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次炮击发生在苏芬交界的霍京恩前线,所以苏联人称之为“霍京恩炮击行动”,这次炮击行动的成功鼓舞了苏军大规模使用B-4榴弹炮的热情。据统计,在1940年2月1日至3月13日最后阶段的作战中,苏军共投入20多个B-4榴弹炮炮兵连,进行了多达270余次压制射击。这些炮兵连屡屡效仿马赫波诺夫的“炮兵上刺刀”的战法,把火炮推进到前沿250米~350米处,以求得到最佳打击效果。当然,苏军为掩护这些“无价之宝”往往要投入更多部队,1个B-4榴弹炮炮兵连周围一般添配了1个营的步兵、1个76毫米榴弹炮炮兵营、10挺重机枪和8挺轻机枪,外加5辆坦克。
苏芬战争结束后,炮兵主帅沃罗诺夫在汇报总结中指出,虽然B-4榴弹炮在克服芬兰工事方面显示了威力,但操作者的技能实在让人担忧,他们因平时过于爱护装备而缺乏猜确射击的训练,“在实际操作中,摧毁芬军一个永备工事,至少需要耗费8~14发炮弹……虽然上级要求炮兵不必珍惜炮弹,只要能彻底消灭目标即可,但体形庞大的B-4榴弹炮在射击阵地上待得越久,死亡的威胁就越大”。
1941年,希特勒和古德里安对苏联发起了震惊世界的闪击战,苏联人惊慌失措,在最初的六个月里,丢掉了大片国土,在接下来的反击战中也是溃不成军。苏联的国宝B-4榴弹炮因为机动性不强,被德国人缴获大半。德国士兵缴获这种榴弹炮之后,大为吃惊,试射的结果表明,B-4榴弹炮的威力不次于德国的火炮。于是,希特勒一声令下,将B-4榴弹炮贴上了德国的标签,编入德军序列,让B-4榴弹炮这个庞然大物为德军服务。在接下来的战斗中,B-4榴弹炮反过来给苏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
直到1943年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结束后,苏军才真正转入战略大反攻,B-4榴弹炮的威力终于得到全面发挥。在哈尔科夫、齐尔卡塞、哥尼斯堡、坦泽和波森等重大城市攻坚战役中,B-4榴弹炮摧毁了无数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
特别是在1944年6月10日的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战线上,由维德门德科少校指挥的两个B-4榴弹炮连摧毁了用钢筋混凝土加固的地下碉堡,其中1发炮弹打穿地下三层楼板后才爆炸,使德军±兵惊恐地将B-4榴弹炮称为“斯大林之锤”。
1945年4月,苏军开始攻击柏林,希特勒龟缩在铜墙铁壁的德军司令部里,隹备最后一搏。 4月28日,柏林巷战开始,坚守兰德维尔桥头堡的德国掷弹兵仍不肯放弃抵抗,苏军劝降的传单也被他们拿来卷烟。由于兰德维尔桥头堡太过坚固,苏军的小口径火炮射了一天的炮弹也奈何不了它,所以,苏军需要大口径的火炮来攻击德军的建
筑物。
刚开始时,苏军调集了152毫米炮,攻击德军坚固的建筑物,但仍达不到效果。一轮炮袭过后,德军士兵坐在兰德维尔桥头堡上兴高采烈地抽着烟,似乎在故意挑衅苏军。
突然,有几个德军士兵从炮队镜中发现河对岸的一些异常,和自己对射半天的苏军坦克纷纷后撤,几十个庞然大物在拖拉机和坦克抢救车的前拉后推下一字排开。
原来,苏军调来了自己的镇国利器——203毫米的B-4榴弹炮。苏军新一轮的火炮攻击也开始了,并制定了相应的攻击战术:对于已发现的德军工事和街垒,苏军的重型火炮时常在200米~300米的距离上进行直接瞄准射击
如果是对强击支队的火力支持,以400米纵深为界实施密集射击,对更大纵深只射击广场、十字路口和拐角建筑。编入强击支队和强击群的火炮在攻击建筑物时,以大口径B-4榴弹炮和重型自行火炮向地下室和建筑物低层射击,中小口径火炮则向建筑物中层和高层窗口射击,迫击炮向屋顶射击,掩护强击群接近建筑物。配属于强击群的工兵,在强击群内担任在废墟和障碍物中开辟道路和扫雷的任务,此外工兵还对建筑物和其他工事实施侦察,进行坑道作业,同火灾作斗争,同时担负对坚固建筑物的爆破任务,喷火分队则用来消灭坚固工事和坑道内的敌人。
一阵隆隆的炮声,振聋发聩。“大家赶快离开!快!”见识过这种“怪物”的老兵发出惊呼,阵地上一片混乱,即使是党卫队督战官也难以制止。很快,这些“怪物”便印证了德国老兵的不祥预感,炽烈的火舌瞬间将兰德维尔桥头堡吞没……创造这一战绩的正是被德国士兵称为“斯大林之锤”的B-4弹炮。
在B-4榴弹炮强大的火力攻击之下,德军士兵非死即伤,纷纷败下阵去。苏军也因此阔步前进,顺利赢得了柏林巷战。
二战结束后,苏联仍将B-4榴弹炮的生产线维持了4年之久,直到1949年新一代300毫米口径自行迫榴炮问世,才将B-4榴弹炮停产。
据统计,苏联共生产了1211门B-4系列榴弹炮,直到今天,它仍是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馆的“伟大杰作”。
五、名噪一时的“巴黎大炮”——德国“威廉”火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空袭是德军惯用的方式,德军土兵也对空袭习以为常,尤其是飞行员们,自从福克战斗机被发明以来,他们屡战屡胜。1916年,德军司令部在讨论空袭巴黎时,空军自然是得意扬扬地接受了任务,他们准备给巴黎带去突然的“灭项之灾”,但在这时,一位年轻军官却站出来建议用大炮轰击巴黎,这无疑是在空军的众多功勋将军头上泼了一盆冷水,也让在场的人目瞪口呆,一时间议论纷纷。原来,当时德国火炮的最大射程只有21千米,而德法边界距离巴黎有120千米,这个提议显然是不可能的。
希特勒却很喜欢这个想法,于是命令统帅部研制新型的远程火炮。德军统帅部将研制远程火炮的任务交给著名的克虏伯兵工厂火炮设计师兼总监弗里茨·罗森伯格教授。为了论证这一设想的可行性,克虏伯兵工厂首先在其“麦喷”靶场进行了远程火炮发射低阻力弹的试验。试验取得了成功,但此时德军统帅部提出要研制能炮击巴黎的射程100千米以上的超远程火炮,许多人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罗森伯格力排众议,极力主张并积极组织研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试验,罗森伯格运用数学计算来推定所有的因素——k弹、火药量、3分钟空中飞行和大地的曲率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完全可以制造出射程达100千米从法德边界炮轰巴黎的大炮。
根据罗森伯格的研究成果,1917年2月,德国军方又提出将射程延长到120千米。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军方要货很急。因此罗森伯格决定利用当时尚未装到舰上的L52-5型355毫米口径的舰炮进行改装,1917年夏天,第一批远程火炮终于研制成功,这种远程火炮由克虏工白兵工厂建造,被命名为“威廉火炮”。因为这种大炮是为了轰击巴黎而研制的,后人也管它叫“巴黎大炮”。
巴黎大炮口径不算太大,只有210毫米左右,可是它却显得又高又大,堪称火炮中的“巨人”,炮管长
36.1米,倘若把它竖起来足有十几层楼高。起初,德国人将它安装在混凝土基座上,它的炮口只能瞄准法国首都。可是,又长又重的炮身使火炮本身产生了弯曲变形,只好在炮身后半部的上面加了一个支架。此外,为了解决这个庞然大物的机动问题,还专门为它设计了有轮缘的特制车轮,可以在机车轨道上滚动,巨大的铁路旋转盘可以使火炮作水平转动以改变射击方向。
巴黎大炮堪称火炮“巨无霸”。发射一次炮弹要用195千克的火药。假如要炮弹发射到120千米以外的目标区,需将弹丸发射到3.2万米的高空,以此减小弹丸飞行的阻力。
尽管巴黎大炮堪称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的身管火炮,然而这个庞然大物却同时有许多令人遗憾的缺点。这种炮的炮管寿命只有50发左右,使用到一定程度后,炮身就要送到工厂去扩充内膛。
这种火炮越用口径越大,其口径最初为210毫米,之后变成了240毫米,最后扩至260毫米,因此,还要为它;隹备3种口径的炮弹。不仅如此,这种炮射程远得令人吃惊,但命中精度也差得令人头疼。据介绍,尽管用此炮发射了180发炮弹,竟没有一发炮弹击中战略目标。
1917年8月,德军将3门大炮的阵地选择在克雷彼。那里树木茂密,利于隐蔽,即使敌机飞临上空也不易发现。1918年2月,德军将火炮秘密地运往阵地,牢牢地安装在水泥基座上。
这种为空袭巴黎而生的克虏伯大炮终于在1918年3月23日7时20分找到了它的历史位置,它开始发威了。
这一天是耶稣受难日,巴黎的所有教堂里都跪满了做礼拜的人。几声巨响突然在法国首都巴黎塞纳河畔响起。只见浓烟滚滚中,市民从睡梦中惊醒,四处奔逃。这种爆炸声每隔15分钟口向一次,一直持续到了下午。不久,德军攻入巴黎的传言胫而走。当天黄昏,法国的电台就广播了这样一则消息:“敌人飞行员成功地从高空飞越法德边界,并攻击了巴黎,有多枚炸弹落地,造成多起伤亡……”然而,对于电台的说法,巴黎市民并不相信,因为他们没有看到飞机,也没有听到飞机的轰鸣声。
这让街上的市民惶惶不安,纷纷议论是否德国人已经攻占巴黎。就在这时,法国特工在靠近法德边界的克雷彼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是德国新修造的远程大炮。要知道,当时普通大炮射程不过20千米,而克雷彼距离巴黎有120千米,真的难以想象。事实的确如此,德军飞机并没有轰炸巴黎,而是使用了新研制的秘密武器——“威廉火炮”。鉴于其威震巴黎的光辉业绩,德军又把它称为“巴黎大炮”。
德军出动大批人马,把超级大炮分解开来,装满了48节火车车皮,秘密地运到靠近德法边界的圣戈班森林里,换个地方重新对准巴黎射击。据介绍,从1918年3月23日至8月9日,3门“巴黎大炮”从不同位置向巴黎共发射了300多发炮弹,其中有180发落在市区,其余的落在了郊外,造成20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伤。
不过,这种火炮并没有发挥出更大作用。在它进行射击时,由于炮膛中的压力太大,膛线受到严重磨损,打了十几发炮弹后射击的精度就明显下降。再打几十发炮弹以后,炮管就不能使用,需要用大吊车把它卸下来,换上新的炮管。如此一来,这么笨重的火炮显然不能适应实战要求,所以在名噪~时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