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巴菲特阴谋
6089000000014

第14章 无独有偶

巴菲特拉拢布鲁姆金的儿子和女婿们,一改布鲁姆金的严厉风格,昵称他们为“小男孩”,在背后支持他们的独立经营,有意排斥布鲁姆金独专大权。

1989年,布鲁姆金一气之下,和家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并且最终愤然辞职,另立山头,她在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城的街对面,开了一家新店,并打出醒目的广告语:“他们的价格是104美元,而我的价格是80美元。

”她愤然声称,巴菲特不是她的朋友,开新店是为了报复巴菲特。

事实证明布鲁姆金的经营能力要强于她的子孙们,新店逐渐将老店的顾客抢去。

毕竟布鲁姆金已经是90多岁的老人了,在巴菲特的威逼利诱之下,她还是于1992年将新店卖给了伯克希尔公司,还和巴菲特签署了一项同业非竞争协定,保证不再开新的家具店了。

为了安抚布鲁姆金,巴菲特通过他的关系在1993年让纽约大学授予她“荣誉商学博士”称号,曾获此殊荣的还有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和花旗银行总裁斯·克里斯顿。

布鲁姆金的管理方式粗暴无礼,她曾威胁员工要把硫酸泼到他们的眼睛里,如果她看到有销售人员没有接待顾客,就会冲上前去用小车撞他,这样的管理者也可以获得“荣誉博士”,实在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巴菲特虽然在很多场合很多次对布鲁姆金恭维不已,但他知道布鲁姆金年岁已大,最终他还是可以控制家具城。

布鲁姆金于1998年8月9日去世,巴菲特终于可以大权独揽了。

后来,在巴菲特的运营下,内布拉斯加家具城开了一家号称“全球最伟大的家具店”,占地面积达9500平方米,经营5万多种商品。

随后,在内布拉斯加家具城的基础上,巴菲特逐渐扩张了他的家具王国。

1995年5月,巴菲特以伯克希尔股票作价1.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二十大家庭用具公司——威利家具公司。

1997年6月。

巴菲特再次以伯克希尔股票作价收购美国第三十二大家庭用具公司——星牌家具公司。

1999年10月,巴菲特收购乔丹家具公司。

2000年1月,巴菲特以4.67亿美元收购科尔特家具租赁公司。

2000年,家具商城花费2400万美元进行扩建。

内布拉斯加家具城已成为北美最大的家居用品、电子器件和地板材料的零售店。

2003年,内布拉斯加家具城在堪萨斯州堪萨斯城投资1.25亿美元建造了一个占地6.6万平方米,商品数量达16万种的购物中心。

但是,布鲁姆金老人大概不会想到,布鲁姆金家族已完全丧失对内布拉斯加家具城的控制权,它已经成为巴菲特掌控的伯克希尔公司旗下家具业的领头羊。

所罗门兄弟公司丑闻2003年,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对衍生品口诛笔伐:“衍生品创造了一个连锁反应的风险,这种风险和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将其很多业务转给其他公司的风险类似……大量的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已经集中到了相对少的衍生品交易者手中,这些公司相互之间进行了大量的交易。

其中一家发生问题可以很快影响到另一家……在我们看来,衍生品是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

”回到20多年前,我们就会发现巴菲特的口是心非。

衍生品的始作俑者是犹太人掌控的所罗门兄弟公司(SalomonBrothers)。

所罗门公司成立于1910年,在19世纪80年代是美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投资银行,被业内称为“华尔街之王”。

曾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臭名昭著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创办人约翰·麦瑞威瑟(JohnMeriwether)当时任职于所罗门公司套利投资部门,他领导的团队首次应用金融工程开发出金融衍生品来套利。

麦瑞威瑟认为,市场上同质产品的价格最终将会趋同,但由于市场价格会存在波动,同质金融产品暂时可能会出现价格背离,这时只要在价格高估的产品上做空,在价格低估的产品上做多,最终总会获得套利利润。

做空是一种金融操作方法,比如说当你预计一只股票未来会跌,就在价位高时卖出你拥有的股票,买入看跌的期货合约,再到股价跌到一定程度时买进,以现价还给卖方,这样差价就是你的利润。

做空是股票、期货等市场的一种操作模式。

做多则是反向操作。

无独有偶。

引发次贷危机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也为所罗门公司首创。

所谓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就是以房地产抵押贷款为担保,发行可在金融市场上买卖的证券,包括抵押贷款券以及由抵押贷款支付和担保的各种证券。

1977年,所罗门兄弟公司和美洲银行合作首次发行由住宅抵押贷款作支撑的证券,赚取了亿计美元的收入。

为了应对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滞胀,美联储将利率提高到15%,通货膨胀被压制下去后,利率又突然降低。

这导致信贷扩张,“垃圾债券之父”迈克尔·米尔肯采用杠杆收购方式即小公司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的高负债方式收购大公司。

整个华尔街的并购潮开始了。

巴菲特当时公开严厉抨击垃圾债券,但他自己也用垃圾债券和杠杆收购方式来运作伯克希尔公司。

如他曾在1989~1990年两年间,购买了纳比斯柯公司4.4亿美元的垃圾债券。

1987年,所罗门公司遭到了这种恶意收购的威胁。

当时的公司董事长犹太人约翰·古特弗罗因德(JohnGutfreund)求助于巴菲特,因为他在1976年曾应巴菲特之邀帮助过政府雇员保险公司。

这一年对巴菲特来说也是关键性的一年,他此时以21亿美元的身家跻身美国顶级富豪阶层,成为全美第九大富豪。

当然,只要有钱赚,巴菲特才不在乎什么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呢。

他又耍起落井下石的拿手好戏,给所罗门公司开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以7亿美元买下股息9%,并有权在接下来的9年内任何时期以每股38美元(低于当时所罗门公司市价)的价格转换为普通股的优先股。

如果股价下跌,他也有权将证券卖回给所罗门兄弟公司。

只要所罗门公司不倒闭,巴菲特就稳赚不赔。

不仅如此,按理讲,持有优先股对公司经营不具有发言权,但巴菲特和他的搭档芒格还是能够加入所罗门公司董事会并担任了薪酬委员会委员,掌有实权。

古特弗罗因德答应了他的所有条件,此举遭到所罗门大部分员工的强烈抗议。

而贪婪的巴菲特却称名声不佳的古特弗罗因德“是个非常优秀、正直、值得尊重的人”。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巴菲特和古特弗罗因德在公众的眼中不仅是合作伙伴,还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巴菲特掌控下的所罗门公司做了美国战略性金融狙击日本的急先锋。

1985年,日本在美国的压迫下被迫签订了广场协议后,日币开始升值。

1987年,全球股市大跌,但日本股市、楼市却逆市飞扬。

1989年,所罗门公司和摩根斯坦利打先锋去日本推销日经指数认沽权证。

当时在日本,没人认为股市指数会下跌。

日本保险公司出售日经指数认沽权证卖给很多华尔街的投资银行。

只要日经指数下跌,美国人就赚钱,反之日本人则赚钱。

1990年2月,所罗门公司安排了日经指数认沽权证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华尔街大量买进日本保险公司出售的日经指数认沽权证后转手先卖给丹麦国王,再利用丹麦国王的信誉转卖给全球投机者。

随后不久,以摩根斯坦利和所罗门公司为首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开始唱空日本,国际游资大量出逃日本。

1990年8月,日本股市大跌,日经指数下跌了65%。

所罗门公司大发横财,而从此,日本经济陷入衰退与停滞,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缓过气来。

克林顿总统竞选班子成员詹姆斯·卡维尔曾说过:“我过去经常想,倘若果真有来生,我希望能转世投胎做一回总统或教皇,但现在我想通过债券市场重生了,因为它能控制每一个人。

因为谁控制了债券,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政府政策左右不了债券市场,反而是债券市场决定的借贷成本左右了政府政策。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所罗门公司就是这样一个控制了全世界的企业。

1990年以前,美国财政部允许一家公司可以购买国债发行量的一半。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联邦财政部和美联储中的实权人物都是来自华尔街的犹太人金融家,所罗门公司与他们的关系非常好,所罗门公司发行部经理保罗·莫泽每天都同美联储联络,定期与财政部官员聚餐会面。

所罗门法律部经理唐·菲尔斯坦曾经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重要成员,更是与政府官僚打得火热。

因此,所罗门公司被指定为美国国债主要交易商,只有主要交易商才能直接从政府购买国债,其他买家只能从他们手中购买。

所罗门公司还向政府提供市场信息与经济建议,成为美国国债的第一大买家。

他们了解政府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敢于购买大量国债囤积居奇,再高价卖给其他公司套利。

通过国债交易,他们获得了暴利。

美国的《反垄断法》对于所罗门公司这样政商一体的企业完全失效。

巴菲特之所以愿意投资所罗门公司,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中了这种垄断性。

当时,所罗门公司市值只有40亿美元,但却撬动了1460亿美元的贷款,有多达500亿美元的应付账款。

同时,所罗门公司还有高达几千亿美元的衍生品债务,牵涉全球众多企业,是全球金融网络的重要节点。

好景不长,后来美国财政部改弦更张,规定在美国国债的申购中,每一个申购者最多可以自己申购35%的当期发行的国债,并作为经纪人可以为自己的每一个客户申购总量不超过35%的当期发行的国债。

所罗门公司再也不能“合法”垄断国债市场,独享暴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