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话是水平说话是艺术
6097000000113

第113章 说话不怕驳面子

“厚脸皮”绝不是不要脸,所以不管“泡”也好,还是“厚”也好,都要有度,度是办事成功的标尺。

既然是求人,不可能你说什么人家听什么,难免有驳你面子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一点厚脸皮。

有这么一位朋友,去找别人办事,拿出烟来递给对方,对方拒绝了,他便一下子失去了托他办事的信心。这样不行,这样的心态什么事也办不成。俗话说,“张口三分利,不给也够本”,见困难就退是求人办事的大忌。有道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想当乞丐又不想张口,有几个这样的“大头”,愿意主动地把好处让给你?要是真有那样的事倒要好好地研究一下他的动机了。所以我们说,要想求人应该有张厚脸皮。如上例所说,对方不要你的烟,可能是因为怕你找他去办事,所以才拒绝的。但话说回来,你应该这样想才对,对方不要你的烟,并不等于你不能找他去办事,尽管他用这种办法给你求他的念头降了温,但俗话说,“让到是礼”,你同他一直是处在同一个高度上讲话。虽说求人三分短,但刘备尚能三顾茅庐,你比刘备如何?更何况不图二分利,不起大五更。如果你决定求人,对方一时不能合作,你不妨一而再,再而三,反复申请,反复渲染,反复强调,那么就一定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

宋朝赵普曾做过太祖、太宗两朝皇帝的宰相,他是个性格坚韧的人。在辅佐朝政时自己认定的事情,就是与皇帝意见相悖,也敢于反复地坚持。

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位官吏,太祖没有允诺。赵普没有灰心,第二天临朝又向太祖提出这项人事任命事项,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是没有答应。

赵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

连续三天接连三次反复地提,同僚也都吃惊,赵普何以脸皮这般厚。太祖这次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了地上。

但赵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无言地将那些撕碎的纸片一一拾起,回家后再仔细粘好。第四天上朝,他话也不说,将粘好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不动。

太祖为其所感动,长叹一声,只好准奏。

赵普还有类似的故事。

某位官吏按政绩已该晋职,身为宰相的赵普上奏提出,但因太祖平常就不喜欢这个人,所以对赵普的奏折又不予理睬。

但赵普出于公心,不计皇上的好恶,前番那种韧性的表现又重复起来。

太祖又问:“若我不同意,这次你会怎样?”

赵普面不改色:“有过必罚,有功必赏,这是一条古训,不能改变的原则,皇帝不该以自己的好恶而无视这个原则。”

也就是说,你虽贵为天子,也不能用个人感情处理刑罚褒赏的问题。这话显然冲撞了宋太祖,太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赵普死跟在后面,到后宫皇帝入寝的门外站着,垂首低头,良久不动,下决心皇帝不出来他就不走了。据说太祖很为感动,便勉强同意了。

另外,平常说话办事中还有一种较好的办法,叫“泡蘑菇”,也属这个范畴。就是不管对方答应不答应,采取不软不硬的蘑菇战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不怕对方不高兴,在保证对方不发怒的前提下,让对方在无可奈何中答应你的要求。但使用这种方法要适度,就是说,想“泡蘑菇”,不仅要能“泡”,还要会“泡”。换言之,“泡”,不是消极地耗时间,也不是硬和人家耍无赖,而是要善于采取积极的行动影响对方,感化对方,促进事态向好的方向转化。

某市保险公司张科长到一个乡开展保险业务,因群众对保险工作性质不了解,怕吃亏,不愿参加,其中村长最为固执。张科长决心攻下这个堡垒,他天天跑几十里去向他们宣传、动员,村长怕见他,就躲着走。一次听说村长到几十里外的邻县亲戚家帮助盖房,他骑车追了去,车子一放,袖子一挽就干活。干完活还和村长磨。

为了找一个长谈的时机,张科长干脆天不亮就起床,冒雨赶到村里,在村长家门外一站就是两个钟头。村长起床开门愣住了,见张科长淋得像水鸡,便一把将他拉进屋里说:“张科长,你就别‘泡’了,我们参加还不成吗?你这种精神头,就是‘上帝’也得举手投降!”

村长这个堡垒一攻破,这个村参加保险工作的局面就打开了。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双方认识距离有多大,只要你善于用行动证明你的诚意,就会促使对方去思索,进而理解你的苦心,从固执的框子里跳出来,那时你就将“泡”出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