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金融五百年(下)
6088700000007

第7章 美国意在瓦解大英帝国的经济霸权 (1)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宣告大英帝国霸权与英镑为王时代的结束。新崛起的美国成为最大的赢家。1919年在巴黎举行的和会中,美国总统威尔逊的随行人员主要是华尔街金融家,分别有:首席金融顾问保罗?华伯格、杰克?摩根、摩根财团掌舵人莱蒙特、战争工业委员会主席巴鲁克、艾森豪威尔总统时代的国务卿约翰?杜勒斯和他的兄弟后来的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德国的谈判代表则是保罗在德国的兄弟。巴黎和会变成了美国金融家的盛会。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的世界经济霸权与英镑霸权却消弭在“一战”的炮火声中。英国政府在“一战”期间向美国政府借入的8.5亿英镑,按照3.3%的优惠利率计算,到1933年为止,英国每年需支付给美国约3 500万英镑,以后每年的支付额增至近4 000万英镑,直至遥远的1984年,债务关系才会得到全面解除。这项庞大的支出相当于整个英国海军2/3的军费开支,或相当于英国在教育领域的全部支出,或相当于英国战前的负债总额。如果没有这笔支出,大英帝国可以彻底铲平英国领土上的全部贫民窟,改建成舒适的公寓。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军事工业的停滞和居民购买力的下降,英国工业品批发价格指数直线下挫了49%,其中支柱类产业如煤产量下降了29%,生铁产量下降了67%,钢产量下降了59%,造船吨位下降了68%,棉花消费量下降了43%。

美国要求其盟国尤其是要求英国,连本带息清偿战时为购买美国军火与各种战略物资而向美国政府借的援助款项。在“一战”之前,提供给盟国的援助一般都视作战争投入的成本,战时的盟国从未被要求清偿战争援助费用。在战时,美国政府曾经暗示欧洲各盟国无须考虑还款问题,放开手脚地借钱即可,可现在却违背了这个承诺。

在巴黎和会期间,英国要求取消协约国之间所有的战争债务。当时英国虽然欠了美国的钱,但欧洲大陆国家都欠英国的钱,英国的净负债其实为零。英国宣称,只要美国取消英国战争债务,它就将其他国家欠它的债一笔勾销。美国不仅拒绝了这一建议,反而利用债务变本加厉地压制英国。美国提供英国贷款的利息率,结果英国的利息负担相当于法国的2倍、意大利的8倍。

英国并不甘心于世界霸权的丧失。它既要防止美国的壮大和英镑霸权的丧失,又要帮助德国巩固地区强国的地位来制衡法国,同时防止德国成为世界强国。但是,在美国取消债务的前提下降低德国赔偿的建议,法国人完全不能接受。对于法国来说,虽然德国失去了殖民地及国外财产,被迫割让了1/7的领土和1/10的人口、1/3的煤矿和3/4的铁矿。但相对于法国来说,德国可以说是完好无损,它的主要地区并未受到战争的破坏。而法国本土却是“一战”的主要战场。法国有价值1 340亿法郎的商品和财产在战火中化为乌有,每10个法国人当中就有1个死于战场,每10个18岁~28岁的年轻人就有3个人死去。在426.6万伤员中有150万人终身残废。德国依然保持着对法国的优势。法国无法赞同英美两国大幅降低,甚至取消德国赔偿的建议,而是迫切地希望通过债务枷锁将德国分裂成无数的小邦而无法保持统一。

英法宣称,美国必须同意对德国索取巨额赔款,它们才能如数偿还美国债务。但美国拒不承认盟国债务与德国赔款之间存在任何先后关系。结果,英国不得不向法、德催债来偿还美国债务。法国只有压榨德国,甚至在1921年派兵占领德国莱茵河以西的工业区,掠夺德国实物产品作为战争赔偿。有趣的是,英美两国却发表声明转而支持战时敌国德国,表示无法容忍战时盟国法国赤裸裸的“侵略”行为。

其实,当时除英国外,欧洲大陆的经济体系是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整体,欧洲的繁荣依赖于德国经济的繁荣与德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德国为欧洲各国的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这些邻国又能以极为低廉的价格从德国进口急需的设备与技术。如果德国完全倒退成一个三流的落后国家,欧洲的经济体系迟早也要崩溃,最终将间接影响英美甚至世界各国。

要化解各国间的沉重的网状债务关系,也不是不可能。只是欧洲列强就必须让德国出口商品换取外汇作为赔款基金,美国就必须要从欧洲各国进口大量商品,从而美国不得不演变为一个贸易赤字国。可美国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断提高关税,这使欧洲各国通过出口清偿战争债务的可能性变成泡影。

美国所施加的债务负担,迫使欧洲各国政府倾尽国库所有,陷入越来越深的债务。这还剥夺了它们的产业所需的信贷,限制了它们的出口潜力。美国实际上是要削弱欧洲各国的实力,尤其是当时最为强大的大英帝国的实力,从而夺取世界经济霸权,将英镑这个世界货币赶下历史舞台。

1924年美国主导的“道威斯计划”新鲜出炉了。与对战时盟友的态度完全相反,美国转而保护起德国的利益。其实美国拒绝签署极度压榨德国的《凡尔赛和约》时就已表明了态度,到了1921年和德国单方面签署《柏林条约》恢复两国关系时,就更加明显了。美国要求欧洲列强缩减德国战争赔款,但是自己却不缩减战争盟国的债务。最终,美国主导的“道威斯计划”不仅大幅削减了德国的战争赔款,还将其赔款锁定,不会因世界信用的紧缩与物价的下跌而支付更多的实物。到了1929~1930年的“杨格计划”出台后,德国事实上停止了赔款的支付。扶持德国遏制英法成为美国人现实的选择。美国拒绝给予英国同等的待遇,这样只要世界物价水平下降,英国就要偿还美国更多的实物。

“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国私人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美国政府成为全世界的最后贷款人。1924~1929年,德国共得到外国贷款及投资326亿马克,其中美国资本占70%。1924~1931年,德国共支付战争赔款约27亿美元,而同期德国得到的贷款约50亿美元,其中美国向德国提供的是22.5亿美元。同时,美国收回战争债务20亿美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收支循环流动。美元从美国流入德国,德国国家银行用这些美元向英、法等欧洲战胜国偿还战争赔款,法国再用来偿还欠英国的战时贷款,英国和其他欧洲战胜国又向美国政府支付了这笔资金,清偿它们的战争债务,最终又流回美国。而欧洲的债务偿付进一步地提高了美国的信贷基础,使美国私人投资者获得更多的资本借给德国,从而形成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依赖于美国政府的资金循环网络。

在这样的态势下,英国人寄希望于维持国际金本位制来维持英镑霸权,守卫自己那濒临崩溃的金融主导权。当时美国的私人金融家都成长于大英帝国巅峰时期,他们倾心于英国的国际金本位制,心甘情愿帮助英国挽救英镑。摩根财团就提供给英国大量援助。但金本位依赖于英国私人资本的对外输出,同时纸币能够自由兑换黄金,而战后私人金融家的作用已经被削弱,“一战”造成的政府之间的债务破坏了战前以英国为核心的国际货币和黄金体系。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已没有足够多的黄金来支持流通的纸币。

战前1英镑可以兑换4.86美元,战后英镑汇率下跌,1英镑只能兑换3.4美元。英格兰银行采取措施让黄金流入美国,希望美国信用扩张,发生通货膨胀,从而使得英镑汇率上升。但早在“一战”开始的1914年,欧洲就有大量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国纸币发行的黄金储备急剧上涨,信用随之扩张,从1914~1920年,美国工业设备产出提高了205%,耐用消费品提高了257%,生产过度扩张而消费却无提高,结果发生了严重的通货紧缩。英国人的伎俩自然不入美联储的法眼。美联储在黄金储备增加19%的情况反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卖出国债和商业票据,让美国货币供给减少了8%。英国迫不得已只好随之开始了通货紧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