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战场火王——火炮与弹药
6049900000005

第5章 火炮的发展趋势与未来(1)

火炮的几个发展趋势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数十年中,导弹、核武器等新式武器迅速发展,一些国家一度认为空中和地面的导弹、火箭火力将要取代炮兵,“战争之神”的地位一度受到动摇,严重影响了火炮技术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火炮的自行化、自动化、系统化程度显著提高,侦察、指挥手段不断更新,弹药更加多样化。现代火炮系统的战术技术性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使火炮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战后身管火炮的发展

随着现代榴弹炮的身管不断加长,在西方已将加农炮、榴弹炮和加农榴弹炮统称为榴弹炮,而通常人们又将这些火炮称为身管火炮。身管火炮作为陆地战场的主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是各国火炮发展的重点。1991年发生的海湾战争中,双方使用的身管火炮占陆军压制火炮的90%以上。海湾战争证明:大口径、远射程(30千米以上)的榴弹炮、加榴炮是保持地面火力优势的必要手段,自行火炮机动灵活,适于随时支援装甲与机械化部队作战,牵引火炮质量较轻,可用直升机空运作为空降师、空中突击师的主要装备。身管火炮配以多样化的弹药、引信,能够打击战场上不同类型的目标。身管火炮与精准制导武器相结合,是打击远距离点目标的有效武器。所有这些也正是第二次大战以后特别是当前各国主战火炮的发展方向。

1.战后至60年代的发展情况

50年代,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比较重视自行火炮的发展,而且为了适应核大战的需要,美国在火炮研究方面首先考虑加农炮发射核炮弹的问题。1953年装备使用的T-131式280毫米加农炮,既能发射普通榴弹,又可发射核炮弹,射程达30千米左右。在此期间,苏联及西方国家对牵引式榴弹炮也进行了改进和发展,普遍采用了可360°回转的射击座盘,配用炮口制退器和增加弹种,如苏联先后研制和装备了M-30式122毫米榴弹炮、1955年152毫米加农榴弹炮、C-3式180毫米加农炮、M46式130毫米加农炮。其中M46式加农炮最为著名,被认为是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紧凑、性能可靠的野战火炮,射程可达27千米。M-30式122毫米牵引榴弹炮,1960年装备部队,主要配备在摩步师和空降师。该炮除原华约国家军队装备外,在中东及北非国家也有装备。该炮体积较小,能环形射击,发射榴弹最大射程为15.3千米,具有良好的战术技术性能,还能实施机降和伞降。

6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既打核大战又打常规战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加强了地面压制火炮,尤其是155毫米火炮的发展,在北约组织1963年规定155毫米为师级的标准口径之后更为明显。在此期间,美国特别强调减轻火炮质量,以便提高战略机动性。美国研制和装备了M102、M204式105毫米榴弹炮,其中M102火炮有8个部件采用铝合金材料,使全炮质量比M101式(2030千克)减少26%。为减轻炮架受力,M204式105毫米榴弹炮采用了前冲原理,后坐力减少60%以上,不需要普通的大架和驻锄,全炮质量为1350千克,比M101型减小33%。由于采用前冲机缩短了火炮后坐循环时间,射速也由每分钟10发增到15发(该炮从未装备部队)。英军研制的105毫米轻型榴弹炮用一辆吉普车就可牵引,其最大射程为17千米。

2. 70年代以后发展活跃

70年代至今,各国火炮发展非常活跃,并普遍重视了自行火炮的研制。除美苏两国外,其他国家也纷纷研制自己的火炮,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新加农炮和榴弹炮。这些火炮的口径集中在152~203毫米,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火炮射程、精度和威力,改善机动性和提高防护能力。

在弹药方面,枣核弹(即远程全膛弹)和底部排气弹(简称底排弹)是继火箭增程弹、底凹弹之后的新弹种,不仅增程效果好,精度也不受影响。枣核弹英文原意是空气动力优化弹丸,外形像枣核,且有底凹,飞行阻力小,比制式榴弹可增加射程20%左右。英、德、意三国联合研制的FH70式155榴弹炮发射普通榴弹最大射程为24千米,而发射枣核弹最大射程达31.5千米。底排弹是指在弹丸底部装有排气装置,用于减少飞行中的底阻以增大射程,这种弹比火箭增程弹的效果好,比制式普通榴弹增程13%~30%。南非G-6式155毫米自行火炮采用此弹,射程达40千米。除此以外,在弹底采用冲压发动机,增大推进力。美国已在203毫米榴弹上加装冲压发动机,射程可达60千米。

在提高射速方面,新型自动装填系统的研制,提高了供弹、输弹的自动化程度,射速有明显提高。如瑞典150式155毫米自行火炮,射速达到15发/分,法国的CT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射速达到12发/分,西方多国联合研制的SP70式155毫米自行火炮的突击射速达到18发/分。

在提高射击精度方面,除采用先进的火控系统外,发展的末段制导炮弹,可使射击精度达到0.3~1米,击毁一辆坦克只需1~2发,是普通炮弹命中精度的几十倍。美国155毫米榴弹炮、前苏联的152毫米加榴炮都已配备了“铜斑蛇”、“红土地”激光制导炮弹。T44

为了提高弹丸的杀伤威力,除了弹丸多装炸药,装填高能炸药,发展预制破片弹外,已普遍使用了子母弹和子母雷弹。此外,美国等国家已开始研制完全自主式自动寻的“智能”和“灵巧”炮弹。

火炮的机动性也是70年代以后各国火炮发展的重点,主要措施:

一是自行火炮采用大功率发动机,提高单位功率,使火炮行驶速度和行程能与现代主战坦克相适应,研制中的火炮一般不低于60千米/时。

二是发展轮式自行火炮,部分取代现有履带式自行火炮,以提高火炮在公路上的机动能力。如南非G-6式155毫米自行炮采用轮式底盘,公路行驶速度达90千米/时。

三是在牵引火炮上配装体积小、功率大的辅助推进装置,使火炮能迅速进入和撤出阵地。如瑞典FH77式155毫米牵引榴弹炮,在火炮上安装一个辅助推进器,并配有各种液压系统。行军时,由牵引车和辅助推进器联合驱动,最大行驶速度可达70~80千米/时,大大增加了越野机动性。火炮大架上有一个支撑轮,液压系统可用于展开火炮、装填弹药、高低方向瞄准。这样,使火炮的放列和撤收实现自动化,进入和转移阵地很快,大大减轻了炮手的操作强度,有人称它为能代替自行火炮的套引火炮。

四是在火炮上更多地采用铝、钛等轻合金和复合材料,以减轻火炮质量,便于空运和直升机吊运。如美国装备的M109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及前苏联的1974年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均可空运、吊运和浮渡。

为了提高防护能力,新研制的自行火炮一般都有一定的“三防”能力。南非G-6自行火炮还非常重视地雷对它的威胁,其车底部可以经受三枚地雷爆炸,而不致造成停车。美国为M109式155毫米自行火炮研制一种轻型伪装网,它能够防光学仪器、红外仪器和雷达侦察。

二、火箭炮的再度发展

在现代战争中,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需要提供一种射程远、威力大、火力猛、机动性强、能以饱和火力压制大面积目标的武器系统,而多管火箭炮能较好地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喀秋莎”一类的多管火箭炮越来发挥受到各国军队的重视。

1.“喀秋莎”阔步向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以它出色的表现,受到人们的青睐。在50年代初的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装备的“喀秋莎”又有力地打击了美国侵略者。到50年代,前苏联把火箭炮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先后研制并装备了BM-14、BM-24、BM-20、BM-25等火箭炮,口径从140毫米到250毫米,不仅型号多,而且在发射装置的结构上也进行了改进,有管式、圆笼式和方笼式,放弃了轨道式。火箭炮配用尾翼稳定火箭弹和旋转稳定火箭弹,射程为9~20千米,相比之下,西方国家除美国在1953年研制装备了M23型25管火箭炮(射程8.2千米)外,基本上停止了火箭炮的装备与发展。

60年代苏军装备的火箭炮有122,130,140,200,240和250毫米六种型号,其中有轮式车载和履带车载,也有牵引式。

进入70年代,经过简化口径序列,苏军只装备两种,即BM-14式140毫米16管牵引火箭炮和BM-21式122毫米40管车载火箭炮。前者装备空降师,后者装备坦克师和摩步师。

2.各国普遍重视火箭炮

德国是北约国家较早开始研制火箭炮的国家,1968年研制成功了110毫米36管火箭炮。该炮最大射程18千米,1970年正式装备部队。110毫米火箭弹由DM14式火箭发动机和各种不同用途的战斗部组成。其结构特点有:采用互换战斗部,采用玻璃钢发动机和星孔内燃药柱,四片尾翼上各安一弹簧片,弹丸的微旋是由燃烧室后端装有两个成180°排列的定向钮与发射管内相应的定向槽相吻合赋予的。火箭弹配有杀伤战斗部、内有5000个预制钢珠,配用抗电磁干扰近炸引信,一门火箭炮可使300平方米地域布满钢珠,更主要的是,该炮具有反装甲作战能力,较之苏联的BM-21又向前发展了一步。但美中不足的是需要人工修正气象诸元,因而射击精度不高。为此,1980年开始将110毫米36管火箭炮改装为“拉尔斯”Ⅱ式火箭炮,改装后仍保持36管,配备“战场哨兵”射击指挥系统,使命中精度提高3倍。

70年代以后,火箭炮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重视。研制火箭炮的国家不下20个,研制的火箭炮型号不止50种,如以色列的LAR-160、意大利的菲洛斯25/30、西班牙的特鲁埃尔、捷克的RM-70以及韩国的130毫米多管火箭炮等。

意大利菲洛斯25/30式122毫米多管火箭炮有两种型号,F30是F25的改进型,主要区别在于火控系统的不同。

菲洛斯25/30式多管火箭炮由意大利斯尼BPD公司于1976年开始研制,1985年投入批量生产,但未装备意大利陆军,目前已出口3个国家,在1985~1994年生产了73门。

火箭炮的高低和方向瞄准靠电力操纵,也可人工操作。驾驶室内装有选择器和发射控制按纽,一次齐射40发所需时间为16秒。1个6门制的菲洛斯25/30式火箭炮连齐射240发火箭弹,覆盖密集区为25万平方米。

该火箭炮发射F25式和F30式尾翼稳定火箭弹,F25式火箭弹采用双基固体推进剂,配用普通战斗部时最大射程25千米,配用子母战斗部时最大射程22千米。F30式火箭弹采用复合固体推进剂,增大了射程。配用普通战斗部时最大射程33.5千米,配用子母战斗部时最大射程28千米。

3.射程最远的“龙卷风”

80年代,前苏联研制了“旋风”9K58式300毫米火箭炮,有的译为BM-O式9K58“龙卷风”300毫米火箭炮,1983年设计定型,1987年开始装备部队。1990年2月在吉隆坡举办的亚洲防务展览会上首次公开亮相。

该火箭炮的发射装置有12根8米长的定向管呈“n”形配置,上面一排4根,下面每侧各两排,每排2根,安装在MA-543式(8×8)卡车上。运载发射车上有一操作室,配有两个稳定器。该车共有4个乘员,总质量(含12枚火箭弹)43.7吨。“龙卷风”300火箭炮还配有MAB-7313式(8×8)弹药补给装填车,该车运载12枚杀伤子母火箭弹,并可施行机械半自动装填。

“龙卷风”300火箭炮的主要特点:一是自动化程度高,火箭炮配有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每个火箭炮连配有1辆射击指挥车,车上装有计算机系统、通信器材、无线传输系统和定位定向系统。二是射程远,最大射程70千米,是目前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火箭炮(发射近程战术导弹除外)。三是射弹覆盖面积大。该火箭炮配有子母弹、化学弹和布雷弹。发射的杀伤子母火箭弹质量为800千克,战斗部240千克,内装72枚直径为75毫米的子弹。四是散布精度好。定向管内有两条螺旋导槽,火箭弹采用初始段简易惯性制导的自动修正技术,使得火箭弹散布较小。

三、迫击炮发挥的巨大作用

迫击炮由于质量轻、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无需特殊装备就可以立即投入战斗,即使在现代战争条件下,也不能被其他火炮取代。

目前各国装备的迫击炮根据战术要求不同,结构也不一样,其中有滑膛的、线膛的,前装式的、后装式的,长身管的、短身管的及两段式身管的,膜状座钣的、梯形座钣的、圆拱形座钣的,人背的、车载的、牵引的和自行的等等。

从口径来看也较多,有51,60,81,82,100,105,107,120,160,240毫米近10种。美国采用的是60,81,107,120毫米4种口径,前苏联采用的是82,120,160,240毫米4种口径。按口径可分为大、中、小三类。根据其发展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小口径迫击炮装备广泛,在轻型化及提高远射性能方面发展迅速

50~82毫米为小口径。一般配属在连、营以下分队,作为直接伴随步兵武器或快速反应部队的便携式武器。质量在5~60千克之间,最大射程为750~5800米,最大射速30发/分左右。其中51、60毫米口径的通常是单兵整炮携带,81、82毫米远射型小口径迫击炮,一般需要分解为炮身、炮架、座钣几个大件分别携带。这类迫击炮射程可达4000米以上,炮弹质量在3千克左右。火炮分解后的单件质量在15千克以内。

7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普遍重视小口径迫击炮的装备与发展。如美军轻型步兵连、空中突击连、空降兵连里,均有迫击炮分排编制,装备有M224式60毫米轻型迫击炮。该炮1977年定型,1979年装备部队,分两种型号,普通型使用大座钣,采用轻金属材料,配用新弹种和多用途引信,带有激光测距仪和小型弹道计算机,射程为3500米,达到老式81毫米迫击炮水平,但质量减轻了一半多,全炮质量只有20.8千克。手提型迫击炮使用M8式矩形小座钣,无双脚架,总质量为7.8千克,最大射程为1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