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话是水平说话是艺术
6097000000020

第20章 要善于把握利害关系

听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只具备这样的能力是不够的,要在长期听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己听的能力,长此以往,才能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做出有效的判断,把握住利害关系,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

听人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懂得把握利害关系。有的时候,一件事情对自己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但是自己未必能看得出来,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来向你阐述这件事情对你的影响,你就要仔细地听,从说话者的言语中听出利害关系,只要把握住了这些利害关系,就能将事情圆满解决。否则,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想要进攻赵国,这个时候,赵太后就向齐国求援,但是齐国说,一定要将赵国的公子长安君送到齐国来做人质,否则他们就不答应救援赵国。

赵国的大臣们纷纷劝赵太后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齐国去做人质,这样的建议让赵太后非常恼怒。因为她非常疼爱自己的这个儿子,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冒险去齐国做人质呢?

其实,这个时候是救赵国重要还是不让公子去冒险重要呢?赵太后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因为爱子心切,她一时没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就一直没有答应大臣们的请求。

这时候,一个叫触龙的大臣向赵太后说了一番话。

他先从自己爱子的心情说起,他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但是我非常疼爱他。我已经老了,为了能让他将来有所发展,我希望太后能允许他进宫做一名保卫皇宫的卫士。”太后答应了他的请求。

太后问他:“你们男人也非常疼爱小儿子吗?”

其实太后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是非常生气的,因为她觉得那些让她的儿子去冒险做人质的人都是男人,所以这样说是有些讽刺意味的。

触龙说:“我们疼爱自己的儿子比母亲更加厉害啊。”

太后说:“还是母亲更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吧。”

这时触龙就开始向太后陈述利害关系,他说无论古代的哪个帝王要建立功业的话,开始的时候都要做几件值得尊敬的事情,只有做了这些事情才能让自己在登上王位的时候站稳脚跟,这是其一。其二,现在最迫切的事情是要把赵国从危机中解救出来,而这个解救的办法就是让公子去齐国做人质。这是唯一的办法,也是让公子建立功勋的大好时机。公子去齐国做了人质不但能让齐国解救赵国的危机,还会感动国家的大臣和百姓,这样大家就会看到为了国家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及的公子,将来当上国君的时候一定是一个好国君。但是,如果公子不去齐国做人质的话,齐国就会拒绝救援赵国,那么赵国在秦国的攻打之下很快就会走向灭亡,那个时候即使公子保全了性命,又去什么地方做国君呢?

触龙将利害关系分析得十分到位,太后听后深受启发,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在孰重孰轻面前,太后终于明白了。她没有再固执己见,答应让公子去齐国做人质,赵国的危机就这样解除了。

在自己处在当局者迷或者一时转不过弯来的时候,在别人给你做利害分析的时候,你就要从别人的话中掌握利害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自己重点要做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够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春秋时期,各诸侯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纷纷掀起战争,抢占地盘。有一个虞国,本来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但是因为不断地扩展自己的土地,到春秋末期,它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大国。而和它相邻的晋国在当时也是比较强大的。和虞国相邻的还有一个虢国,是一个很小的国家。

晋国为了自己能够更强大,就想不断地扩展自己的国土。但虢国和虞国控制着晋国南下中原称霸的通道,因此成为晋国首先兼并的对象。

但是晋国分析,如果自己要一次性打败这两个国家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它就决定用各个击破的方法。因为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晋国就告诉虞国自己想要从虞国借道去消灭虢国。借道的报酬就是赠送大量名贵的美玉和宝马。虞国的国君看见晋国出手这样大方,不但决定将道路借给晋国,而且还决定派兵增援晋国。

这个时候,虞国有名的贤臣宫之奇劝谏国君说:“我们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就像嘴唇和牙齿的关系一样,如果您今天把道路借给晋国,让他们灭掉了虢国的话,那么很快我们也会被灭掉。您想想看,嘴唇都不在了,牙齿怎么能够存在呢?”

宫之奇向虞国的国君分析了三个国家的利弊关系,虞国和虢国都没有晋国强大,如果把自己的道路借给晋国的话,看着他们把虢国消灭,对自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只有虞国和虢国团结起来,才能让强大的晋国不敢对自己虎视眈眈。

宫之奇的这番话已经把利害关系说得相当透彻了。然而虞国的国君却不清楚这些利害关系,他没有把握好,是晋国给自己的这些眼前的利益重要,还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利益重要;是让道给晋国对自己有利,还是不让晋国消灭虢国对自己有利。这些问题,宫之奇在劝谏的话语中都表达得非常清楚,但是由于虞国的国君没明白这些利害关系,所以自然就将宫之奇的话当作耳边风,还是将道路借给了晋国。

晋国顺利地将虢国消灭了,但是,在消灭虢国班师回国的途中,又顺道把虞国也消灭了。

有的时候,因为听者是领导的身份,所以很容易固执己见。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很好地听取下属分析的利害关系,很可能就会铸成大错。相反,善于听下属的意见,并且能很快地听出这些意见的重点在哪里,对这些重点做出有利的判断,自然就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做到遇事不迷、利弊分明,看似容易,其实并不容易。这不但要求听话人时刻保持一颗警惕的心,而且也要求听话人经过长期的训练后有足够的见识和准确的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