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爆炸到社会:哲学与经济
60865100000026

第26章 人的需求层次

威廉:游戏化,更多的是利用人的本能而设计的。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可以制定更伟大的目标,然后克服一个个违反本能的事情。普通人会因为一些批评而放弃,伟人能够承受所有的骂名。普通人会因为工作没趣而放弃,伟人只在乎工作是否朝向自己的目标。普通人会在乎生活是否过得更好,伟人克服种种困难提升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

戴维:我觉得这是与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有关系吧。有一些艺术家专心于创作,根本不在乎别人是怎么评价的,有一些人幸运地赚到钱了,有一些人继续贫困潦倒,但不管是赚到钱,还是继续贫困潦倒,他们的目的只希望献身于艺术。

威廉:是的,有一些科学家只想探索世界,对于能否赚到钱不在乎。有一些医生只想救死扶伤,对于能否赚到钱也不在乎。但是这种类型的人是少数的,并且也不是人天生就是这个样子。这与文化、教育及人生的经历有关。有人分析这是与需求层级有关,温饱都成问题的,会把注意力放在温饱上,这就是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满足了,就会追求安全需求。安全需求满足了,就会追求他人的认可。他人认可被满足了,就会追求自我实现,也就是像科学家愿为科学献身一样。但问题是,有一些人直接跳过所有层次到达顶层,就像你所说的,贫困潦倒也希望献身于艺术。

索菲娅:有一些人被他人认可的需求也被满足了,但就是到这层次就不再往上,是什么原因呢?

威廉:人正常情况下确实是先由底层满足了,再逐渐往上走。我觉得与其说是需求层次,不如说是认知层次的变化。刚开始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身体的痛苦是最容易感受到的,所以会认为解决了身体的痛苦就能带来幸福。但是一旦身体的痛苦解决了,发现还是不幸福,并额外地发现了自己没有安全感,会认为一旦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能带来幸福。就是一个层次先满足了,发现还是不幸福,才会继续找原因,最容易找到的原因往往是没那么高级的,所以就容易把原因归咎于下一层次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这一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了,但是认知没有到下一层次,自然就不会通往下一层次。而有一些人的认知层次直接到顶层,自然是可以忍受生活的不顺。

戴维:现在许多人把时间都消耗在手机与其他娱乐之中,大脑都被这些给占据了,某一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根本就不会再去想更深的问题。当在娱乐之中时,不会去想现在是不是幸福,这些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当娱乐停止时,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空虚感,只想拿更多的娱乐去填补空虚感。人在不断地娱乐下,丧失了前进的动力。有一次,我不小心沉迷于动漫之中不可自拔,好奇心都用在了动漫情节的猜测之中。如果长此以往这样,并且我的生活支持我一直这样,或许我就会消磨掉斗志。或许娱乐是一种即使人变得富足了,也不会考虑下一层次事情的因素吧。

索菲娅:听说日本就经历着这样的事情。许多人倾向于不买房不买车也不结婚,只需一部手机或一些动漫就可以打发时间,导致各种经济刺激政策都不管用,经济振兴不了。而且一旦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久了,会对外界现状的改变更加恐惧。

威廉:一个人奋斗的最大动力来源于机会与梦想。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或者并不认为自己能实现梦想,就不会有动力去奋斗,因而也就容易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日本经济是怎么一回事,现在也没有人能具体搞懂,尽管许多人认为日本经济出现不景气的情况,日本的创新能力还是很强的,或许也与他们注重文化与教育的投入有关。

戴维:这样说来,文化与教育的投入对人的需求层次影响更大。

威廉:这个影响虽然长远,但不是立刻见效的。如果所有的土地都栽培10年后才有收成的果树,那么还没等到果实收成,人就先穷死,所以通常都是短期与长期的相结合。最快见效的,往往是利用人的预期来激励人的生产。如果努力会有清晰可见的更好的未来,那么人们就可能努力。如果出力多而获得少,那么人们就可能懒惰。对未来的信心不足,就会减少对未来的投入。所以政府的信用、人民的信念、政局的稳定、公正的赏罚、成功的榜样等,都是激励人们生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