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巴菲特阴谋
6089000000004

第4章 奇闻逸事

然而,罗斯福新政触动了大资本集团的利益根基,遭到社会上层的强烈反对。

大资本集团代表马萨诸塞州参议员罗伯特·卢斯在国会中大喊:“这是社会主义那一套。

”缅因州参议员卡罗尔·比第则大声疾呼:“上帝救救美国人民吧!”那些所谓的大企业家与成功人士也大肆宣传:“谁去领救济金,谁就是懒汉和毫无社会价值的东西。

”还有人攻击罗斯福是带领“美国正在走社会主义道路。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USA再加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

USA变成USSA……”报业大王赫斯特说“新政(NewDeal)”就是“苛政(RawDeal)”;不是榨取富人而是榨取成功者。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约翰·亘士说他所听到的关于“新政”的最好定义是“那是一些没有骨气的自由派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资本家而去拯救资本主义的一种企图”。

霍华德还是当时共和党领袖塔夫脱的得力干将,塔夫脱是美国第27任总统之子。

1947年,在霍华德的帮助下,塔夫脱倡导的《塔夫脱—哈特利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

该法案规定,如果工会通过一场罢工来声援另一场罢工,此行为非法,在劳资纠纷危害国家利益时,总统有权使用此法案终止罢工80天。

霍华德众议员出身什么社会阶层,代表的又是谁的利益,这不是一清二楚吗?无论媒体怎么鼓吹,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巴菲特传记《滚雪球》中记载,有一天霍华德全家回到老家奥巴马看棒球比赛,那些工人出身的选民对霍华德极其不满。

在比赛间隙介绍到场的名人时,霍华德起身致意,所有在场的人都嘘声一片以示鄙视。

1952年,霍华德因反对支持艾森豪威尔的政策而与共和党决裂,最终落选众议员。

不明真相的人以为霍华德是一个正直的、有原则的好人。

那我们看看,艾森豪威尔的主张又是什么呢?尽管,艾森豪威尔所执行的政策是代表美国富人利益的共和党保守主义政策,他的内阁成员几乎都代表大资本利益,如财政部长汉弗莱是克利夫兰地产公司及汉纳钢铁制造公司的总经理,国防部长威尔逊是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邮政部长萨默菲尔德是大汽车批发商,商业部长威克斯是波士顿的工业家。

但他强调要维持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甚至试图将社会福利的立法程度稳步扩大加深。

这使希望取消“新政”立法的富人阶层大人太犹是来原特菲巴童报二第为失望,而巴菲特之父霍华德就是这个阶层中的一员。

1943年,就在父亲当选众议员之后,13岁的巴菲特因为送报而有章1000多美元的收入,从实际购买力来看,1943年的1美元大约为1960年的3美元,因此约合现在的10万多美元,60多万元人民币。

当时,巴菲特甚至开始自己报个人所得税。

要知道美国1943年的人均GDP仅为1452025美元,一个报童的收入能够跻身中产阶级之流,实在令人感到惊讶与怀疑。

在巴菲特传记《巴菲特: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中,把少年巴菲特描写成“每天早晚送两次《华盛顿邮报》,一天只工作2小时左右,一个月就能赚175美元”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只有小报记者与没有常识的御用写手才能吹嘘得出来。

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月收入达到300美元以上,就属于富人阶层,可以雇用家庭仆人了。

到了1945年,巴菲特用1200美元买下了他父亲在内布拉斯加州西北边40英亩尚未开发的农场。

这不禁让人想起历朝历代皇帝降生时牵强附会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奇闻逸事。

可是,如果卖一两年的报纸就可以买下243亩农场的话,那么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书报亭大爷大妈都应该成为大地主才对。

因此,毫无疑问,巴菲特少年时代的收入必定得到了他父亲的有力扶持。

1945年,巴菲特就读位于华盛顿特区的伍德罗·韦尔森中学(WoodrowWilsonHighSchool)。

一谈到美国名校,我们的脑海中想起的经常是麻省理工、哈佛或耶鲁,其实美国的中学一样也有名牌学校。

伍德罗·韦尔森中学在美国的地位就好比我们的北京四中,能进去读的学生都出自社会名流家庭。

在这所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学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政府官员、驻外使节来讲课,2009年6月,奥巴马总统夫人也亲自来该校参观。

巴菲特姐姐多丽丝在该校就读期间曾被列入社交名媛新秀前十名,受邀参加过法国大使馆专门为杜鲁门总统女儿举办的生日晚会。

即便就读这样好的名校,巴菲特还是和同学唐·丹利经常偷偷跑到著名的西尔斯百货公司偷盗商品以寻求刺激。

据后来成为劣迹斑斑的孟山都公司首席科学家和董事的唐·丹利回忆:巴菲特和两个同学驾驶着唐·丹利父亲的别克轿车前往巴尔的摩。

在巴尔的摩南郊一个废品旧货站,他们凑了350美元买来1928年产的不忍目睹的劳斯莱斯报废车。

当返回华盛顿时,唐·丹利驾驶那辆劳斯莱斯破车,巴菲特坐在边上,另一个同学则驾驶着别克轿车尾随其后。

由于劳斯莱斯破车没有汽车牌照,当抵达华盛顿时被警察拦住。

这时,巴菲特拿出了一本官衔证对警察说他的父亲是国会议员,警察竟然就把他们放行了。

由此看来,巴菲特当时并非只是一个懂得赚钱的木头木脑的天才少年,反而是一个很懂得利用权势的纨绔世家少年。

1947年,世家子弟巴菲特高中毕业。

他在父亲权势的庇护下,把赚钱看得太容易了,只想一心赚钱不想继续读大学。

他居然还认为,自己已经赚了足够多的钱来生活,读大学只会拖后腿。

当然,老谋深算的霍华德知道,受到良好的教育对于进入上流社会的重要性,当时的美国高等教育仍然是培养社会精英的教育模式。

同时,在大学中也可以结交将来用得着的上流社会家庭出身的同学。

美国高中生不用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只要高中水平考试合格,又付得起学费,就可以申请学校。

在父亲的运作下,巴菲特顺利进入全美最顶尖的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学习财务和商业管理,还担任了学校共和党人俱乐部主席。

两年后巴菲特转学到了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于1950年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

美国大学宿舍和中国一样,也是校方分配。

在巴菲特刚进入宾州大学时,霍华德手伸得够长,居然可以动用关系将老家奥马哈朋友的儿子恰克·皮特森安排到巴菲特的宿舍当他的室友。

据那些巴菲特传记记载,巴菲特在校读书期间,耗费大量时间去玩桥牌,热衷于参加各种校园舞会,还在《林肯日报》做过地区发行经理,并曾到百货商店上过班,但在校内成绩仍然可以获得A等。

2010年,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在美国大学本科综合排名为第96位,商科排名为第57位。

如果巴菲特在沃顿商学院门门成绩都可以获得A等,为何要从全人太犹是来原特菲巴童报二第美最好的商学院转学到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呢?巴菲特本人的解释是,转学是为了节省学费。

但这实在难以自圆其说。

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巴章菲特在沃顿商学院混不下去了,只好动用父亲的关系转学回到老家。

巴菲特毕业后,去了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碰到了被捧为良师的投资天才格雷厄姆与所谓的价值投资。

但在《巴菲特: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和《滚雪球》中记载着一段自相矛盾的经历。

1950年秋季巴菲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得到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教授证券分析课程22年来唯一给过的“A+”,据说,格雷厄姆还相信巴菲特将来会成为伟大的金融学家。

但奇怪的是,当巴菲特硕士毕业后向格雷厄姆毛遂自荐愿意不要薪水到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时,格雷厄姆却拒绝了巴菲特,直到几年之后才聘用了他。

如果巴菲特真的是格雷厄姆所欣赏的得意门生,格雷厄姆又有什么理由拒绝不要他一分钱的摇钱树呢?根据巴菲特传记的记载,这个“A+”的成绩没有任何记录可查,只是哥伦比亚大学当时的一位财务学教授在巴菲特成名之后对公众宣传的。

也许,格雷厄姆与他的价值投资知识被当作了巴菲特成名后的一个掩人耳目的幌子吧!为什么要对巴菲特的出身欲盖弥彰要了解巴菲特的出身与发达,让我们先从诸葛亮讲起。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扯得也太远了吧,巴菲特和诸葛亮有啥关系?且让我们徐徐道来。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给出自己的自画像:“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意思是说诸葛亮他就是一介平民,靠种田为生,不想出人头地。

但事实并非如此。

翻开诸葛亮家族史,他的先祖诸葛丰是西汉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是什么官?司隶校尉有权监察京师及其周边地区的文武百官,有权劾奏公卿贵戚,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兼监察部部长。

他的父亲诸葛珪是泰山郡丞,相当于现在一个大城市的副人太犹是来原特菲巴童报二第市长兼市委副书记。

他的叔叔诸葛玄是豫章太守,相当于现在一个大城市的市长兼市委书记。

他的岳父黄承彦是地方豪族。

他的岳母是刘表妻子的章姐姐,刘表是荆州牧,统辖着几省的土地。

他的兄弟诸葛瑾是豫州牧。

诸葛亮父母早死,一直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诸葛玄做豫章太守时,诸葛亮随之到了荆州。

当时荆州的地方豪强是庞、习、黄、蒯、蔡五大家族。

庞家以庞德公为首,蒯家是蒯良,黄家是黄承彦,习家是习祯,蔡家是蔡讽。

诸葛亮大姐嫁给了蒯良之子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为妻。

《三国演义》中被曹操误斩的蔡瑁的亲姐妹,一个嫁给了诸葛亮的岳父,另一个则嫁给了刘表。

三国诸侯之间打来打去,其实原来都是一家人。

逐鹿天下只是门阀豪族内部的纷争而已。

然而,在汉代门阀豪族看来,他们之所以可以统治平民,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丰富,具有远见卓识,能规划天下大事,才能远胜过平民。

于是,我们所见到的士族出身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却看不到诸葛亮背后那个复杂的家族关系网。

这与巴菲特难道不是一样吗?公众心目中的巴菲特是“股神”,是天才,是自由市场中的英雄,我们却很难看到巴菲特背后那个错综复杂的政府与商界的关系网。

巴菲特的父亲是美国国会议员,我们再来看看国会议员在美国是个什么情况。

最近很多人鼓吹美国制宪会议中的建国国父们如何伟大,如何具有民主思想与长远目光。

是的,当年华盛顿领导的美国大陆军打败英国贵族之后,确实以彻底消灭旧欧洲等级社会为目标。

但历史并未这样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