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潜质是无限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一个人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障碍,都能坚持自己的理想,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消除障碍,一切的不可能都将成为可能。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人类发展至今已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计算机的全球化普及,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的升空,登月计划的实现等等,这些恐怕是前人连想都没想过的事情,但是现代的人类竟然做到了,让它们一一变成了现实。这足以说明,人的潜质是无限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只要心存信念,树立远大的目标,一切的不可能都将成为可能。
思考是行动的前提,要想做得到先要想得到。想到是进行思维的结果,在正确的思维指导下去行动,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以,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进行周密的思维,制定出相应的目标和规划。因为没有目标的工作是不可能让我们调动所有的潜能为之努力的,也不可能创造出最大的人生价值。
关于目标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参考以下事例。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在候车厅等车时,却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衣服。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就掉进了火坑;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幸亏还没上车,不然就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们在退票时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开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也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就可以赚钱。
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去上海的人第二天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在长年奔波中,他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办起了一个小型清洗公司。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名打工仔,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站,一个拣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个空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俩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票。
选择去上海的人之所以最后能够成功,关键在于他胸中怀着理想,并能够时刻思考实现理想、获得成功的方法。因此,从别人不经意的谈话中,他就看到了上海存在的商机,并最终将想法付诸实践;相反,选择北京的人却胸无大志、安于现状。他目光短浅、不善于思考,最终才落到了捡破烂的地步。其实去上海的人所做的事并非什么难事,如果他能够想到,也就能做到,就会获得成功。
美联社曾讲述过一位普通美国青年用一枚曲别针换来房子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凯尔·麦克唐纳和千千万万的美国普通青年一样,买不起房子,不过他有更富创意的办法:学习原始居民,进行物物交换。从2005年7月起,麦克唐纳利用互联网,用一枚红色曲别针开始与人交换,首先换回一支鱼形笔,接着再把笔换成小件艺术品……汽车……就这样,随着物品的变化,麦克唐纳最终没花一分钱,换回一套漂亮的双层公寓!这在一般人眼里看似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麦克唐纳却将其变成了现实,他是如何实现的呢?
麦克唐纳是一个送货工,负责给快餐公司送比萨、汉堡等,业余时间里还做些兼职。别看他只有26岁,却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工种,眼界也因此比较开阔。麦克唐纳与朋友一起租房,依靠偶尔在展销会上推销些商品足以交纳每月300美元的房租。但是,麦克唐纳心里始终挂着一件事: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不过他知道,依目前的经济能力,这个想法无异于天方夜谭。
庆幸的是,麦克唐纳有自己的法宝:良好的推销技能。麦克唐纳有一枚特大号的红色曲别针,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为了通过这枚曲别针交换些更大更好的东西,他在当地的物品交换网站上贴出了广告。此时,他只是期待着能交换到心仪的东西,房子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很快,来自英属哥伦比亚的两名妇女用一支鱼形钢笔换走了他的红色曲别针。就在当天,他前往西雅图参加了一场舞会,返回时,他顺道前往拜访艺术家安妮·罗宾斯。安妮也对这一网站感兴趣,并且曾经在网上与麦克唐纳交流过。麦克唐纳带着那支鱼形钢笔去了安妮的家。没想到,交易顺利达成!麦克唐纳带着一只绘有笑脸的陶瓷门把手走出安妮的家门。
接下来的交换对象,是来自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市的35岁的肖恩·斯帕克斯。斯帕克斯给了麦克唐纳一只科尔曼牌的烤炉。斯帕克斯有两只,可一般情况下用不着这么多,恰巧他的咖啡机把手坏了,于是将目光瞄准了麦克唐纳的陶瓷把手。交易再次达成。麦克唐纳开始意识到物物交换的妙处:每次交换后,他拥有的东西就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有价值。
麦克唐纳决定继续交易下去。加州潘德顿海军陆战队空军基地的一名军官要了这只烤炉,并给了麦克唐纳一个发电机。随后,他用这只发电机换了一个具有多年历史的百威啤酒的啤酒桶。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一名电台播音员相中了这只古典酒桶,用一辆旧的雪上汽车交换了酒桶。
加拿大一家雪上汽车杂志愿意为麦克唐纳提供一次花销不菲的旅行。而麦克唐纳又将这次旅行的机会转让给了一个魁北克的经理,换取了一辆1995年生产的泰龙敞篷车。麦克唐纳随即将车转手给一位音乐家,得到了工作室录制唱片的一份合同。麦克唐纳把这个机会给了凤凰城一名落魄的歌手,歌手感激涕零给了他一套双层公寓!
至此,麦克唐纳就由一个送外卖的小青年,成为了人生经验丰富,拥有一套双层公寓的风云人物!
麦克唐纳的故事足以证明: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想做到,就能够做得到。想不到的人,永远不可能做到;浅尝辄止的人,也不可能做到;只有那些像得了魔症一样想到底的人,才能做到,才能成功。可见,只要进行正面思维,加上必胜的决心,就可以做成想做的事情。
积极的思想能突破事业的障碍
长久以来,大多数的人都是在前途迷茫、没有希望、怨天尤人的状态下工作的。可就在瞬间,在任何征兆都没有的情况下,某种巨大的思考涌进了我们的意识,构筑了我们的思想,进而改变了我们的一生。
某家小型企业遭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冲击,业绩不振,已经到了要宣告破产的地步。经营者不但背负巨债,更有许多债权人威胁着要打官司。在这样走投无路、山穷水尽的境况下,破产只是早晚的事。
这个企业的经营者变得意志消沉,憔悴萎靡,每天上班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一件痛苦的事。只要一进入公司,讨债的电话便蜂拥而至,刺痛他全身的每个部位。
有一天,他在下班搭乘电车的途中,读到了一本杂志,其中一则记载某位人士买下一家即将倒闭的公司并通过努力终于使这家公司起死回生的消息深深吸引了他。
“他都能够改变破产倒闭的命运,为什么我就不能呢?我应该也可以做得到。”
这位经营者在心底燃起了创造性的能源。他开始从“办得到”、“干下去”的观点来重新考虑事物。他不再以萎靡不振的样子出现在公司,完全相反,第二天一大早,他急忙乘坐电车,一进公司便要求经理将所有债权人的电话整理出来。然后他开始打电话给每一位债权人:“能否请您再宽延一段时间?届时我会连本带利一并偿还……”他用一种从未有过的诚恳态度拜访对方。“你是不是接到一大笔订单呢?”其中一位大债权人试探着问他。“不是,但我得到了一个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唤起了重新振作的勇气。”“嗯,听起来好像不错……好吧!我就尽可能地帮助你吧!”这位债权人也发自真心地鼓励他。凭着真诚自信,这位面临破产的经营者竟使得连准备告他的债权人也都转而协助他。负债的压力一消失,他便集中全部精力营救公司。由于他重新充满了活力和勇气,公司得以顺利地接下许多有利的订单。不久,他公司账簿上的赤字逐渐消失,开始转亏为盈。
思想转变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有时我们需要偏执一些
一本名为《偏执狂才能成功》的书,同《谁动了我的奶酪》一样风靡整个世界,让我们更深一步地了解了Intel公司创始人安德鲁·格鲁夫及该公司的企业文化。
在Intel公司有一个非常流行的鱼缸理论:当你把鱼放在一个方形的容器里,因为有死角,鱼就会呆在角落里呆滞不动。但当你把鱼放在一个圆形的容器里的时候,鱼会感到压力,就会不停游动,直到筋疲力尽。这个理论印证了“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的道理。
正是格鲁夫,多次带领Intel走出困境,创造了每年给投资者平均44%以上收益的高回报率。他重新定义了Intel,使之从制造商转变为业界领袖。
格鲁夫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他追求成功的偏执个性,更可贵的是他对待工作的严谨求实的作风。他认为很多人说得头头是道,但身体力行者却寥寥无几,很多人总自以为是地把新问题当作老问题来解决,不调查、不了解,忽视了问题的变化。因此,他不厌其烦地要求企业内各部门经理不要怕琐碎和麻烦,要对外界的情况变化“了解、再了解”。他给人留下的印象始终是非常执著,越是困难的问题,他越是努力寻找答案。
格鲁夫只是想告诉世界,但凡追求成功的人,都必须具有两个必备的特质,那就是对正确理念的不懈坚持,对完美的不断追求。这需要极大的勇气,需要执行者具备某种程度的“偏执”。
格鲁夫用自己亲身的经历来告诉我们,只要去做到他所说的偏执,我们就必然可以如他一样成功。而一个人一旦成为了思想上的偏执者,一旦对正确理念坚持不懈,执著地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他就必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必然有所创新,直至成功。
有一个雕刻家,自从爱上雕刻这一行后,从来就没有好好睡过一次觉。
每当有作品需要创作的时候,他的一日三餐仅是几片面包。清晨他从面包铺里买来面包,吃一个当早餐,剩下的就揣在怀里。他爬到高高的梯子上工作,饿了便啃面包充饥。
他本来并不是一个孤僻的人,但随着从事雕刻工作的时间越长,他越来越无法跟人沟通。在创作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在场,就能完全扰乱他的情绪。他必须要有一种与世隔绝之感,方能得心应手地工作。
他最大的痛苦不是创作不出满意的作品,而是需要为生活琐事忙碌。
他以前并不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但到后来,他无法容忍自己的作品出现微瑕。一旦他在一件雕像中发现有错,就会放弃整个作品,转而另雕一块石头。
所以,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作品很少。
他的名字叫米开朗基罗,一位天才的雕刻艺术家。
几百年前一个下雪的早晨,名声威震欧洲的米开朗基罗很早就出门了。他在斗兽场附近碰见了城里教堂的主教。主教惊讶地问他:“在这样的鬼天气里,这样的高龄,你还出门上哪里去?”
“上学院去。想再努一把力,学点东西。”他回答。
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一天,他所在学院的学生们还在有火炉的房间酣睡,而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却“吱呀”一声打开了结着冰花的工作室的门。
人们常在问:“成功是什么?成功有无止境?”也许从米开朗基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成功有时是偏执的果实。引用马克·吐温的话:“偏执者与神离得最近。”对于我们而言,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能达到痴迷忘我的程度、达到偏执狂的地步,那我们必然会有创新的思维,离成功也就不会太远了。
大凡世界上的伟人们,在当时无不被人视为偏执狂,无不被人另眼相看,但他们却同样都是凭着自己的执著及决心,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取得了自己的成功。我想大家都知道林肯。在一本书上记载了关于他的故事,大致内容如下: