》英雄命名,自然更显示了醉拳深厚的内涵,使其不同于一般武术拳种。

醉剑

醉剑,也是中华武术中与酒文化有关的一种武功,说到醉剑,不能不说一下中国的剑术,剑术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战国时刺秦的荆轲就是当时燕国著名的剑客,其剑术之高,在当时堪称燕国第一。而且宝剑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兵器,附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被奉为百兵之首、百刃之首。同时它也曾经被当作帝王权威的象征;神佛仙家修炼的法器;文人墨客抒情明志的寄托;也是艺术家在舞台上表现人物,以舞动人的舞具。直到今天剑更成为各阶层中国老百姓健身的最富民族色彩的体育器械。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中国有一个内涵极为丰富而悠久的剑文化体系,而酒文化同样侵润其间。

醉剑很适于表演,其运动特点为:乍徐还疾、忽纵忽收、往复奇变、奔放如醉、形如醉酒而无规律可循,但招势却在东倒西歪中潜藏杀机,于扑跌滚翻中露狠手,故醉剑在舞剑中占有很特殊的地位。

醉剑,因风格独特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它和醉拳一样,体现了中国古代武术的一种独特的境界,因为人在醉态中很难做好事情,但醉酒却能被人们与武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甚至在使用醉剑的时候,还需要剑师处在醉态之中,而这种醉态又与常人不同,常人的醉态是不清楚的醉态,而使用醉剑却需要剑师似醉非醉,动作恍惚摇摆,但头脑清醒,否则,挥出的剑就没有什么攻击力了。

醉棍

在武术中除了醉拳与醉剑之外,还有一种叫“醉棍”的武功。其特有的醉形、醉态能够起到迷惑对手的作用,使搏杀术在亦醉亦痴、似跌而狂的动态中突亮奇锋,发挥“出其不意而攻之,趁其不备而击之”的妙用,做到“寓技法于醉形,藏杀机于醉态”。从技术原理上讲,醉棍的动作技巧讲究高跃、低伏、着地滚翻,也就是说与敌对垒可以从空中、从地面,按人体上、中、下三盘及地躺翻跌等不同部位的多种角度打击对方,攻防兼备,机动灵活。

延伸阅读

鲁智深醉拳

鲁智深醉拳是流传于民间的“醉拳”类之一,是根据水好汉鲁智深醉打山门醉酒时的技击方法演变而成的。其拳法讲究形醉意不醉,意醉心不醉的运用纲领,它与其它的醉拳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一般的醉拳大多以“翻滚跌扑”的技巧动作为主,其招法:摔打、推拿、跌扑、翻滚、窜蹦、跳跃。既充满了形体艺术的美感又不失技击实用之特点。

此醉拳虽也注重跌扑但却不落俗套;其风格讲求实用,取醉只形以惑敌,其每招每式皆重技击,其套路短小精悍,无虚势花架,刚柔相济,攻防合一,避实就虚;逢空既打,且拳出迅猛,起落轻灵,可谓醉拳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