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化背景的差异,同一种手势可能有不同的含意,甚至有相反的含意。正确的手势和身体语言,可以很好地提升自己的品位。而错误的动作,则不但起不到这种作用,而且是非礼的,会引起误解,甚至发生冲突。
当一个年轻的美国商人在巴西成功地完成了一项谈判之后,高兴地使用了OK手势时,在座的巴西人顿时哑然,人们冷冷地看着这个美国商人。美国商人的助手显得异常尴尬,赶忙把这位商人拉到会议厅外,告诉他说在拉丁美洲这种手势的意思是“搞那种关系”,就像美国人光伸出中指的含义一样,这位年轻的美国商人立刻向巴西人道了歉。他们在买卖上达成的协议差一点因此而告吹。
到一个陌生的国度,由于语言不通,自然而然地要用手比划,用眼神和动作表示自己的意思。在这种时候必须注意,否则就会像刚才提到的美国商人一样,由于手势不当而处于非常难堪的境地。
跷起大拇指的手势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意思,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搭车旅游者常用它作为搭车手势,这是一种善意的信号。如果将大拇指急剧向上跷起,它就变成了另一种意思,即侮辱人的信号,如在希腊,急剧地跷起拇指意思是让对方“滚蛋”!
在中国,跷起大拇指是个积极的信号,通常是指高度的称赞,表示“顶好”。然而,如果一个中国人按着本国习惯使用这一手势去夸奖一个希腊人的话,那就会闹出笑话或产生不愉快的结局。
“向上伸小指”这一手势在中国表示“小”、“微不足道”、“最差”、“最末名”、“倒数第一”,并且引申而来表示“轻蔑”;在日本则表示“女人”、“女孩”、“恋人”;在韩国表示“妻”、“妾”、“女朋友”;在菲律宾表示“小个子”、“年少者”、“无足轻重之人”;在美国表示“懦弱的男人”或“打赌”;尼日利亚人伸出小手指,含“打赌”之意;在泰国和沙特阿拉伯,向对方伸出小手指,表示彼此是“朋友”,或者愿意“交朋友”;在缅甸和印度,这一手势表示“想去厕所”。
同样,手指语的运用也有一些原则。首先,要看语境。在特定的场合要使用特定的手指语,不然会闹出笑话;其次,不要滥用手指语。在与别人交谈的过程中,做出不友好的手势,会发生意料不到的后果;最后,要注意手指使用的频率、摆动幅度。如果频率过多,幅度过大,轻则给人缺乏修养没有品位的印象,重则会给人张牙舞爪的感觉。小心眼神毁了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最容易被他人看穿的就是流露出的眼神,在心理学中讲的心灵透视,就是常常从眼神里探究出一个人的心性、成就高低等。如果一个人的眼睛长得细长,黑白分明,看上去很深邃,有光彩,即所谓“黑光如漆,照晖明朗,瞳子端定,光彩射人”,则反映出这个人比较聪明,有智慧,因为眼睛透出了一股灵气。反之,如果一个人两眼浅短,眼神浑浊呆滞样,表明其人无才华,反应比较愚钝。眼球转动较快的人,反应较快,反之则相反。眼睛最忌“四露”,即露光、露神、露威、露煞。所以,眼神是透视人的品格和个性以及聪明才智等特性时须特别注意的部分。例如,从大商家或高层政治人物的眼神中,可以看到自信、肯定及权威,他们的眼神与普通人的眼神一定有所差异。
孟子曾有过对眼睛的论述,他说:“胸中正则眸子明焉,胸中不正则眸子暗焉。眸子不能掩其恶也,善恶在目中偏。善者正视,眼清、睛定;恶则斜视、不定、神浊。”因此,古人把眼睛称为“监察官”。
面部表情语言以眼睛最为重要,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认为,人的眼神变化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有的心理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表达包括70%的体态语言表达。具体地说,眼神的作用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眼神能塑造自我形象,能给人以鲜明的“第一印象”。眼能传神,能表现人的心理内容的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二,眼神“会说话”,能传达细微、复杂、强烈的思想感情。人们从眼睛里就可以认识到内在的心灵。眼神语所传达的极为细微、深邃的思想感情,有时候连有丰富表现力的有声语言也无法胜任,无法替代。
第三,自然流露的眼神,能反映人物的境遇、性格和深层心理。眼神的运用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无意识的眼神,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从这一点来看,也是目如其人。
综上所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为了不让眼神破坏我们的品位,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斜视对方,那是一种轻蔑与无礼的表现。
不要目不转睛地聚焦于对方脸上某个部位,那会使对方感到有一种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异性。
不要显得目光呆滞,那会使人感到你神情木讷,漫不经心。
不要眯着眼看人,那会使人引起性的联想,特别是对于来自西方的异性。
不要总是与对方的目光对峙,那意味着相互间的激烈交锋与对抗。
发挥交往中目光的效能,可以使我们常常在不说一句话、不打一个手势中俘获人们的注意,建立双方友好的交往关系。所以,千万不要忘了眼睛与目光在社交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