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为演讲调节气氛
人与人之间是通过语言来沟通与交流的,演讲更是在展示语言的魅力,那么演讲是否能打动听众、感染听众,取决于现场的氛围。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营造快乐的气氛,生动感人的语言可以打动人,而哲理性的语言则可以启发人……
乔·吉拉德是世界顶尖级销售人物,在一次演讲中,他站在台上准备发言,而那些崇拜他的人都全神贯注地坐在台下,从他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特别渴望从他的演讲中获得成功的秘诀,整个会场安静得都可以听见针掉到地上的声音。只见乔·吉拉德微微一笑,轻轻调试了一下话筒,然后向台下撒下了一大把名片,台下的听众一阵哄抢,接着他又道:“接到我名片的人请举手。”台下一片哗然,紧接着他又向台下撒下了一大把名片,然后才开始他的演讲。
乔·吉拉德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他想在演讲开始前提前预热,调动听众的情绪。
说话有道
运用调动听众情绪的手法,形成演讲者与听众间的互动和共鸣,并结合现场的具体情景,针对听众此时此刻的心态和情绪,灵活地使用语言手段,营造出合适的现场气氛。
另外,要想你的演讲取得成功,还须考虑到如下几点:
1.要时刻关注现场的气氛和听众的反应,不要让自己的演讲显得枯燥、无味、死板。
2.及时和大家互动,和观众融合在一起。
3.时不时加点小幽默,最好是临场发挥,有感而发。
用真情实感打动听众
卡耐基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同学讲了他坐船出海遭遇翻船后如何从海上游回岸边的过程。他说:“我起初已经很绝望了,觉得应该没有救了,放眼看去,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大海。但是我沉静了一会儿,我觉得我不能就这么死了,我还这么年轻。于是我就开始努力地游,不知游了多久,我抓到了一根不知道从哪里漂来的木板,我休息了一会儿,又接着游。经过了两个白天两个黑夜,我终于看到陆地了……”
卡耐基的同学从海里游上岸的经历,相信每个人听了都会这样想:如果自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一定会听从他的忠告而不断地游,不要绝望。
说话有道
一个演讲的高手,善于运用自己的热情感动听众,使之随着自己演讲的喜怒爱憎的情感倾泻而心潮起伏。有的演讲者,在演讲时运用了许多有声和无声的抒情手段,甚至声泪俱下,不能说他不投入,但听众偏偏不为所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只是极力给演讲贴上了情感的标签,而没有什么真情实感,在演讲中,感情的刻意雕饰只能弄真成假、弄巧成拙。表达真情固然可以借助言语,但更要情真意切,仿佛是从心里自然流淌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观众。这样的演讲,也是受到欢迎的。
那么,作为一个演讲者,应该如何在演讲中,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听众呢?
1.在演讲过程中,自己内心深处首先要奔涌着激情,这样就不会言不由衷或有口无心。只要有真情,那么再打动听众就容易得多了。
2.凡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应当是与别人有所不同的感情,是无法模仿的。有的演讲者不能打动人,就是因为他所表达的感情是“学”来的,而不是他自己的。
3.要在字里行间,不时地流露出真情来,一个词语、一句话、一个句群或几个段落,都可以带有爱憎情绪和褒贬意味,形成一系列情感爆发点。
公开讲话要走心
美国某电台播出了立法委员举行的死刑听证会。许多证人都出席了这次会议,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于是听证会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辩论。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是一个口才不怎么样的洛杉矶警察说服了所有人。
他是洛杉矶警员,泪流满面地站在听众面前,说他有11位警察同事都在和罪犯的搏斗中牺牲了,所以他再三思考这个问题,产生了罪犯需要被判处死刑的强烈愿望。
他饱含真情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引起了听证会上许多人的赞同。他正义而又深情的演说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于是,在场的所有人都投了这个警察的票,都同意他说的,罪犯应该被处死。
说话有道
当众说话时,听众的反应是衡量讲话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选择话题首先要考虑听众是否能产生共鸣,如果听众对此不感兴趣,即使你讲得再津津有味、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所以,当众讲话,要尽量选那些与听众关系密切、能引起共鸣、能给人以启发的内容作为话题。
很多时候,空洞的大道理并不能打动人心,甚至还可能招致对方的厌烦,而语言上的技巧又只能说服那些本身就不是很坚决的人,面对一个不那么容易说服的人,我们必须用更深刻的方式,还有什么能比得上鲜活的例子更深刻呢?所以,如果你说服别人的方向恰好自己也曾经涉及,那么就不妨以自身为例,这样反而更能得到对方的共鸣。道理没有用时,我们就要试着用事实说话,无论多么固执,大多数人还都是相信事实的,而当你用自身的真实经历作为说服他的资本摆在他的眼前,那么他无论如何都是会思量一番的。
面对我们的劝说之词,一个固执的人会有一种下意识的心态——换了是你,不见得能做得更好。当他心里有了这种想法,你说得再多,他也不会认错。这时候,最有效的方式是言传身教,把你自己的真实经历摆出来给他看,这是比任何言语都有说服力的。
用演讲节奏控制听众气氛
某大学举办写作知识讲座,主讲老师在谈到细节描写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同学们,男生和女生回到宿舍时,找钥匙开门的动作有什么不一样呢?”然后停顿下来,让同学们自己去揣摩。
台下的大学生们活跃起来了,有的私下议论,有的举手回答,有的干脆掏掏口袋,模拟一下自己回宿舍时找钥匙的动作。
等同学们讨论过一阵子,老师才说:“据我观察,大多数的女生才上楼梯时,手就在书包里摸索,走到宿舍门口,凭感觉捏住一大串钥匙中的某一把钥匙,往锁孔里一塞,正好门开了。而大多数的男生呢?他们匆匆忙忙地跑到宿舍门口,“砰”的一脚或一掌,门打不开,于是想起找钥匙,摸完书包摸裤袋,摸完裤袋又摸衣袋,好不容易摸到到钥匙串,把钥匙往锁孔里一塞,打不开。原来钥匙又摸错了。”
主讲老师的描述引起了会场中一片会心的笑声。等到同学们的笑声过后,老师趁势总结道:“把男女生回宿舍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描述出来,就是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的生动又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说话有道
对于一个演讲者来说,能够控制和掌握整个会场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使你在演讲中如鱼得水让所有的听众都在你营造的氛围中呼吸,从而与你心心相印。所以,通过调节演讲节奏的快慢,可以控制会场上的气氛,从而使你的能量倍增,达到你设想中的演讲效果。
这位老师巧妙地利用停顿,让听众探索悬念的答案,然后利用解答悬念,抛出讲学要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利用说话节奏的效果。
要想让全场演讲掌控在你的节奏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要控制大局。控制大局,也就是要掌握演讲中随时出现的突发问题,从而灵活应对,这样,才能随时将全场演讲掌控在自己的演讲节奏中。
2.适当应用道具辅助,但不可偏离主题。比如,利用音乐辅助,有利于你的节奏不间断,引导听众的思绪;讲一个小故事,调动听众的情绪等。
3.要营造氛围。让听众缓和情绪,从而在节奏中感知演讲的深度。演讲是为了表达你内心的号召,营造一个氛围,令你的思想顺利地“渗透”至会场的每个角落和每一个听众的脑海中。这样大家自然而然就跟上你的节奏和步伐了,应用这个氛围你就可以更好地掌控整个会场。
赞美要用心,真心实意地赞美听众
一位演讲者应邀在巴尔的摩的基瓦尼俱乐部发表一场演讲,可是演讲者却找不到该俱乐部的资料,只知道在该俱乐部会员里曾出现过一位国际会长和一位国际董事。这些情况,对俱乐部里的工作人员来说并不是新闻。可是这位演讲者却让大家感受到了与众不同。
他是这样开场的:“巴尔的摩基瓦尼俱乐部是101898个基瓦尼俱乐部中的一个!”会员们听了有些奇怪:这个演讲者说得也太离谱了——因为全球只有2897个基瓦尼俱乐部。
然后这位演讲者接着说:“就算各位不相信,但它仍然是个事实,至少在数字上看是这样。俱乐部是101898个当中的一个,不是10万或20万个当中的一个,而确实是101898当中的一个。”
“我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不错,国际基瓦尼组织只有2897个俱乐部。但是,巴尔的摩俱乐部过去曾出现过一位国际会长和一位国际董事。从数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基瓦尼俱乐部,想同时出现一位国际会长和董事的概率是非常微小的,只有1/101898。我的一位朋友——他获得琼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数学博士学位——他可以证明我计算出来的数字非常准确。因此,基瓦尼俱乐部真是一个伟大的俱乐部,而俱乐部的每一位会员,都应该以此为荣。”
他的演讲立刻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说话有道
听众的反应就是个人的反应。如果你敢公然地批评其中一位听众,必然会引起公愤;如果你对他们所做的事情表示赞美,你就会赢得通往他们心灵的护照。但赞美也需要认真地加以研究,一定要真心诚意。如果你没有诚意的话,也许会瞒骗过一两个人,却骗不了所有的听众。
我们中国人比较含蓄,不太会当面对某人进行赞美,对于这个习俗,我们是应该适当改进,赞美是一个善于与人交流的人不可或缺的“利器”,只有用好了赞美,才能够打动别人。
所以,想要用赞美的话语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拉得更近,还是需要在很多地方做出努力的:
1.摒弃成见,克服狭隘的心胸和阴暗的心理。一个始终想着一己得失或总用戒备和提防心理去对待别人的人,不可能发现别人的优点,更谈不上由衷地赞美别人了。
2.善于观察,发现对方可赞赏之处。赞美绝非是无缘无故的,更不是无中生有,要想掌握赞美的学问,就必须具备善于发现的慧眼,从小处着手,发现别人的优点:优雅的行为、美丽的装束……
3.修饰你的辞藻。同样是赞美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效果是不同的,比如说你夸奖某位女性朋友的眼睛漂亮,“你的眼睛如泉水般清澈”明显比“你的眼睛真好看”效果要好得多。我们在生活中与人交谈的时候,要多注意自己的措辞。
饱含情感的表达让他人感到亲近
春秋时期,养士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齐国公子孟尝君大义豪爽,其门下有数千名的贤士、门客,其中有一个著名的琴师叫雍门周。有一天雍门周去见孟尝君。孟尝君问他:“听说您的琴艺天下无双,今天正好有机会聆听,那么我想问,你弹琴能使我悲伤吗?”
雍门周泰然自若地说道:“我弹琴是想使你愉快,怎能使你悲伤呢?但我还是有一点为你感到悲哀啊。譬如百年之后,你的坟上长满了荆棘,那些砍柴的农夫、不谙世事的小孩在那里跑跑跳跳,遍地撒尿,还唱着歌。他们将唱道:‘昔日高贵孟尝君兮,今日土中变烂泥。’”
孟尝君听了雍门周的这番话,不禁心中泛起一阵悲凉之感,眼泪已涌到了睫毛边,不过还没有掉下来。雍门周抓住时机轻轻拂动琴弦,宫商角徵羽不同的声调从他手下慢慢流出,孟尝君忍不住大放悲声。
说话有道
“未成曲调先有情”,能让孟尝君掉下眼泪的显然并不是乐曲,而是雍门周的那一番说辞,这番话可谓是说到了孟尝君的心坎儿里,勾勒出的悲凉场景,让孟尝君浮想联翩。雍门周用自己的话体现出了真情,让孟尝君有种代入之感,就像是很多歌曲能够感动人,有些歌词能够触及听者内心,完全是因为有一种代入感。想到与自己内心相似的场景,不禁为之动容。这种以情动人,并能够有效地与交流者产生共鸣的手段实属难得。
我们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如果能够如实地表情达意,不夸夸其谈,那么听者也会感到舒适,在内心产生同感。不要小看这个内心的细微变化,抓住这一点点同感,试着将其放大,做到与对方产生共鸣,那么人际交流中的真诚沟通便真正开始了。
双方相互交流是需要信任的,真诚的表达方式正是展现相互信任的最好办法,而有时候想要表现真诚,动之以理的方法似乎显得死板,不妨以情动人,心灵间的直接碰撞势必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即使是亲人,也不能口不择言
美国最伟大的演说家之一瓦特·丹鲁什夫人的家庭一直以来都十分令人羡慕。当人们曾经向丹鲁什夫人咨询一个家庭保持幸福的秘诀,丹鲁什夫人回答道:“一个家庭的和谐,除了要慎重地选择婚姻伴侣外,最重要的就是彼此之间始终保持着像对陌生人一样的关注和礼貌,因为这对于婚姻和家庭来讲太重要了。如果一个妻子的性格像泼妇一样,那么,她只会把丈夫吓跑。”
说话有道
我们都会对陌生人彬彬有礼,说话之前也会衡量一下是否得体,很少会打断陌生人的说话,更不会说出“天啊!你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话。这些话,只有当我们在面对亲人时,尤其是最亲近的人时,才会不经大脑地说了出来。
狄克斯说过:“最令人惊奇但又千真万确的一件事就是,对我们说那些最难听、带侮辱性、非常伤害感情的话的人,往往都是我们的家人。”因此,如果想要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想要让自己的亲人离自己越来越近,我们就应该经常赞美他们,有礼貌地和他们说话。
要想和亲人保持融洽的关系,让我们的家庭生活幸福,就应该多花点儿心思在亲人身上,多关注他们的心思和想法。同时,“距离产生美”,我们在和亲近的人说话时,也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才会发现彼此的美好。
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是这样:在面对外人时,会考虑对方的感受,说话谨慎、细心;但是,每当和自己亲近的人说话时,却觉得这是自己人,不用在乎太多,经常口无遮拦。殊不知,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伤害了那些真正爱我们的人。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敬和认可,尤其是亲近之人的赞美,会让我们感到双倍的快乐。同样,他们的恶言恶语也比陌生人说出来的更要令我们伤心百倍。而且,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如果身边人一直对我们恶语相向,我们又怎么能够知道对方是不是在厌恶我们呢?
所以,即使是和我们关系很近的人,也不能随意地讲话,甚至不给对方留面子,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时刻关注亲人的感受和心态,不能因为对方和我们亲近就口不择言。其实,与我们关系好的人就那么几个,我们更应该学会珍惜与守护,而不是仗着对方的宠爱就肆意伤害对方的心。
言不在多,意达则灵
杰克要去参加一个聚会,聚会的人几乎都是商业大亨。而他们前来聚会的目的是通过这次聚会结交更多的朋友,以便把自己的生意再扩大。
在聚会期间,杰克被举办方邀请上台做一次演讲。在紧急的时刻,杰克不答应恐怕显得不礼貌,但如果答应了,上去讲点儿什么呢?刚好,卡耐基先生在现场,他走到杰克的面前,对杰克说:“杰克,不要紧张,简要地把重点说说就行了,长篇大论反而不适合今天这个氛围。”
杰克拿起酒杯走上了讲台,然后举起酒杯对大家说:“各位,今晚是一个欢乐的聚会,我敬大家一杯。”
这一杯敬完之后,杰克说:“其实,我只想对大家说,我很快乐,因为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人,他们都很棒。我想大家也是这样想的,也想在这里多结交一些朋友。那么,我们为何不畅谈起来呢?我站在这里了,你们需要谈点儿什么吗?我太希望有人找我谈点儿什么了。一起来畅谈我们的新生活吧……”
当杰克演讲完之后,台下一片掌声。无疑,这个简短的演讲是成功的。
说话有道
我们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都会不知不觉带出很多口头语,这些口头语可能是为了让言语更加流畅,也可能仅仅是出于习惯,而其实很多时候,这些口头语就是让我们的话语变得无力的“罪魁祸首”。要想让言语更有力,需要避免一些没必要的口头语,所谓简单的话语最有力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我们要尽量在话语中去掉“然而”“但是”“可”这类转折性词语。我们设想一个场景,你很赞成某人的某个想法,你这样对他说道:“这个想法很好,但是你还要……”其实你的本意是赞同他,同时又在提醒他要注意的事项,话本来是好话,然而一个“但是”就让你这好话失去了很多力度,如果对方有些多心甚至还能解读出质疑的意思,这就很令人遗憾了。所以这里你就应该换一种说法,“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而且如果能在这里再稍微改动一下的话也许就会更好了!”
其次,去除那些故作诚恳的词汇。有些人在说话时总会带有“老实讲”“说真的”“说句心里话”这样的语句,说话人会认为这是自己诚恳面对对方的表现,会得到对方更高的青睐,其实未必,你越是这样说反而越会遭到对方的怀疑。在别人面前,你也许会说“和你说句实在的,我认为……”,你的意思自然是强调自己的诚恳,但如果真的诚恳又何必多此一举地强调呢,直接说“我认为……”不好吗?
最后,不要说总结性话语。有些人喜欢说总结性话语,“所以”“最后”这样的话语总是挂在嘴边上,但殊不知越是说这样的话语,越是会让对方觉得你思维混乱。一个谙熟说话之道的人,是绝对不会帮别人得出结论的,就更不会用“所以”“最后”这样的话语来总结自己的话了。别人对你所说的话有何种结论是他自己的事情,不需要你来帮助他总结。
“知己知彼”的人容易有倾听者
安妮见到学生家长后并没有直接说涨学费的事情,而是说:“恭喜您啊,您孩子最近进步很大,下学期就可以升入高级班了!”这话家长听后一定会很高兴,因为谁都希望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接着,安妮话题一转,说道:“不过因为孩子升到了更高的一级,所以学费可能也要稍微调整一下。”这样一来,安妮完成了任务,家长也不会不高兴。
黛儿是怎么做的呢?她一见到学生家长,就直言下学期学费要涨价。这话没说错,但是会让家长觉得学校不仅没有教出什么好成绩,还一直涨学费,真是太不划算了。所以,新学期开始后,黛儿的班级里有几个学生就转校了。
说话有道
有句话说得好:“要想钓到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要想顺利地把谈话进行下去,就一定要知道对方喜欢听什么而不是我们想说什么,这样才能让谈话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
所以,在谈话时,选一个双方都感兴趣而且意见相同的话题非常重要。如果我与别人谈论的是他想要的东西或者是感兴趣的事情,那个人肯定会与我有话可聊,我也才能和他聊到一起。当然,如果对方喜欢的恰恰是我不喜欢的事情,我也会假装自己喜欢,至少也要表现出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不会把自己的反面情绪表露出来。如果我对正在谈论的问题感到疑惑,应该把疑问压在心底,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提出、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在对方讲得甚欢时提出来,这样只会让对方扫兴。
由此可见,选择对方喜欢的话题进行交谈,不仅能很快地打消对方的顾虑,让对方对我们消除戒备,还能让对方从中体会到交谈的乐趣,成为我们忠实的倾听者。
尊重听众的耳朵
一位演讲者的演讲内容是“如何安装电灯泡”。当他走上讲台后,开始滔滔不绝地讲电灯泡是如何发明的,再讲电灯泡的构造,然后再讲电灯泡以后的发展趋势。当他正想演讲如何安装电灯泡的时候,许多听众已经忍受不了,纷纷离开了座位。这时他才发觉,自己把事情复杂化了。
说话有道
演讲的时候千万不要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放大论述,因为听众的耳朵是经不起考验的。当你面对听众时,请设想他们很希望听你的演说,讲演者若不能考虑到听众心中的期望,会很容易发现自己所面对的是烦躁不安的听众,他们局促、厌烦,不时地看看手表,并且老是看着门口,盼着结束。因此,演讲者阐述问题时,切莫拐弯抹角地表达,这样很容易给听众造成乏味感。
有效交谈是一种神奇的魔法,它能够轻松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达到讲话人的预期。然而,什么才是有效交谈呢?简言之,有效交谈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当众说话,尽量在不说一句“废话”的前提下,将一个人要表达的意见或者观点准确地传达给听众,进而达到说话的目的。
每个人在谈话中都希望对方可以立即明白自己的意思,甚至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这就要求说话的人必须懂得怎样有效谈话。因为有效谈话不仅可以节省说话人与听众的时间,还可以只用寥寥数语就把一个人的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所以,懂得有效谈话,就是懂得了说话的智慧。
随机应变,化“尴尬”为“喝彩”
温斯顿·丘吉尔刚刚就任首相一职时,有很多人都来巴结他。有一次,美国出生的女权主义者南希·阿斯特到丘吉尔祖上传下来的布雷尼宫拜访了丘吉尔。丘吉尔热情款待了她,二人聊得也很愉快。后来,这位女士在交谈中大谈特谈当今时代的妇女权利问题,并恳切希望丘吉尔能帮助她成为第一位进入众议院的女议员。
丘吉尔委婉地拒绝了她,同时也就阿斯特刚才的言论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丘吉尔的这种行为使阿斯特大为恼火,当时阿斯特的脸色就转晴为阴,并火气十足地对丘吉尔说:“温斯顿,如果我是你的妻子,我会因为你的臭脾气而往你的咖啡杯里放毒药!”丘吉尔听后,并没有动怒,只是温柔地笑着说:“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喝下去!”
丘吉尔在面对阿斯特女士的挑衅时并没有慌张或者是觉得尴尬,只是像平常一样又回复了她一句话,就将不利于自己的局面扭转了过来,成功地消除了彼此之间的“火药味”,让气氛又重新活跃起来。
说话有道
我们在日常的对话中,是否也遇到过像阿斯特女士一样不会说话的“挑衅者”呢?是否也有一不小心说错话惹对方尴尬的时候呢?当我们面临这些突发状况时,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是临阵脱逃,让尴尬越积越深?还是积极应对,化解这场未知的矛盾呢?肯定会有人说,当然是积极应对了,因为谁也不想自己与人结怨,谁都想与他人和气地相处下去。
那么,要如何正确应对呢?
转移话题。不只女人有所谓的“第六感觉”,男人也有,这是因为人们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所以,当尴尬的话题出现在彼此之间时,我们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就感受得到。这时,如果是自己说话不当造成的,我们应该及时住口,并试着转移到一些轻松愉悦的话题,但是不要转移得太生硬了。如果是对方引起的尴尬,我们应该大度一点,不要计较对方的一时口误,同时也可以试着转移话题,用态度来告诉对方自己不想谈论这个话题。
给予正面的、精彩的回击。有时候,我们会碰到别人故意地挑衅,这时候我们就不能转移话题了,因为这样做只会让对方得意,显示自己的懦弱。正确的做法就是给予对方正面回击,在保全自己尊严的前提下灭对方的威风,让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有口难言。
谈话时注意措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雷区”,我们应该事先就了解清楚,在谈话时尽量避免涉及这些话题。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措辞。谁也不知道在谈话中会谈到些什么。
让听众喜欢听你说
艾力克·钟斯顿曾任美国商会会长。下面我们来看看他在奥克拉荷马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各位奥克拉荷马人,对于危言耸听的贩子们,大家都是再熟悉不过的。大家不用费劲就可以回想起来,他们一贯将奥克拉荷马州列于书本之外,认为它是永远绝望的冒险。”
1930年,所有绝望的乌鸦都告诉它们的同类,最好避开奥克拉荷马,除非自己携带口粮。它们还告诉所有的人,奥克拉荷马将归为永恒不变的新美洲沙漠的一部分,永远都不会有植物开花。
但是到了1940年,奥克拉荷马却成了花园胜地——也是百老汇举杯赞颂的对象。因为,每当雨后的风吹来时,这里便有大片的麦浪起伏,会散发出阵阵清香。
短短的10年之后,这个干旱的地带,遍地都长着玉米长茎,它们长得非常茂盛。
这就是信仰的结果,也是有计划的冒险的结果……所以,当我们观看自己的时代时,应该多看看美妙的远景,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已经流逝的回忆里。
准备来访当地时,我就去查找档案里的《奥克拉荷马日报》,希望能看看1901年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能够品尝一下50年前在本地生活的滋味。结果我发现了什么?噢,我发现报纸上记录的希望全部着重在奥克拉荷马的未来之上,他们说话的重点也都放在希望上面。
艾力克的演讲之所以能获得满堂喝彩,就是因为他一开头就讲当地人的过去、现在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于无形中赞美和吹捧了当地人,让自己能够融入这些人之中,获得了他们的好感和信任。
说话有道
听众感兴趣,是因为我们的谈话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兴趣、日常问题有关。这种与听众感兴趣之事的联系,也就是与听众本身的联系,所以才能赢得听众的注意,并保证彼此之间的沟通没有任何阻碍。
按照听众的兴趣来演讲,这是个绝佳的方法。问问自己:题材里的资料能够帮助听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实现他们什么样的目标?然后开始讲给他们听,这样必然会赢得他们的关注。如果我是个会计师,我在演讲时就会说:“我现在要告诉你们的是怎样可以省下50~100元的纳税额。”
在演讲时,要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尽量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结果。
学会互动,鼓励听众参与演讲
有位演讲者在演讲中为了说明汽车在刹车后必须前进多少尺的距离才能够停住,便请了前排的一位听众出来,让听众拿着钢卷尺的一端,沿着走道把它拉长到45尺,并协助他展示在不同速度下这个距离会有怎样的变化。
在这位听众演示的过程中,其他听众也同样全神贯注。那条卷尺,除了能生动地展现演讲者的论点之外,还在听众与演讲者之间建立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如果不是使用了这种听众直接参与的方法,或许听众们最关心的,可能是晚饭应该吃什么,或者晚上看什么电视节目。
说话有道
如果你能在演讲时,让听众协助你展示某个观点,或是把你的观点戏剧化地表现出来,那么听众对你的注意力就会明显提升。这是因为当听众中的一个人被演讲者带入“表演”时,听众就会敏锐地注意你的演讲中所发生的事。很多演讲者认为,演讲者与听众之间总是会有一堵墙,而你若能利用听众的直接参与,就可以轻易地推倒这堵墙。
大家在与人交谈时,可以找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谈论一些对方喜欢的、与对方有关的话题,这样对方会很容易就加入谈话中来,并会因为谈论到自己喜欢的内容而放松戒备,让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开对方的心房。
为了调动对方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让对方积极参与互动或者协助我们展示某个观点,以便将对方带入我们的话题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这个话题的参与者。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用语言、肢体动作来配合对方的讲话,这样无形中给对方一种鼓励,让对方知道我们正在关注他。
此外,人们的心理都是一样的,都会有想要表达的欲望,对方可能也会有想要说的东西。因此,我们不仅要变得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倾听,学会带动听众的情绪,让听众也变得能说会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懂得说话的技巧和智慧,我们与听众之间的谈话也才会变得妙趣横生、趣味无穷。
交谈是一种双向的活动,与其一个人夸夸其谈,还不如试着让对方也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谈话中来,让谈话变得有趣,让自己从中收获快乐。
余音绕梁,充满激情的结尾
亨利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的演讲堪称疑问式演讲的巅峰之作,尤其是结尾部分的一组反问句,使演讲显得更加轩昂激越,文气也随之大振,充分显示了反问所特有的鼓动力量。紧接着,亨利用呼吁式的口吻结束了演讲:“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宁愿死!”全篇完美至极。
下面请看演讲稿:
“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
演讲者用一连串的反问,使大家的思想、意志、信念和感情都达到了最高潮,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话有道
古罗马的诗人奥维德说过:“任何事的收尾都贵如皇冠。”成功的演讲家都知道,一场演讲是否精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尾。演讲者要想让听众对自己的演讲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必须把演讲的内容合乎情理地推进,以便呼应结尾。
当今社会到处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演讲,谁都自认为是一个演讲大师。但是,我们经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真正会演讲的人其实凤毛麟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当今社会,大多数人过于追求速度、效率,而忽略了质量,这就导致演讲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快餐文化,只注重表面是否光鲜亮丽,却不关心内容是否实用有效,自然就不会给听众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了。
充满激情的结尾有很大的鼓动力,特别是一些动员性的演说,结尾说一段热情洋溢的话,可以使人振奋、使人激昂,如看一场球赛,中场进球与终场1分钟前进球,带来的群众情绪变化是大不相同的。我们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演讲不用像总统一样深入人心,也不用顾及各方面的想法和利益,但是还是应该尽我们所能地让演讲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顺利达到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归纳自己的意见。演讲有时候会因为谈话范围太过广泛而让听众感到迷茫,所以在结尾时需要用简洁的话语来归纳观点,加深听众的印象。
简洁而真诚的赞美。在演讲过后,为了使听众感到愉悦,并对我们所说的事情充满乐观情绪,需要适当地赞美一下听众。但是,赞美不是阿谀奉承、夸大其词,这就需要演讲者的态度自始至终都表现得很真诚,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饱含情感的有力结尾。演讲结尾时,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来选择舒缓的、激烈的,抑或是幽默的、诙谐的结尾方式,这样不仅能把情感表达出来,还可以升华现场的气氛,带动听众的情绪,让演讲的效果更好。
总之,结尾对于演讲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给听众以心灵的震撼,让听众记住我们的演讲。
制造悬念,吸引听众的耳朵
鲍威尔·希利先生曾在费城一家运动俱乐部做演讲。他是这么开场的:
“有一年,伦敦出版了一本讲述故事的小书。它注定了要名垂青史。许多人称这部小说为‘举世最伟大的一本小书’。它刚一问世,便引起轰动,朋友们相互碰面时,总会彼此问道:‘你读过它了吗?’人们回答竟如此一致:‘是的,上帝保佑它,我已经读了。’”
“这部小说上市的第一天就卖出了1000多本。到了第二个星期,需求量便达到1.5万本。自那以后,它又曾经无数次地再版,并且翻译成各国文字。数年前,摩根以极高的价格购得该书的原稿。它现在正与许多无价珍宝一同被安置于他那庄严伟岸的艺术馆中。这本举世闻名而且充满震撼力的小说究竟是什么呢?”
说话有道
听到这里,相信我们会产生好奇。你可能会问:“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作者是谁?讲述了什么故事?为什么人们都这么喜欢看?”此时,你的注意力已经被鲍威尔·希利先生完全吸引住了。而且,随着鲍威尔先生的叙述,你的兴趣在不断提高。这就是高明的演讲者以制造悬念的方式抓住读者的心。这部让你好奇不已的小书是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圣诞颂歌》。
许多著名的演讲大家都非常善用制造悬念来吸引人们的好奇心。罗威尔·托马斯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演说家、新闻分析家及电影制片人。他在讲劳伦斯上校的事迹时如此说:“一天,我在耶路撒冷的基督街上漫步,忽然遇见一名男子。他身着华丽的东方君主袍服,腰间挂着一柄穆罕默德子孙常佩的金质弯刀。但是,从这个男子的外貌上看,他一点也不像阿拉伯人,因为他的眼睛不是阿拉伯人那样的黑色或棕色,而是蓝色的……”这一叙述把人们融入了当时的情境,每个人都急于知道:这个人究竟是谁?为什么他要这么打扮?故事后来怎样了?
好的悬念不仅能够使演讲者成为听众注目的中心,更能够活跃现场气氛,激发听众聆听的兴趣。即便演讲已经冷场,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制造一两个悬念来重新吸引听众的注意。
如何制造悬念是一个问题。大多数人只会按部就班地讲一些枯燥无趣的话。比如,某个演讲家讲述自己的母亲带着3个嗷嗷待哺的幼儿奋斗求生的事情时,这样说:“30年前,我母亲新寡,有3个孩子要养育,却身无分文……”这种就像写记叙文一样的开场,很难让人继续听下去。还有一些人上来就枯燥地说理:“同志们,坚持就是胜利……”
要制造悬念感,让人好奇,我们就不要以叙述的方式开场,而要直接选取故事的高潮,带着听众一下子“跳入”演讲的重点。
演讲中的近因效应
有时候,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陈旧的信息在记忆中会逐渐变得模糊,而近期信息则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在日常交际中,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很多人会把谈话的重点放在最后,以加深印象。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想通过心理学家的演讲,来动员青年参军服兵役。这位心理学家面对台下嘈杂的青年们说:“孩子们,我和你们一样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生命并没有什么罪过,毕竟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
青年们听完这话,安静了下来。那人又说:“但是,我也有一种侥幸心理:假如我服兵役,上前线的机会只有一半,因为也有可能留在后方。即使上了前线,那我作战的概率也只有一半,因为说不定我会成为某个军官的左右手,而留在安全区。万一不幸,我扛起枪,那受伤的可能也只有一半。即使我不幸挂彩,或许在医生的帮助下逃离了鬼门关。就算我运气不好,真的为国捐躯,我的亲人和朋友也会为我感到骄傲,我的父母不但可以获得一枚奖章,还可以得到一笔数量可观的抚恤金和保险金。而我,一位伟大的战士也可以进入天堂。”
听完这段演讲,原来极力抗拒上战场的青年们,都纷纷表示愿意赌一把。
说话有道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在演讲中,这位心理学家就是运用了近因效应,有意将谈话的重点放在了最后,才使得青年们加深了印象,进而愿意“赌一把”。那么,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应该怎样运用近因效应呢?
1.说话时,要循序渐进,慢慢扩展。
2.谈话时,不要为了将重点放在最后,而故意拖延前面的说辞。
3.在交谈中,不要故意将语言变得烦琐,要以精练简单为宜。
适时地停顿,让讲话更出众
林肯总统在讲话时非常擅长使用停顿。当年林肯在和道格拉斯先生竞选上议院的议员时要做一次辩论比赛。但是,林肯天生的忧郁表情使得他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很凄凉,这对他的选举非常不利,听众也认为林肯这次必败无疑。然而,在辩论就要结束时,林肯却突然停止说话,卷起衣袖,身体前倾,两眼直视台下那些观众,沉默了一会儿才继续他的演讲。
有人戏言:“林肯在关键时刻的几秒停顿,不仅吸引了听众的耳朵,也吸引了听众的心灵和选票。”由此可知,停顿,在讲话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正在讲话,突然在关键的时候停下来,能够为他的讲话增添趣味性,就好像做饭时放调味品一样,会让他的食物更有味道。大多数情况下,一味地滔滔不绝不加停顿,会使我们的讲话索然无味,也势必会影响讲话的质量。
说话有道
其实,我们在讲话中都会不自觉地使用“唔”“嗯”“是的”等毫无意义的语气词。虽然这些语气词并没有错,但是无故地使用它们会让我们的讲话没有气势,也很容易分散听众的注意力。有意识地运用停顿会帮助我们减少使用语气词的频率,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同时,在谈话时做适时的停顿,既能让听众对我们接下来的话产生一种急切盼望的心情,也给了听众对所听到的内容作出反应的时间,而我们也能趁这个时机回味一下刚才讲的话或者思考一下接下来要说什么,避免在流畅的讲话中出现不合时宜的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有意识地停顿的时候,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或微笑,或怒目相对,或鼓励。这样一来,别人就会感到自己的表现受到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