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和《诗经》是最早提到酒德的书籍,《尚书》中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即:“饮惟祀”, “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
古人认为,酒德有凶和吉两种。《十三经注释》所反对的是酗酒的酒德,所提倡的是“毋彝酒”(《尚书酒诰》)的酒德。所谓“毋彝酒”,就是不要滥饮酒。怎样才算不滥饮酒呢?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说各人饮酒的多少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限制;以饮酒之后神志清晰、形体稳健、气血安宁、皆如其常为限度。“不及乱”即为孔子鉴往古、察当时、戒来世提出的酒德标准。先秦时符坚的黄门侍郎赵整目睹符坚与大臣们泡在酒中,就写了一首劝戒的《酒德歌》,使之反省而接受了劝谏。酒德更牵涉到文明礼貌。古人吴彬在《酒政》中提出饮酒要禁忌“华诞、连宵、苦功、争执、避酒、恶谑、喷秽、佯醉。”
西周对饮酒风的限制
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总结,王朝败于酗酒,提出饮酒要限制的主张。春秋时期,孔子对饮酒有了鲜明的个人见解“饮酒以不醉为度”,“唯酒无量,不及乱”。当时的“君子”对饮酒的态度是“酒以成礼,不继为谣,义也”,这里的“谣”是指饮酒过量。为了引导人们崇尚酒德,古人还专门制定“酒礼”,《礼记乐记》中说到:“一献之礼,其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所备酒祸也”。说的是在繁冗的礼仪中,采取延长每喝一盅酒的时间来防止酒祸。当时的饮酒之礼规定的非常具体,能饮酒的人,可以饮;不能饮酒的人,可以不饮,决不可以强灌,要做到不沉不湎,饮而成欢,不生是非。更有趣的是在酒席上,为防止有人不遵酒德,还采取处罚的手段,如果有谁喝醉出言不逊,或随意骂人,失态损德,就罚他上交无角的羚羊,就连饮酒器也在警示人们节制饮酒,如用来罚酒的斗制作人形,意在提醒饮者不要重蹈酗酒误事之后尘。
为了强化酒德,周代曾专门设置一种叫“萍氏”的官职,督察人们饮酒须有节制。另外,古人反对在夜间饮酒,明代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
古人饮酒有节,多不至夜。
对一些执迷不悟的酒徒,古人习惯以形象实例规劝。元朝名相耶律楚材一天指着酒槽对酗酒无度的元太祖说:“这是铁器,都被酒腐蚀得这个样子,更何况人的五脏?”
禁酒的节粮观念
中国历代的“禁酒”主要是从“节粮”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当年大禹之所以“疏仪狄,绝旨酒”,正是因为这种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如果都用粮食来造酒喝,势必会使天下因为缺粮而祸乱丛生,危及社稷。此后历史上禁酒的政治家很多,如齐景公、汉文帝、汉景帝、曹操、刘备、西晋赵王、北魏文成帝、北齐武成帝、北周武帝、隋文帝、唐肃宗、元世祖、明太祖、清圣祖等都曾禁酒,绝不是因为酣酒造成社会问题,主要是为了备战积聚粮草,或因天灾人祸,“年荒谷贵”所使然。所以每次禁酒基本上令行禁止,收效显著。相比之下,西方社会的大规模禁酒运动,只是从试图改善社会矛盾和保护人身健康的角度提出来的。
延伸阅读
师旷琴撞晋君
在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平公与群臣会饮,酒喝到畅快时,晋平公就大发慨叹:“没有什比作君主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是没有人敢违抗的。”目盲的乐师师旷听到这话之后,拿起琴就往平公身上撞。晋平公大惊,忙问:“乐师要撞谁?”师旷说:“刚才我听到有小人在此随便说话,所以要去撞他。”平公说:“刚说话的人是我” 师旷说:“哎!你所说的不是一个国君所应该说的。”左右的人请求平公杀了师旷,晋平公说:“不必了,他说得对,我当以此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