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健康管理全书
6075400000034

第34章 心脏病

心脏病概述

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病。由于不注意饮食、不经常运动等一些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发病年龄呈代谢化发展趋势。

心脏病的常见症状

症状是诊断疾病的基础,心脏病也是如此,但有很多症状与心脏病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却让很多人误认为这就是心脏病。例如心悸,其实,虽有心悸但心脏却是健康无恙的。因此,把心脏病症状说清楚,可以减轻人们的疑虑。

疼痛

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的病人均可感到胸部疼痛。最常见的是心绞痛。心绞痛往往以劳累、激动、饱餐为诱因突然发作,疼痛部位多在胸部正中,有压迫、灼热或挤压感,甚至是一种濒临死亡的窒息感,有的可发散在左肩、背及左上臂内侧。疼痛持续时间短,3~5分钟消失,最长不超过20分钟。

疲劳

疲劳是各种心脏病常有的症状。当心脏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废物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梢,令人产生疲劳感。疲劳可轻可重,轻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碍工作。但心脏病疲劳没有特殊性,它与其他疾病所致的疲劳难以区分。

紫绀

皮肤、黏膜、耳轮周围、口唇鼻周、指端发紫。

气短

气短是心脏病常见症状。最显著特点是劳力性气短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劳力性气短就是气短与活动有关。心脏病人常说,我上二层楼都心慌、憋气,受不了;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即夜间睡卧不平,有时从梦中憋醒,端坐且喘息一会儿方可缓解。

心悸

病人常感心悸,尤其在活动以后。但心悸在有其他疾病或没有病时也可发生。

水肿

全身或下肢水肿,有时还会出现胸腔或腹腔的积水。

怎样预防冠心病

1.积极防治高脂血症。采用膳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的方法。脂肪摄入量不超总热量的15%。饱和脂肪<35%,胆固醇摄量<350mg/日。应多食蛋白质丰富、胆固醇少的食品,如瘦肉、禽肉、鱼(带鱼除外)、豆类、虾、蔬菜、豆制品、水果;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食品,如肥肉、带鱼、奶制品、动物内脏等。如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VLDL)高者,要适当限制糖类的摄入,总热量亦需控制。控制体重在标准范围内,避免过度饮酒,适当增加体力活动,消除过度的精神紧张等。如经1~2年充分的膳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而无效的,则应考虑药物治疗。

2.控制高血压。减少盐的摄入,增加钙的摄入可有效控制血压。

3.戒烟。吸烟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应坚决戒除。

4.控制糖尿病。控制糖尿病,特别是积极控制1型糖尿病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5.少量饮酒。过多饮酒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饮酒可以增加体重及收缩压,减低左室功能及引起心律失常。中等量饮酒可提高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HDL),但是害处比好处多。少量饮酒可能通过凝血系统发挥防护作用。

6.控制体重。应保持正常体重。

7.大量维生素C的摄入。维生素C能抑制低密底脂蛋白(LDL)的氧化而具有预防作用。

8.每周2次以上。每次40分钟以上的体育活动(方式自定)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环节。

9.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情是减少冠心病的必备条件。

预防心肌梗死痊愈后复发

近20年来,由于监护和治疗水平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从38%左右降低至15%以下。但再梗死或多次梗死的患者增多,成为心肌梗死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除在急性期应积极治疗外,还应加强心肌梗死后的康复和二级预防,以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和恢复工作能力。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包括:

1.患者和家属对本病应有所认识,了解各种防治措施的意义,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担心,在防治中能积极予以配合。

2.饮食要合理安排,超重者降低热量的摄入。经膳食调整2~3个月后,血脂水平仍明显异常者,可针对血脂异常特点,选用血脂调节剂。

3.吸烟者应力劝戒除。吸烟不仅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也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再梗死的危险因素。心肌梗死后恢复的患者,继续吸烟者再梗死发生率大约为不吸烟或吸烟已戒除者的2倍。

4.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应予以适当的控制。

5.适当的体力活动和锻炼。可采取步行、太极拳、体操、气功等锻炼方法以增强体质。

6.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不仅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而且在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或心肌微循环中聚集等所导致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猝死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阿司匹林是廉价易得的抗血小板制剂,不良反应低,便于长期应用。

7.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门诊随访,观察病情,调整用药。如又再现心绞痛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以防止再次梗塞。

8.应用β――受体阻滞剂。大量的临床试验结果证明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肌梗死后再梗死的发生率、猝死发生率、心脏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常用β-受体阻滞剂有心得安、氨酰心安、美多心安等。

早期发现冠心病

有不少人被确诊为冠心病时实际上已患病很长时间了,这不仅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了不可逆的不良影响,而且也因此失去了早期控制和治疗冠心病的大好时机。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群的高发病,进入这一年龄段的人,应有意识对这一疾病进行防患,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究竟什么才是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心脏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使心功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的疾病。因此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当然,缺血性心脏病还包括其他原因引起的冠状动脉疾患,如红斑狼疮、梅毒、病毒感染等。

对于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及长期吸烟的人来说,更应警惕冠心病的存在。在冠心病早期,由于冠状动脉仅有轻度供血不足,患者平时可能无任何自觉症状及不适,仅在查体做心电图时发现心肌供血不足。经常做体格检查是不错的选择。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个报警信号。但须注意的是,心绞痛疼痛多不在心脏部位,而是反映在与植物神经进入水平相同的脊髓段的脊神经所分布的皮肤区域,在胸骨之后可波及左前胸,有一拳或一掌大小范围,也可横贯整个前胸部,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颈、咽及下颌部。心绞痛可有不同的感觉,有压迫性的、紧缩性的、烧灼性的和刀割样的,也可为轻微的疼痛,有的病人甚至无法准确描述自己感觉的痛苦。不幸的是,有的冠心病患者直到突发性心肌梗死以至于危及生命时,都未曾出现过心绞痛。

早期发现心肌梗死及早确定心肌梗死对于挽救心肌梗死患者是重中之重。因此,人们需了解一些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以防不测发生。

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1.突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向左肩臂或其他处放射,但其程度较平常所发生的心绞痛明显加重,持续时间较长,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伴大汗,颈部、背部痛。中老年人出现这类症状,应想到此症。

2.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而无明显疼痛症状。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前约80%的病人均有先兆表现,即在发病前数日或数周内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等症状。若能发现先兆,并及时处理,可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不宜饱餐后洗浴

有的心肌梗死病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多吃了几口就再次诱发了心肌梗死甚至死亡。还有的病人饱餐后即去沐浴,结果洗浴不久便倒于浴室,虽经积极抢救也无济于事。

是什么原因导致饱餐和沐浴后发生心肌梗死呢?胃肠道的血管极其丰富,进食后,因消化与吸收的需要,心输出量增加,腹腔脏器处于充血状态。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坏死的心肌没有收缩力,心功能很不好,在此基础上如果饱餐,一方面心脏输出量增加可加重心脏负荷;另一方面过饱使胃膨胀,横膈上移,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同时还可引起胃冠状反射,使冠状动脉收缩,血供减少,心肌进一步缺血、缺氧而加重心肌的功能不全;更有甚者,因饱餐后迷走神经兴奋而致窦房结节律性减低,可引起心跳停止。

在饱餐后沐浴危险性就更大了。因为入浴后全身小血管扩张,使心脏和脑部更加缺血和缺氧,所以极易促成猝死。

鉴别真假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许多冠心病患者都曾有过心绞痛的经历,但心绞痛也很容易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相混淆。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自我辨别真假心绞痛。

疼痛的部位

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是突然发生在位于胸骨后的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并可能波及大部分心前区,疼痛范围如手掌大小,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前内侧,达到无名指和小指,往往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动,重者还伴有出汗、濒死的恐惧感,疼痛历时5分钟左右,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片可有效止痛。常在劳累、情绪激动(如发怒、焦急、过度兴奋)、受寒、饱食、吸烟时发生。不典型的心绞痛,疼痛可位于左心前区或上腹部,放射至颈、下颌、左肩胛部或右前胸,疼痛可很轻或仅有左前胸不适感。

疼痛的范围

心绞痛的部位可以不典型,但很少位于咽部以上、左腋下、左胸以下。对于疼痛或不适感分布的范围,病人常需用整个手掌或拳头来指示,仅用一个手指的指端来指示者极少。

疼痛的性质

心绞痛就是压榨紧缩、压迫窒息、心区闷胀性疼痛,而非刀割样尖锐痛或抓痛、短促的针刺样或触电样痛。昼夜不停的胸闷感觉非真正的“心绞痛”。心绞痛开始时较轻,逐渐加剧,然后逐渐消失,很少为体位改变或深呼吸所影响。

疼痛的时间

心绞痛的时限为不超过15分钟,多数3~5分钟,偶达30分钟,疼痛持续仅数秒钟或不适感持续整天或数天均不是心绞痛。

冠心病人怎么吃

合理的膳食对冠心病人至关重要。以下可作参考:

1.脂肪的摄入,不应超过总热量的30%,其中饱和脂肪酸应控制在占总热量的10%以内。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使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7:1:1为宜。

2.减少每日胆固醇的摄取。胆固醇的摄入量不应超过250mg/d,或100mg以下/每千卡总热量。

3.总热量限制在标准量以内,使体重维持在标准水平,如果超重,应进一步限制总热量,或适当增加体力活动。

4.食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少吃或不吃蔗糖或葡萄糖等简单的碳水化合物。

5.提倡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食用豆制品,食用植物油。

6.尽量少吃富含饱和脂肪酸或胆固醇过多的肥肉、动物油、高脂奶品及蛋黄、动物内脏等食品。

7.减少钠的摄入,以氯化钠计,每人每天的摄入量应首先争取达到10g以下,将来能减至5g以下为最好。

8.不要将饮用水软化。

9.饮酒:不饮或少饮,每日量不超过30g。

通常认为,能降低血胆固醇的食物,均有助于防止冠心病的进一步发展。牛奶就是一种可以降低胆固醇的食物,对冠心病有益无害。牛奶具有不错的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冠心病患者可定量饮用牛奶。

牛奶为什么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呢?主要是因牛奶中含有可以抑制人体肝脏合成胆固醇的物质。另外,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和乳清酸,这两种物质均可以降低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由此可见,牛奶可以通过这两种作用,降低体内胆固醇,从而达到减缓冠心病发展的目的。

牛奶除了上述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外,还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它每100ml中含有3.3g蛋白质、130mg的钙,而胆固醇含量很低,可谓是高蛋白、低胆固醇食品,可作为补充蛋白质和钙的良好来源。随着年龄的增大,特别是对50岁以后的人,骨钙丢失日趋严重,出现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因缺钙引起的疾病也随之而来。牛奶不仅含钙量高,而且吸收好,钙对心肌还有保护作用。牛奶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中老年人,尤其是冠心病病人,如能经常饮用一些脱脂奶、酸奶等食物,对身体良好的营养状况,延缓冠心病的发展很有好处。

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多食用些马铃薯也是很有益处的。马铃薯含糖量高达15%~25%,超过其他所有蔬菜,含蛋白质也比一般的蔬菜多。因其产热量较高,还可以代替一部分主食。不仅如此,它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和钠、钾、铁等,尤以钾含量最为丰富,每100g中含钾502mg,是少有的高钾蔬菜。心脏病特别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浮肿,而常服用利尿消肿的药物,易导致体内钾的丧失,多伴有低钾倾向。因此,此类病人常吃马铃薯,既可补充钾,又可补充糖、蛋白质及矿物质、维生素等。

冠心病的用药

冠心病、心绞痛药物治疗的目的为终止和预防心绞痛发作。药物治疗的途径:

1.增加心肌血流量。包括扩张冠状动脉,促进侧支循环,减慢心率而延长舒张时间使冠状动脉灌注时间增加。

2.减低心肌耗氧量。包括减低心肌收缩力,降低心率,降低收缩的前后负荷。冠状动脉固定狭窄和心肌耗氧量增加为主要原因引发的心绞痛,治疗以减少心肌耗氧量为主;冠状动脉痉挛基础上发生的心绞痛,治疗则以增加冠脉血流量为主。

现在临床治疗心绞痛应用最广泛的三大类药物有,硝酸酯类、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

硝酸酯类

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心绞痛的主要机制为: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降低前负荷,减少心室容积,降低室壁张力,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使心肌缺血部位血流再分布。

1.硝酸甘油。目前有不同剂型,通过不同途径给药。

①片剂。用于心绞痛发作时含于舌下,迅速溶解而被吸收,1~3分钟显效,作用持续20~30分钟,初用时宜从小剂量开始,0.3mg开始即可产生疗效,无效可再服0.3mg。硝酸甘油片不稳定,宜贮藏于有色玻璃瓶内。

②硝酸甘油气雾剂。喷于颊黏膜,起效快,每次1~2喷。

③硝酸甘油注射剂。主要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人。

④硝酸甘油膜剂或软膏。均为经皮吸收制剂,也能缓解心绞痛发作。

2.单硝酸异山梨酯。每次20mg,每日2~3次口服,初次剂量可用10mg,早晚各1次,可减轻服药所致的头痛、头涨等症状。此类药物不经肝脏代谢,生物利用度高。

3.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口服5~10mg,在15~30分钟起效,维持4~5小时,每4~6小时服1次。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的抗心绞痛作用是通过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从而减低心肌耗氧量。临床常用药物:

1.普萘洛尔(心得安)。每次10~30mg口服,每日3次,使用时宜在医生指导下从小剂量开始。

2.美托洛尔(倍他洛克)。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每次12.5~25mg,每日2~3次。

3.阿替洛尔(氨酰心安)。为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每次12.5~25mg,每日1~2次。

心绞痛同时伴有重度心力衰竭、休克、窦性心动过缓、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时禁用β――受体阻滞剂,支气管哮喘及严重阻塞性肺气肿须慎用或禁用。停用此类药物宜逐步减量,以免突然停药有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的可能。

钙离子拮抗剂

其抗心绞痛作用是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脉痉挛,增加心肌供血,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耗氧。

硝苯地平(心痛定)

对变异性心绞痛解除冠脉痉挛效果好。一般从10mg,每日3次开始。该药也可舌下含服,5~10mg,3~5分钟起效,适于心绞痛发作伴高血压而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者。

非洛地平(波依定)、氨氯地平(络活喜)

属第二代钙拮抗剂,扩张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用于心绞痛的治疗,常用剂量每次5~10mg,每日1次。

维拉帕米(异搏定)

是最早使用的钙拮抗剂,对心绞痛有效,但国内偏重于用来治疗肥厚性心肌病和室上性心律失常。

地尔硫卓(合心爽)

用于各种心绞痛,对变异性心绞痛效果好,口服剂量30mg,每6~8小时1次。

抗血小板制剂

抗血小板聚集药在心绞痛治疗中占重要地位,对心绞痛疗效肯定,对心肌梗死有预防作用。

1.阿司匹林目前建议常用剂量50~100mg,每日1次。

2.双密达莫(潘生丁)25~50mg,每日3次。

肝素

肝素通过抗凝血酶,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有明显疗效,适用于住院治疗的病人。肝素有钠盐和钙盐两种制剂,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应用时宜做血凝检测。低分子肝素也开始用于心绞痛治疗,据报道效果优于普通肝素。

引起心绞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故临床预防和治疗心绞痛多采用专科医师指导下的联合用药。

心脏病人的运动

应先做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确定最高安全心率(PHR)和心脏功能容量(METS),结合临床开出运动处方,它包括运动方式、方法、强度、时间等。

心功能容量在6~7METS以下及有心功能障碍者,应在康复医疗机构进行医学监护下康复。心脏功能容量>7METS者,AMI、心绞痛、心电图不正常以及冠状动腺搭桥术后患者,多数在康复中心进行。而中年以后希望通过锻炼预防冠心病者大多在健身房或家庭中进行。

步行及慢跑

步行简便易行,宜在优美环境中进行。对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摄氧效果最好。一般慢步为1~2km/h,散步为3km/h,慢步为5km/h,疾步为6km/h,慢跑为8km/h。每分钟步行100步以上者可使心率达100~110次/min。一般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每次15~30min,中间休息1~2次,每次3~5min,以后可逐渐增加步行速度和持续时间,直至3~5km/h,步行30min休息5min,每日2次,持之以恒。步行时应选择平坦路,步幅均匀,步态稳定,呼吸自然,防止跌跤。也可用下面方法步行:

1.步行400~800m路,3~4min走200m,休息3min。

2.步行两段1000m平路,用18min走1000m,休息3~5min,再走1000m。

3.2000m平路,其中有5°~10°坡度的路100m,再用25min走1000m,休息8~10min,再走1000m。

慢跑容易取得锻炼效果,也有一些步行、跑步交叉进行的康复方法也很好。中老年患者在慢跑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损伤。

游泳

体力较好,原来会游泳,具有条件,能长期坚持者,可以从事游泳锻炼。据报道,游泳可使摄氧量增高,为8.9~6.5METS不等。游泳前要做好准备活动,以免时间过久,引起肌肉痉挛和心绞痛发作。

骑自行车

应将车座高度和车把弯度调好,行车中保持身体稍前倾,避免用力握把。但一般骑车速度,摄氧率很低,如8km/h相当于2~3METS,10km/h只相当于3~4METS,功量偏小。骑车因交通拥挤,精神容易紧张。因此,可在晨间或运动场内进行。使用功能自行车可在室内进行运动,优点是负荷量容易调整,运动量容易计算。

体操

应用体操进行康复由来已久。目前已创造数种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冠心病医疗体操。广播操亦可推广应用,据单氏测定,第三套广播体操可使心率达100~110次/min,运动量3~4METS。

气功

运动量较小,适于病情较轻或配合其他体育活动应用。

太极拳

太极拳动作舒展自然,动中有静,对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者更为合适,简化太极拳运动量较小,心率只能达到90~105次/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