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
郁郁是个四岁半的小姑娘,性格内向,比较胆小。今天,郁郁妈妈带郁郁去超市买东西,郁郁很开心地和妈妈一起挑东西。当郁郁和妈妈走到食品柜前的时候,看到一位中年男子一边拉着孩子大骂:“你这个没有用的东西,就知道要吃的,看我不打死你!”一边抡起手就打孩子的屁股,孩子害怕得大哭起来。郁郁看见了,很小心地问妈妈:“为什么那位叔叔要打他的孩子呀?”
“常见的回答”
“叔叔觉得孩子不听话就打呗!”
“专家分析”
孩子需要爱护和关怀,需要被接受、被尊重的权利,需要得到赞赏的机会,需要在家里有被当做成员的地位。有些家长将孩子看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孩子的权利意识淡薄。据调查,有超过30%的父母不知道“孩子有哪些权利”。认同孩子应“自主平等”、“受尊重”的家长仅分别占15%和6%。
孩子看到别的孩子被打,很担心自己也会有同样的命运。家长应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有问题要协商解决,不能靠打;同时要告诉孩子,自己会努力做到不打人,请孩子监督。
“消极的回答”
“孩子不听话就要打!”
“别问,小心那位叔叔打你来了!”
“合理的回答”
“叔叔生气了,但是生气也不能打孩子对不对?有事情好好商量嘛!你看,妈妈要是觉得你什么事情做得不对,都会跟你讲道理,不会打你是吧?以后妈妈要坚持不打人,你来监督妈妈好不好?”
“举一反三”
引导思考型-“叔叔生气了,用了不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打人是不是不对呀?即使是打自己的孩子。妈妈就不会打你是不是?有事情好好讲是不是更好呢?”
转移注意型-“那位叔叔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脾气,打人是不对的。我们到冰柜那边去挑点酸奶吧!”
温情传递型-“宝贝儿,别害怕!不是每位家长都会打自己的孩子。那位叔叔的教育方式不对,打人是不尊重人的表现,不能打人。”
“温馨提示”
打孩子会让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造成孩子的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要让暴力教育远离孩子,守护孩子纯净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