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火炮
火炮,自问世以来就倍受军事家们的青睐。从古代战场上的霹雳车、抛石机、火铳、土炮,到现代战争中的榴弹炮、加农炮、迫击炮、火箭炮等等,虽然它们相貌各异、性能不同,但他们都当之无愧地成为同时代兵器王国里的佼佼者,并成为战争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一、火炮的来历
虽然不能说战争史就是炮战史,也不能简单地把火炮与国家的生死存亡划等号,但可以肯定地说:火炮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武器,它可以改变战争的进程乃至影响国家的存亡。中国古代把火炮称之为“大将军”,并留下了“五年攻城城不破,一旦用炮炮立功”的神奇故事。以玩炮起家的拿破仑曾说:“今天,炮兵确实决定军队和人民的命运。”据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统计,主要战役中73%的敌人都是被炮兵歼灭的,斯大林把炮兵称之为“战争之神”,诸军兵种都把炮兵尊为“老大哥”,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时常响起“炮兵万岁”的呼号声。
回首人类历史,火炮的诞生已有近七百年,石炮(抛石机)的出现已有两千多年。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炮的足迹遍及天南地北,炮的事迹传遍古今中外。它们或称雄于陆地,或叱咤在空中,或风流于海上,或扬威在岸边。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
中国是火炮的故乡,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无不为之而骄傲。但我们也绝不应该忘记旧中国在外国炮口威逼之下受尽屈辱的历史。我们应牢记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二、火炮的诞生
当我们在象棋盘上指挥手中的“车”、“马”、“砲”竞相厮杀的时候,你是否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实,棋子中的“砲”,不是“火”字旁的“炮”,而是“石”字旁的“砲”。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古代的炮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发射火药弹的膛炮,而是利用杠杆原理,用木头制成的抛石机(最早称霹雳车)。还记得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吗?东汉末年(公元199年),曹操与袁绍为争霸中原率兵对峙于官渡。袁军依沙堆立营,又堆积土台,建造望楼,派弓弩手凭借地势俯射曹营,使曹军吃尽了苦头。曹操采纳谋士刘晔的建议,赶制霹雳车。只见一排排像风车一样的木制器械摆放在曹兵阵前,士兵们忙碌地运来一堆堆差不多大小的石头块,操动霹雳车射向袁兵。“嗖一咣”,“嗖一咣”。战场上乱石飞舞,声如雷鸣,数十步外,袁兵的望楼被砸烂,士兵们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抛石机在冷兵器时代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家伙,有了它那就是“攻必克、守必固”。火炮就是由原来的抛石机发展为抛射火药包,而后逐渐演变而来的。如果论资排辈的话,它就是现代火炮的祖师爷了。这也正是过去“炮”字用“石”作偏旁的原因所在。
抛石机最风光的时候,要算是宋代了,这一时期的军队作战大都以抛石机为开路先锋,且使用数量也非常可观,一次作战用炮百具以上的战例比比皆是。公元1126年,金军围攻宋都汴梁时,一夜之间就安炮5000余座。公元1234年,元军进攻汴梁时,也架炮数百具,昼夜发炮,所打的石弹近乎把城填平。这时的抛石机,不但数量多,而且个头也很大,每门炮大约需要40~250人拉动,能将1~45千克重的石弹抛射百步开外。其威力之大是可想而知。T4
南宋度宗咸淳五年,忽必烈的大军攻打南宋,打到了江北重镇——襄樊(襄阳和樊城的统称)。襄樊是扼守长江的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保住襄樊,宋军加固了城池,又准备了充足的粮草,决心死守。蒙古军到达襄阳城下,想尽了一切办法,发动了无数次的攻击,一连攻打了五年,但都因城池坚壁而久攻不克。直到咸淳十年,蒙军由亦思马因等人设计制造出了别具一格、威力无比的巨型石炮(后取名襄阳大炮),它能把75千克重的巨石抛射出百步开外,才终于攻克了襄阳城。有史书记载:“巨石炮置于城东南,击发后,声如雷霆。无坚不摧,入地七尺。”“一炮中其谯楼,震城中。”“宋军终于坚持不住了,安抚吕文焕电率军投降”。可见,巨石炮在攻城中起了重要作用。襄城之战被后人总结为:“五年攻城城不破,一旦用炮炮立功。”
在这一时期,外国的石炮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俄国有了口径914.4毫米的射石炮,英国有了发射158.9千克石弹的射炮。土耳其在攻打欧洲的君士坦丁堡时,使用的名为“皇宫”的射石炮,需60头牛和200人才能移动,可以发射726.4千克的石弹。
石炮只是火炮的前身,还不具备火炮的条件,火炮是随着火药的出现应运而生的。我国是火药的发源地,也是最早研制和使用火炮的国家。当然,在当时还不叫“火炮”,而是叫“火铳”,它初创于中国的元代。世界上真正的火炮“鼻祖”,也就是第一门火铳,现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它制造于我国元代至顺三年,是一位文物爱好者于1949年在北京西郊的云居寺发现并收藏的。遗憾的是,它没有文字记载。
最早记载使用火铳正式作战的是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的火铳队(神机营)。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六月,明成祖朱棣亲自率领50万大军出征迎击鞑靼,在土刺河上的兰忽失温(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西北)与瓦刺军交战。明成祖首先用火铳队布下埋伏,而后令数名骑兵前去挑战,将敌人诱下山后,火铳队以密集的火力毙敌数百人,为作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火铳队也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炮兵部队了,它比欧洲的第一支炮兵部队(法国毕罗兄弟创建的破城炮队)还要早40余年。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火炮的发源地,我们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但进入清朝时期以后,后期发展火炮的西方国家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火炮的发展历程
现代火炮是指利用火药在管形内膛燃烧,形成燃气压力来发射弹丸的一种射击武器。然而这种武器是从冷兵器发展演变过来的。1962年2月5日,毛泽东主席会见炮兵工程学院院长孔从洲将军,在谈到火炮发展史时说:“火炮的老祖先是弓箭,由于射箭误差大,于是发明了弩机,一次可连发九支箭。后来又有人根据弩机的原理制成抛石机,这些都是冷兵器。只是在火药发明以后,才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有一个人叫陈规,他把火药装在一个竹管内,点着火药,喷火烧毁天桥,那时叫管形火器。因为竹子容易被火药烧毁,后来有人改用金属制作,就是火铳,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炮”。T7
一、现代大炮祖先——火铳
往往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总会影响另一个新生事物,或者衍生出另外一个新生事物。火炮也是如此,它也是由火药的发明而衍生出的另外一种新兵器。火药的发明,是人类战争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使枪、炮等武器登上了现代战争的舞台,人类战争由此翻开新的一页。
有了火药,才有了爆炸;有了火药,才可能有后来的管形火器,以及真正意义上的火炮和炮兵。那么火药是谁发明的,怎么发明的呢?这还要从中国古人说起。
早在唐代以前,就有炼丹家发明了火药。
火药被发明后,大量被用于军事,因为人们亲眼看到了火药的巨大杀伤力,而这比冷兵器的威力要大得多,火器也随之诞生。南宋时期,战火不断,也许是人们想要战争快一些结束,于是便出现了一种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器火枪,再后来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
元朝时期,中国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火铳是依据南宋突火枪的发射原理而制成的,被称为现代大炮的鼻祖。公元1234年,元朝军队攻打宋都汴梁,就曾使用数百具火铳,连续几昼夜向城内发射,所射石弹几乎将整个里城填平。1275年,宋元两军大战于长江一线,元军用炮的场面煞是壮观,炮声阵阵,最后宋军惨败。
火铳最早是用铜做的,叫铜火铳,后来发展成用生铁铸造,叫做铁火铳。目前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一尊元代宁宗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铸造的铜火铳,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炮,比欧洲现存的最古老的火炮要早500年。该尊火铳因其口部形似酒盏,又被称做盏口铳或盏口炮。它的身长为353毫米,口径为105毫米,尾底口径为77毫米,重达6.94千克。铳身刻有“绥边讨寇军”的铭文,说明是用来镇守边防、射杀敌寇用的。
为什么说火铳是最早的火炮呢?因为火铳和火炮的作用原理相同,都是利用火药将弹丸射出、杀伤敌人。此外,二者的结构也大同小异,都有身管、药室和发火装置。而且为了便于瞄准和操作,它们都有炮架,身管都是用金属制做的。相比突火枪而言,火铳具有射速快、射程远、杀伤威力大,使用寿命长和操作方便等优点,因此对后来的兵器发展影响深远,后世的火炮就是在它的基础上改进和发展起来的,结构和基本原理都没有根本改变。
火铳创制出来后,很快便被投放到战场上。从火铳的结构特点和实际使用效果来看,与以前的火药火器和突火枪相比,它具有初速大、射程远、威力大、命中率高和操作安全、方便等优点,后世的火炮都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发展起来的,在结构原理和基础形状上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在中国元末农民大起义中,不仅元军用火炮杀伤起义军,各路起义军也用火炮还击元军,其中以朱元璋率领的起义军用得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