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巴菲特阴谋
6089000000025

第25章 金融资本

美国耕地面积为19745万公顷,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13.15%,排世界耕地面积的首位。

而中国的耕地面积为12414万公顷,仅位居第四。

与中国无休止地对耕地的掠夺性使用不同的是,美国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耕地不种庄稼,荒废一年,这就是休耕地。

把一定比例的耕地进行休耕,是美国政府或农场组织强制推广的措施。

美国休耕政策已经执行了20多年,目前美国有3470万英亩耕地进入了休耕项目。

即便如此,美国农业出口量也是大得惊人。

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量占全球20%,排名第一;谷物出口占全球40%,排名第一;玉米出口占全球70%,排名第一;大豆出口占全球67%,排名第一;棉花出口占全球26%,排名第一;小麦出口占全球37%,排名第一;肉类出口占全球7.4%,排名第一。

而我国因基础设施建设破坏了大量的良田、森林与湿地,粮食产量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为了短期的经济收益而进行涸泽而渔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当代农业生产要投入大量的能源,再加上未来能源顶峰的到来,可以想见,其结果必然是将来在粮食与能源上受制于美国,在军事与政治上依附于美国。

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的:“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民;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美国人的战略构思确实是技高一筹。

郎咸平在《新帝国主义在中国》一书序言中说:“新帝国主义,其帝国主义的本性并没有变。

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国家之间配合得更加娴熟和默契。

它们利用资本和军事实力,创建所谓的游戏规则,设置圈套,套牢弱势国家和民族。

新帝国主义不仅仅是要自然资源,而且是要牢牢控制从农业到工业到各种可能牟利的产业,最终实现从思想上控制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产业上让你完全依附宗主国。

”如果我们认识不到巴菲特是新帝国主义阴谋控制殖民中国的马前卒的本质,如果我们不能揭穿巴菲特及其背后美国金融资本统治集团的阴谋,如果我们不能在大战略上与他们斗智斗勇而着了巴菲特的道,那么将来我们只能成为美帝国主义的附庸卫星国,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生生世世过卖身为奴的生活。

朋友们,请赶快觉醒吧!美国石油战略与巴菲特对中石油的投机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巴菲特投机中石油港股的整个过程:2000年4月,中石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以每股1.28元港币的低价在香港发行,发行对象是外国投资者。

2001年,巴菲特首次购买中石油H股(港股)。

2003年4月1日,巴菲特持有11.09亿股中石油股份,持股达到6.31%。

2003年4月9日,巴菲特以每股1.66元港币的价格买进8049万股。

2003年4月11日,巴菲特以每股1.657元港币的价格买进8537.2万股。

2003年4月15日,巴菲特以每股1.66元港币的价格买进3141万股。

2003年4月17日,巴菲特以每股1.66元港币的价格买进8049万股。

2003年4月22日,巴菲特以每股1.668元港币的价格买进1.62082亿股。

2003年4月23日,巴菲特以每股1.67元港币的价格买进1.0524亿股。

2003年4月24日,巴菲特以每股1.61元港币的价格买进2.165亿股,持股比例达到流通股的13.35%,总持股量为23.47761亿股,成为中石油第二大股东,仅次于实际控制人中国中央政府。

2007年9月27日,巴菲特以每股13.89元港币减持中石油2.34亿股,持股量降至9.14亿股,持股比例降为4.33%。

2007年9月30日,巴菲特持有中石油股票减少为6.529亿股,约占中国石油总股本的3.1%。

2007年10月19日,巴菲特表示,已将23亿股中石油股票全数出售。

从2001年买进以来到2007年全数抛出,巴菲特共赚取277亿元港币的利润。

2007年10月22日,巴菲特还非常俏皮地公开致信于中石油集团蒋洁敏总经理,内容如下:尊敬的蒋先生,您好:十分感谢您。

从各方面而言,我们非常满意对中国石油的投资。

在我们持有贵公司股份期间,贵公司能够以较低的代价发现石油,其工作优于绝大多数国际大石油公司。

贵公司还很公平地处理好了股东关系,公司的股息政策做到了与几年前所承诺的一致。

在我当初买入中国石油时,我感到石油价格有望上涨,并认为这对石油行业的所有参与者都有利。

但是油价上升至目前水平,使我对油价继续上涨的期望不再那么大。

因此,我们在石油行业的持股量已所剩无几。

如果中国石油股价有所回顺,那么中国石油将是我们重新购入的首选股票。

再次感谢贵公司为股东所做的一切,我们很欣赏你们的工作。

您忠诚的沃伦·巴菲特巴郡公司主席22007年10月22日巴菲特从持股中石油开局到完美收官的整个过程,众多媒体纷纷鼓噪“股神”巴菲特又完成了一次完美的价值投资。

那事实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先从当年的苏联说起。

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在西伯利亚的冻土地带发现了巨大的石油资源储量并进行了开采,冻土上开采石油成本很高,苏联石油的开采成本在每桶20美元左右。

中东石油的开采成本仅在每桶5~7美元。

前俄罗斯总理盖达尔曾指出:“苏联经济的崩溃和苏联的崩溃是由世界油价的下跌,以及对开发西伯利亚油气田的战略错误所引发的。

”上世纪80年代,美国除采用星球大战的骗术外,还采用了对苏联的经济战。

当时,沙特阿拉伯的产量占欧佩克总量的40%,控制了沙特就控制了油价。

1985年,美国和沙特达成协议,提高石油产量,将世界油价长期压低在每桶10~15美元,损害苏联石油工业的出口收益以耗尽其外汇来源。

没有了石油的巨大收益,加上阿富汗战争对国家财政的消耗,苏联经济难以维持最终走向解体。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从1992年开始实行自由主义的社会经济改革。

俄罗斯经济1992~1996年连续5年负增长。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同时,世界石油价格却暴跌,从1997年每桶19.54美元,跌到1998年13.73美元,让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

1992~2002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50%以上,俄罗斯工业体系土崩瓦解,支离破碎。

一些现代化航空航天企业改行生产简单民用品,如炒锅或是园艺工具。

20世纪30~50年代工业化的成果化为乌有。

俄罗斯工厂中的机器、设备基本上没有更新,越来越陈旧,工厂、矿井、机器设备、交通运输、建筑物,整个基础设施近20年没有改造,没有修理。

精密机器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电子、核工业等现代高科技行业都处于停滞状态,投资严重不足。

科技人员老化非常严重,大部分工程师接近退休年龄。

科技人员数量从原来250万下降到80万,大量高级专家移民到美国、西欧和中国,即便是留在俄罗斯国内的成千成万的高级人才为了养家糊口也不得不被迫转行搞商业。

俄罗斯已经从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退化成了依靠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出口的国家,原材料出口收入占据俄外贸总收入的2/3。

根据世界银行估算,仅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就占据了俄罗斯GDP的1/4,但是雇用的劳动力却不到俄国劳动力人口的1%。

俄罗斯已成为美国、西欧和日本的原料供应国和附庸国。

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也急剧恶化。

2000年时,俄罗斯无家可归者总人数在300万左右,正式登记的精神病患者人数300万,流浪儿童数量达到了200万~400万,妓女数量也超过了300万。

最为严重的是,从1992年起俄罗斯人口逐渐萎缩,每年要减少80万人。

男性平均寿命也就58岁,婴儿死亡率也高达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美苏冷战终于以俄罗斯的惨败画上句号,俄罗斯民族也算是被美国人整残了,对美国人不再具有直接的严重威胁了!杀敌一千,自伤八百。

虽然打败了苏联人,但美国人自己也是伤痕累累,经济上千疮百孔,依靠对外借债过活,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欠债还钱,杀人偿命,这是中国人的道理。

但对美国来说,由于美元是世界贸易的结算货币,美国人可以通过美元的贬值让中国、日本等债权国美元储备的实际价值不断缩水,美国人是有意赖账。

于是,我们看到从2002年开始美元便持续贬值。

由于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计价单位是美元,所以伴随着美元贬值而来的便是石油价格的疯狂上涨。

2002~2008年,国际油价从20美元/桶的水平如坐上火箭般蹿升至2008年7月的147美元/桶的高位,涨幅超过6倍。

我们可以说,2002~2008年的石油价格暴涨是美国人的一种战略安排。

同时,中国石油消费量在2001年就超过了2亿吨,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2004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原油进口大国,对进口原油的依存度达到42%。

而巴菲特恰好在石油价格暴涨之前一年的2001年购入中石油股票。

无论是用善于价值投资或用善于投机来解释,都让我们无法相信巴菲特与美国石油战略毫无关系。

让我们再回到1999年4月8日。

这一天,我国国家领导人与克林顿总统在白宫进行了会谈。

双方在能源和环境问题上达成的共识正逐步得到落实,双方在上述领域的互利合作正在取得新的进展。

双方即将在环保和能源领域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

双方表示愿意继续共同努力,推动中美在能源和环保领域的互利合作取得更大的成果,即允诺美国高盛集团对中国石油、石化产业进行内部整顿与重组。

随后,1999年11月5日,在高盛的“帮助”下,重组中油集团和中国石化总公司,以长江为分界线,分别建立了长江以北的中石油和长江以南的中石化两个特大型企业集团。

中石油在国家工商总局登记注册,以4000多亿元人民币的缩水资产在海外上市。

高盛在中石油的首次公开招股交易中担任主承销商。

2000年4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交易。

我们知道,巴菲特持有高盛几十亿美元的股份,高盛的总裁保尔森又荣升美国财政部长,巴菲特敢于在大家都不看好中石油的情况下大胆入股中石油,这当中难道没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内幕吗?就像前文所分析的,国际石油价格并非什么自由市场的供需决定,而是美国资本与权力的操纵,那么巴菲特之所以看好中石油股票,我们可以大胆判断,这完全是因为他掌握了甚至参与了美国精英集团对石油价格的操纵过程。

2005年中石油盈利1334亿元人民币,2006年狂赚1422亿元人民币,从2000年上市以来每年分红两次,现金分红率达到45%以上,至2007年已经累计分红达到305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奉献了269块钱。

中石油集团石油经济和信息研究中心某高级研究员声称,中石油这样的优秀公司,将不惜一切代价努力创造价值,确保海外投资者的利益。

美国《商业周刊》“赞许”中石油正成长为一个“现代盈利机器”。

巴菲特这样的顺风打仗岂能不数钱数得手抽筋。

对于美国人来说,抬高油价有利必有弊。

俄罗斯因为油价大涨而逐渐恢复元气。

2006年8月,俄罗斯提前偿还巴黎俱乐部(成立于1956年的国际性非正式组织,现由全球最富裕的19个国家组成,专门为负债国和债权国提供债务安排)230多亿美元的外债,所欠外债总额减少了2/3,低于GDP的5%。

2006年,俄罗斯黄金储备达3000多亿美元。

2006年,全球三大国际评级公司大大提高了俄罗斯的信用等级,直接跳跃8个等级,从最低的金融危机级提升到投资级。

2000~2008年,俄罗斯平均年增长率高达6%,俄罗斯总产出水平已恢复到苏联时期的70%。

俄罗斯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和大国情结。

19世纪俄国著名思想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曾说过:“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

这是俄罗斯人对自己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